前言 生存论关注:文艺学研究的旨归 1
第一章 为什么要建立生态文艺观念 7
一、生态文艺的“本然性” 7
二、生态文艺观与“生态人”构建 14
三、生态文艺观与生命多样性 21
四、生态文艺观与“亲和”性的生存视角 25
五、生态文艺观与人类生态责任 31
第二章 生态文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37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及逻辑性 38
二、生态文艺与人的多重存在的生态关系 41
三、生态存在与艺术存在的多重生态关系 48
四、生态文艺与系统整体性的方法论 55
五、生态文艺与复杂性思维 60
六、生态文艺与诗意思维的体验性 65
第三章 生态文艺的生态哲学基础 70
一、生态文艺与生态智慧 71
二、生态文艺与生态法则 78
三、生态文艺与生态伦理原则 85
四、生态文艺与生态价值 90
五、生态文艺与主客体生态 98
第四章 生态文艺与人的生存 107
一、生态文艺与生存“世界”及艺术过程 108
二、生存视野的生命“金字塔” 112
三、生态文艺与人的和谐性生存 119
四、生态文艺呈现的“诗意地栖居” 126
五、生态文艺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133
第五章 生态文艺的历史性视角 144
一、生态文艺的历史与逻辑 145
二、生态文艺的古代形态 151
三、生态文艺的近现代形态 163
四、生态文艺的未来形态 172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深生态智慧 184
一、“道法自然”与“自然无为”的生成性智慧 185
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转换性节律 196
三、“和而不同”与“致中和”的审美智慧 210
四、“天地人”三材的运行系统 222
五、“民胞物与”的交融情结 233
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生态审美支持 246
一、自然审美之于生态审美:人与自然的生态共生体验 247
二、“化”性:转换的生态韵律及审美内涵 252
三、“无”性:生态审美的内在依据与艺术美的“功”力 259
四、“象”性:自然生态与人心“营构”的审美载体 264
五、“神”性:“穷神知化”的审美韵律与艺术的妙造 269
六、“德”性:人格塑造的审美愉悦与精神超拔 277
七、“境”性:生态审美转换及主体性升华的载体 283
八、“大”性:生态审美的基质与多样化的融合形态 292
第八章 理论转换的层面 300
一、理论转换的价值立场 301
二、基础层:范式转换的启示 309
三、方法层:思维品质转换的脉系 317
四、回归层:人类学视野的转换 328
五、语境层:话语转换与对话 336
第九章 审美转换层面 345
一、审美转换:生态和谐体验的深层追问 346
二、拓展层:生态审美通达爱意文明 352
三、关怀层:生态审美悟解人文生态智慧 360
四、接续层:审美现代性转换及其推进 366
五、现实层: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化 374
六、支持层:现代人居环境的生态审美化及优化策略 381
第十章 生态批评:对接、整合与艺术实践 388
一、生态批评的理论方位 389
二、生态批评:绿色思绪与文化现象 395
三、生态批评:实践一种“生态世界观” 400
四、生态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对接 406
五、生态批评:整合性的生态文艺视野 412
六、生态文艺与生态批评:走向解放的人文关注 418
后记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