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 1
1.1本研究的经济背景 1
1.2本研究的学术背景 1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9
1.5论文框架和内容安排 21
1.6小结 23
2文献综述 24
2.1企业知识分类和界定 24
2.2经典跨国公司理论关于知识跨国界转移的推论 28
2.3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研究 34
2.4企业(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研究框架与模型 50
2.5小结 53
3模型与假设 54
3.1概念模型 54
3.2反应变量 56
3.3解释变量 58
3.4中介变量:知识转移活动情境因素 79
3.5调节变量 87
3. 6实证模型 90
3.7小结 93
4研究方法 94
4.1数据来源 94
4.2变量的测量 96
4.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设计 106
4. 4小结 106
5数据分析1:数据预处理 108
5.1描述统计部分 108
5.2效度测试 111
5.3信度分析 118
5.4 Pearson相关分析 119
5.5多重共线性检验 122
5.6小结 124
6数据分析2:结构方程模型 125
6.1验证性因素分析 125
6.2各类情境因素的内部结构模型分析 132
6.3各类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结果作用的结构方程分析 138
6.4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构分析 156
6.5实证分析结果汇总 171
6.6小结 176
6.7本章附录 176
7讨论 183
7.1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 183
7.2组织比较情境与知识转移 185
7.3接收方特性与知识转移 189
7.4转移机制及其中介作用讨论 191
7.5治理关系、知识转移及其调节作用 196
7.6意外地发现 197
7.7小结 201
8对中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启示 202
8.1专业分工、组织结构与知识转移 202
8.2重视对知识转移工具的综合应用 205
8.3关系嵌入、合作与知识转移 208
8.4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获取 213
8.5小结 215
9结论 217
9.1研究过程与主要结论 217
9.2本研究的创新和理论贡献 219
9.3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225
参考文献 228
附录 247
附表1问卷设计思路及问题来源 247
附表2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问卷调查 250
附表3问卷测量题目的协方差矩阵 256
附表4问卷测量题目的相关矩阵 260
后记 264
图1-1海外研发机构知识转移的方向 4
图1-2 子公司的战略地位 7
图1-3 跨国公司的范围经济 8
图1-4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学术渊源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14
图1-5总体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 20
图2-1 Nonaka(1991)划分的四种知识类型 28
图2-2 Noanka的知识转移与组织知识创新螺旋 35
图2-3 Dixon的知识结构与组织学习模型 37
图2-4 Nonaka(1994)、Dixon(1994)和Yeung(1999)关于组织学习 与知识转移研究的关系 39
图2-5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知识转移 41
图2-6 EI-Sayed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 51
图2-7 Szulanski的知识转移粘性模型 51
图2-8 Goh的企业知识转移框架 52
图3-1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的概念模型 55
图3-2Inkpen&Dinur的知识连续分布 61
图3-3知识嵌入要素和网络示意图 63
图3-3(a)知识嵌入特性及其转移过程说明(a) 66
图3-4(b)知识嵌入特性及其转移过程说明(b) 66
图3-5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 91
图4-1数据分析过程示意图 107
图6-1知识特性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126
图6-2组织比较情境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128
图6-3知识转移机制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130
图6-4接收方特性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131
图6-5反应变量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132
图6-6 知识特性内部结构关系的概念模型 133
图6-7知识特性内部结构关系的结构关系实证模型 134
图6-8组织比较情境内部结构关系的概念模型 134
图6-9组织比较情境内部结构关系的实证模型 136
图6-10知识转移机制内部结构关系的概念模型 136
图6-11知识转移机制内部结构关系的实证模型 137
图6-12知识转移特性与知识转移结果的假设模型 138
图6-13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结果的实证模型 139
图6-14以转移机制为中介的知识特性作用的假设模型 140
图6-15 以转移机制为中介的知识特性作用的实证模型 141
图6-16组织比较情境变量对知识转移结果直接作用的假设 模型 144
图6-17组织比较情境变量对知识转移结果直接作用的实证 模型 145
图6-18转移机制为中介的比较情境对成功转移的假设模型 146
图6-19转移机制为中介的比较情境对成功转移作用的实证 模型 147
图6-20接收方特性直接作用的假设模型 150
图6-21接收方特性直接作用的实证模型 151
图6-22以转移机制为中介时接收方特性对知识成功转移作用的 假设模型 152
图6-23以转移机制为中介时接收方特性对知识成功转移作用的 实证模型 154
图6-24各变量对知识成功转移直接效应的假设模型 157
图6-25各变量对知识成功转移直接效应的实证模型 158
图6-26知识转移机制中介效应的综合假设模型 161
图6-27知识转移机制中介效应的综合实证模型 162
图6-28治理关系调节下的知识转移综合结构模型假设 路径图 167
图6-29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结果的单独作用路径图 176
图6-30以转移机制为中介的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结果的作用 路径图 177
图6-31组织比较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结果的单独作用 路径图 178
图6-32以知识转移为中介的组织比较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 结果的作用路径图 179
图6-33以初级知识转移机制为中介的接收方特性对知识转移 结果的作用路径图 180
图6-34以高级知识转移机制为中介的接收方特性对知识转移 结果的作用路径图 181
图6-35以非正式知识转移机制为中介的接收方特性对知识转移 结果的作用路径图 182
表1-1研发国际化演化阶段 5
表2-1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的区别 25
表2-2 企业知识构成矩阵 27
表5-1被调查企业的经营地点、总部所在地和行业分布 108
表5-2 调查对象的职务等级与工作内容 109
表5-3调查对象在差异化网络的战略角色及知识转移情况 110
表5-4调查项目合并后的变量描述统计 111
表5-5 对样本总体的主成分分析 112
表5-6正交旋转后变量总体的因素载荷矩阵 112
表5-7 正交旋转后的知识特性的因素载荷矩阵 114
表5-8正交旋转后比较情境的因素载荷矩阵 115
表5-9正交旋转后知识转移活动的因素载荷矩阵 116
表5-10正交旋转后接受方特性的因素载荷矩阵 116
表5-11成功知识转移的因素载荷矩阵 117
表5-12问卷的Chronbach α信度测量 118
表5-13变量相关矩阵 121
表5-14共线性诊断 122
表6-1知识特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度检验 126
表6-2 组织比较情境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度检验 127
表6-3知识转移机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度检验 129
表6-4接收方特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度检验 130
表6-5 反应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度检验 132
表6-6 知识特性内部结构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33
表6-7组织比较情境内部结构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35
表6-8知识转移机制内部结构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37
表6-9知识特性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39
表6-10以转移机制为中介的知识特性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 检验 141
表6-11转移机制为中介的知识特性对成功转移的标准化作用 分解 142
表6-12组织比较情境变量直接作用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43
表6-13以转移机制为中介的组织比较情境结构方程模型的 拟合度检验 146
表6-14转移机制为中介时组织比较情境对知识转移的作用 分解 148
表6-15 接收方特性直接作用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51
表6-16以转移机制为中介时接收方特性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52
表6-17以转移机制为中介时接收方特性调整模型的拟合度 检验 153
表6-18单独以不同转移机制为中介时接收方特性的作用 分解 155
表6-19各变量对知识成功转移直接效应的拟合度检验 157
表6-20各变量对知识成功转移的作用分解 158
表6-21知识转移机制中介效应分析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61
表6-22知识转移作中介时各变量综合模型的作用分解 164
表6-23治理关系调节作用分析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168
表6-24治理关系调节下的知识转移过程作用分解 169
表6-25不同综合模型拟合指标比较 171
表6-26实证结果汇总表 171
表8-1不同分工与组织结构的比较 202
表8-2a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非股权合作对获取知识 转移的机会分析(所有权优势) 211
表8-2b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非股权合作对获取知识 转移的机会分析(内部化优势) 212
表8-2c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非股权合作对获取知识 转移的机会分析(区位优势) 212
附表1:问卷设计思路及问题来源 247
附表2: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问卷调查 250
附表3:问卷测量题目的协方差矩阵 256
附表4:问卷测量题目的相关矩阵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