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鲁迅研究:重返政治领域 4
一、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究:逐渐清晰的三条线索 4
二、质疑鲁迅的思潮分析:从“《收获》风波”到“毛罗对话” 11
三、重估鲁迅杂文与重返政治领域 18
第一章 1933年的鲁迅: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30
第一节 “负赤子而趋”:鲁迅的新选择 30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与《申报》的“左转” 36
第三节 《申报&自由谈》革新:文学史的一个关节点 44
第四节 鲁迅与中共:文字因缘和梯子之论 55
第二章 叙事与再叙事:日本侵华背景下的鲁迅杂文 67
第一节 平行叙事:1933年“火线下的中国” 67
第二节 逆反叙事:当虚假成为一种普遍的征候 75
第三节 批评的剖析:意识形态框架的透视法 86
第三章 戏仿与隐喻:1933年鲁迅与胡适的正面交锋 105
第一节 由来已久的分歧:一个思想史的梳理 105
第二节 戏仿胡适:修辞学背后的政治 119
第三节 两个隐喻:出卖灵魂与挺起脊梁 134
第四章 反观与透视:从对萧伯纳的解读看鲁迅的新视点 156
第一节 视野融合:鲁迅的“世界”观 156
第二节 《萧伯纳在上海》:一个意识形态分析的文本 167
第三节 鲁迅“看萧”: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 180
第五章 动作修辞学:鲁迅笔下的30年代上海 195
第一节 鲁迅的上海观:洋场社会的三层结构 195
第二节 动作修辞学(1):推,踢,抄靶子 200
第三节 动作修辞学(2):爬,撞,揩油,吃白相饭 207
第四节 动作修辞学(3):捐班,登龙,吃教,帮闲 216
第六章 知识考古学:鲁迅杂文与30年代的文化复古思潮 230
第一节 话语分析:经由语言考察发现“文言复兴”的症结 230
第二节 知识考掘:两个“晚明”在现代中国的冲突 242
第七章 诗学与政治:初步的理论探讨 267
第一节 民族性与人民性:鲁迅晚期杂文的两个诗学维度 267
第二节 叙事话语和修辞策略:鲁迅杂文的诗学机制探略 274
第三节 关于鲁迅杂文的美感问题 283
主要参考文献 290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