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汉赋兴盛的文化背景 3
第一节 赋的起源 3
第二节 秦无文学与秦文化的文学意味 4
第三节 汉皇心理及其对大赋的影响 5
第四节 史赋交融对汉赋讽谏意识的制约 8
第五节 汉代经学风气对汉赋文风的影响 10
第二章 赋的流变与影响 13
第一节 汉赋大潮后的赋体文学 13
第二节 汉赋对各体文学的影响 14
第三节 汉赋表现手法的影响 15
第三章 西汉初期赋 18
第一节 概述 18
第二节 贾谊 18
第三节 枚乘等藩国文人 20
第四节 名篇赏析 22
第四章 西汉中期赋 29
第一节 概述 29
第二节 司马相如 29
第三节 其他主要人物简介 32
第四节 名篇赏析 35
第五章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赋 44
第一节 概述 44
第二节 扬雄 45
第三节 西汉后期其他主要人物简介 48
第四节 班彪等东汉初期赋家 50
第五节 班固 52
第六节 东汉前期其他主要人物简介 54
第七节 名篇赏析 56
第六章 东汉中后期赋 60
第一节 概述 60
第二节 张衡 61
第三节 东汉末其他主要人物简介 63
第四节 名篇赏析 65
第七章 魏晋赋 73
第一节 曹丕、曹植建安赋 73
第二节 阮籍、向秀正始赋 73
第三节 陆机、潘岳等晋代赋 75
第四节 名篇赏析 77
第八章 南北朝赋 99
第一节 鲍照、谢惠连等宋代赋 99
第二节 江淹等齐、梁、陈赋 100
第三节 庾信等北朝赋 101
第四节 名篇赏析 102
第一章 汉乐府民歌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122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24
第四节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126
第五节 汉代民谣 127
第六节 名篇赏析 127
第二章 五言诗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东汉文人的五言诗 141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141
第四节 名篇赏析 144
第三章 建安诗歌 156
第一节 概述 156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158
第三节 名篇赏析 164
第四章 正始诗歌 197
第一节 阮籍和嵇康 197
第二节 名篇赏析 199
第五章 两晋诗歌 205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205
第二节 左思、刘琨与咏史诗 206
第三节 郭璞与游仙诗 207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208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209
第六节 名篇赏析 210
第六章 陶渊明 226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226
第二节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27
第三节 陶渊明的影响 230
第四节 名篇赏析 231
第七章 南北朝诗歌 241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241
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 241
第三节 谢朓与新体诗 244
第四节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245
第五节 庾信及北朝诗人 246
第六节 名篇赏析 248
第八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270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270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272
第三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274
第四节 名篇赏析 275
第一章 汉代散文创作概况与特征 283
第一节 汉代散文创作概况 283
第二节 汉代散文创作特征 286
第二章 汉代散文发展及影响 290
第一节 由学术实用向审美抒情的渐变 290
第二节 西汉散文对后代散文的影响 291
第三章 大一统确立时期的散文 293
第一节 陆贾、贾谊及晁错 293
第二节 刘安《淮南子》 296
第三节 董仲舒 298
第四节 名篇赏析 301
第四章 大一统更化时期的散文 320
第一节 刘向与刘歆 320
第二节 扬雄 322
第三节 桓谭 323
第四节 其他散文家 325
第五节 名篇赏析 327
第五章 大一统衰微时期散文 342
第一节 王符、崔寔 342
第二节 大一统衰微前期其他散文家 343
第三节 仲长统 345
第四节 曹操 346
第五节 建安其他散文家 347
第六节 赵晔《吴越春秋》 349
第七节 名篇赏析 350
第六章 北朝散文 364
第一节 郦道元《水经注》 364
第二节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367
第三节 颜之推《颜氏家训》 369
第七章 骈文 372
第一节 骈文发展的历程 372
第二节 建安及魏末时期骈文 374
第三节 晋代骈文 377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骈文 380
第五节 名篇赏析 385
第一章 传记文学的兴起 403
第一节 传记的文学渊源 403
第二节 传记文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407
第三节 传记文学的地位 409
第四节 汉代传记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11
第二章 司马迁《史记》 414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414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 415
第三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19
第四节 名篇赏析 419
第三章 班固《汉书》 434
第一节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编撰 434
第二节 《汉书》与《史记》比较 435
第三节 《汉书》的主导意识及文学特征 438
第四节 名篇赏析 442
第四章 《东观汉记》等其它传记作品 451
第一节 《东观汉记》 451
第二节 荀悦《汉纪》 452
第三节 陈寿《三国志》 454
第四节 范晔《后汉书》 455
第一章 汉代小说 461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 461
第二节 《列仙传》、《神异经》等志怪小说 462
第三节 《燕丹子》、《汉武故事》等轶事小说 464
第二章 魏晋志怪小说 467
第一节 《列异传》、《搜神记》等记怪类小说 467
第二节 《博物志》等博物类小说 474
第三节 《神仙传》等神仙类小说 476
第三章 魏晋轶事小说 478
第一节 《笑林》笑话类小说 478
第二节 《语林》等琐言类小说 479
第三节 《西京杂记》轶事小说 481
第四章 南北朝志怪小说 483
第一节 《异苑》等记怪类小说 483
第二节 《述异记》博物小说 488
第三节 《冥通记》神仙小说 489
第五章 南北朝轶事小说 490
第一节 《解颐》等笑话类小说 490
第二节 《世说新语》等琐言类小说 492
第三节 《殷芸小说》轶事小说 494
第一章 《诗大序》《诗谱序》的诗学理论 497
第一节 《毛诗》传授系统及大小序概念 497
第二节 论述诗歌发生的心理过程 498
第三节 创建诗经学的基本范畴 498
第四节 提出诗歌干预政治的思想原则 501
第五节 探讨诗歌的历史起源与研读方法 501
第二章 两汉学者对屈骚批评 503
第一节 贾谊的指责 503
第二节 刘安的赞美 503
第三节 司马迁的感慨 504
第四节 扬雄的惋惜 505
第五节 班固的贬斥 505
第六节 王逸的崇敬 506
第三章 王充《论衡》 508
第一节 文学的实用性 508
第二节 文学的真实性 509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性 510
第四节 文学的创新性 510
第五节 文学的通俗性 511
第四章 曹丕《典论·论文》与曹植《与杨德祖书》 512
第一节 肯定文章地位 512
第二节 探索作家风格 512
第三节 辨析文体特征 513
第四节 披露文坛陋习 514
第五节 要求论家素养 514
第五章 陆机《文赋》 516
第一节 《文赋》的创作意图 516
第二节 艺术构思等创作过程 516
第三节 文章体裁的不同特征 518
第四节 写作易患的五种弊端 518
第五节 关于《文赋》的评价 519
第六章 刘勰《文心雕龙》 520
第一节 刘勰的生平及《文心雕龙》的结构 520
第二节 本源论 521
第三节 文体论 522
第四节 创作论 523
第五节 批评论 525
第六节 《文心雕龙》的地位与局限性 527
第七章 钟嵘《诗品》 529
第一节 《诗品》撰写因由及诗派源流系统 529
第二节 理论建树 529
第三节 品评标准 531
第四节 溯源附会与处第不公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