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存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109118027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系统阐述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这两大病害的病原学知识,以及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成就、经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章 棉花生产及其病害 1

第一节 世界棉花生产概况 1

一、世界棉花种植面积和单产 1

二、世界主要产棉国家棉花生产概况 2

第二节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4

一、我国五大植棉区 4

二、我国棉花的播种面积及产量 6

第三节 我国棉花的主要病害 7

一、棉花苗期病害 7

二、棉花铃期病害 8

三、棉花枯、黄萎病 8

参考文献 9

第二章 棉花枯萎病发生为害及分布 10

第一节 国外棉花枯萎病发生概况 10

一、枯萎病在美国的发生分布及为害 10

二、其他国家枯萎病的分布与为害 10

第二节 我国棉花枯萎病发生概况 11

一、1949年以前枯萎病的发生 11

二、1950—1980年枯萎病发生、分布及为害 12

三、1982年全国枯、黄萎病普查结果 12

第三节 我国主产棉省(自治区)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3

一、河南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3

二、河北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4

三、山东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4

四、陕西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4

五、江苏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5

六、四川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5

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5

八、其他产棉省枯萎病发生与为害 16

第四节 棉花枯萎病症状类型 16

一、苗期症状 17

二、成株期症状 18

三、枯、黄萎病菌复合侵染症状 18

四、温室接种苗期症状 19

参考文献 19

第三章 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 20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形态及分类地位 20

一、棉花枯萎病菌的分类地位 20

二、棉花枯萎病菌的形态 20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 21

第三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22

一、棉花枯萎病菌的碳代谢 22

二、棉花枯萎病菌的氮代谢 22

三、棉花枯萎病菌的同工酶 22

四、温度对棉花枯萎病菌生长的影响 23

第四节 棉花枯萎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23

第五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种子带菌及检验 26

第六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 27

参考文献 28

第四章 棉花枯萎病菌的侵染循环、传播及流行规律 30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侵染循环及传播 30

一、枯萎病菌的侵染循环 30

二、种子带菌传播 31

三、病残体传播 33

四、其他传播途径 34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田间消长规律 34

一、环境条件对枯萎病的影响 34

二、土壤状况与枯萎病发病的关系 35

三、棉花不同生育期枯萎病发生规律 36

参考文献 36

第五章 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土 38

第一节 抑菌土的研究历史 38

一、抑菌土的概念 38

二、抑菌土的研究历史 38

三、抑菌土的抑菌机理 39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土 41

一、抑菌土对棉花枯萎病发生的抑制 41

二、抑菌土对棉花枯萎病菌繁殖的影响 43

三、抑菌土抑菌作用的可转移性 43

四、抑菌土对棉花枯萎病菌大、小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44

五、棉花枯萎病抑菌土的抑菌机制 45

第三节 抑菌土的利用 46

一、拮抗性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 46

二、用抑菌土诱发导菌土的抑菌性控制病害的发生 46

三、土壤添加物的开发和利用 47

参考文献 47

第六章 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 49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 49

一、导管堵塞学说 49

二、毒素学说 49

第二节 棉花抗枯萎病机制 52

一、棉花即存的抗病性 52

二、棉花的诱导抗病性 55

三、交互保护现象 58

四、根分泌物 58

参考文献 59

第七章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为害及分布 61

第一节 黄萎病在国外的分布与为害 61

一、黄萎病在美国的分布与为害 61

二、黄萎病在其他国家的分布与为害 62

第二节 黄萎病在国内的分布与为害 63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萎病的发生分布与为害 63

二、20世纪70~80年代黄萎病的扩展蔓延 63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萎病的严重发生与为害 63

第三节 我国主产棉省(自治区)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4

一、河南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4

二、河北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4

三、山东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5

四、陕西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5

五、江苏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6

六、四川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6

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6

八、其他植棉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 67

第四节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类型 67

一、幼苗期症状 68

二、成株期症状 68

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比较 69

参考文献 69

第八章 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 71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形态及寄主范围 71

一、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 72

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 72

三、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 73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 74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 74

二、棉花黄萎病菌的生化 75

第三节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理型 75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型 75

二、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 76

三、棉花黄萎病菌血清学反应 77

四、棉花黄萎病菌凝胶电泳分析 78

第四节 棉花黄萎病菌土壤带菌检验 78

一、土壤黄萎病菌分离方法 79

二、土壤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棉选1号 79

第五节 棉花黄萎病菌分子标记 80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RFLP分析 81

二、棉花黄萎病菌的RAPD分析 81

三、黄萎病菌ITS的应用 83

四、黄萎病菌的AFLP分析 83

参考文献 84

第九章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及流行规律 86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 86

一、种子带菌传播 86

二、病株残体带菌传播 88

三、棉籽壳和棉籽饼带菌传播 89

四、带菌土壤及其他传播途径 89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田间消长规律 90

一、生育期和植株密度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90

二、耕作栽培措施及水肥条件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90

三、气象条件与黄萎病发生的关系 92

四、温度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92

第三节 黄河流域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 94

一、豫北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 95

二、冀中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 98

第四节 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 99

一、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99

二、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发生程度与旬气温的关系 101

三、江汉平原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 103

四、长江下游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十章 棉花黄萎病菌的毒素 108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基本认识 108

一、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概念 108

二、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非专化性与专化性 109

三、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作用位点 110

四、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作用方式 110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研究进展 112

一、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致病性及其致病机理 112

二、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21

参考文献 122

第十一章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 124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 124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的生理生化基础 126

第三节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 127

一、棉花与黄萎病菌的互作及识别 127

二、棉花组织结构抗病性 127

三、棉花生理生化抗病性 128

四、植物抗病基因的利用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十二章 棉田线虫与枯、黄萎病的关系 134

第一节 根结线虫 135

一、种类和分布 135

二、为害症状 136

三、测量值和形态特征 136

四、生活史 138

五、越冬存活 138

六、为害阈值 139

七、根结线虫与真菌病害复合症 139

八、防治对策 140

第二节 肾形线虫 142

一、分布与为害 142

二、测量值和形态特征 142

三、症状特征 143

四、生活史 144

五、存活、群体动态与为害阈值 144

六、复合病害 145

七、防治方法 145

第三节 纽带线虫 146

一、种类与分布 146

二、测量值和形态特征 146

三、为害症状 148

四、生物学特性 148

第四节 刺线虫 149

参考文献 150

第十三章 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病性鉴定 154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分类 154

一、依据抗侵染程度分类 154

二、依据抗病性因素和机制分类 155

三、依据寄主和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分类 156

第二节 棉花品种(资源)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 157

一、病圃设置基本原则 157

二、抗枯萎病鉴定方法 158

三、抗黄萎病鉴定方法 159

四、发病调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 161

第三节 我国棉花品种(资源)抗枯、黄萎病鉴定情况 162

一、抗枯萎病鉴定情况 162

二、抗黄萎病鉴定情况 163

三、我国自育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抗病性比较 164

四、不同棉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差异 164

参考文献 166

第十四章 棉花枯萎病抗性转化现象及其应用研究 167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抗性转化现象的发现 167

一、病床病株率逐年逐代下降现象 167

二、矮化症状逐年逐代缓解现象 170

三、抗性转化过程中生长发育特性的变异 172

第二节 抗性定向培育对棉花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175

一、抗性定向培育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175

二、抗性定向培育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76

第三节 抗性定向培育法与单株系谱和杂交系谱选择相结合的应用 178

一、抗性定向培育法与单株系谱选择法相结合的应用 178

二、抗性定向培育法与杂交系谱选择法相结合的应用 179

第四节 抗性定向培育法的扩大应用 180

一、抗性定向培育法原理应用于棉花抗其他病害及抗寒力 180

二、抗性定向培育法原理应用于其他作物 181

第五节 抗性定向培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182

一、抗性定向培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82

二、抗性定向培育法与当前常规育种法的矛盾 183

参考文献 184

第十五章 棉花远缘杂交抗枯、黄萎病育种 185

第一节 棉花近缘物种及分类 185

一、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类 185

二、根据细胞遗传学分类 186

三、棉花染色体组概念的建立和分类 186

第二节 棉花近缘物种的可利用特性 188

第三节 棉花近缘物种的抗病性 190

第四节 棉花远缘杂交的技术与方法 191

一、棉花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 191

二、克服棉花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93

三、棉花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 194

四、克服棉花种间杂种不育性的方法 198

第五节 棉花远缘杂交抗枯、黄萎病育种 199

一、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的策略与技术 199

二、棉花种间杂交育种中重组体的选择 202

三、棉花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的建立及取得的成就 203

四、棉花种间杂交抗枯、黄萎病育种实例 204

参考文献 206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 209

第一节 抗病基因及防御基因 209

第二节 抗病(防御)基因的克隆及利用 210

一、抗病基因的主要克隆方法 210

二、抗病基因的结构特点 212

第三节 棉花抗枯、黄萎病生物技术育种 213

一、用于提高棉花抗病性的基因 213

二、转基因抗病棉花取得的新进展 213

三、转基因抗病棉花对各种棉花病害的抗性 214

四、转基因抗病棉花对各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216

五、转基因抗病棉花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19

参考文献 220

第十七章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成就 222

第一节 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进展 222

一、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的进展 222

二、棉花品种资源抗枯萎病鉴定进展 222

三、棉花品种资源抗黄萎病鉴定进展 223

四、棉花三大栽培种抗黄萎病性能的差异 224

第二节 50年来棉花抗病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 224

一、早期枯萎病抗源的选育 225

二、高抗枯萎病、高产品种的选育 226

三、兼抗枯、黄萎病品种的选育 226

四、20世纪80年代抗枯、黄萎病品种的选育 227

五、20世纪90年代以后抗枯、黄萎病品种的选育 228

第三节 抗病品种综合性状的提高 230

一、抗病性的提高 230

二、丰产性的提高 231

三、纤维品质的提高 232

第四节 我国棉花抗病品种大面积应用效果 233

一、陕棉为主阶段(1970—1977) 234

二、中植86-1为主阶段(1978—1986) 234

三、中棉所12为主阶段(1987—1992) 235

四、黄萎病严重为害(1993—)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十八章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经验、问题及对策 237

第一节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经验 237

一、建立发病重而均匀的病圃 237

二、不断调整育种目标 238

三、重视抗源的挖掘 240

四、深入开展棉花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 241

五、不断改进育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技术水平 244

第二节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5

一、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不清,应进行深入研究 245

二、高抗黄萎病的抗源缺乏,应采取多种措施筛选和创造抗源 246

三、育种方法单一,抗性遗传基础狭窄,应采用多种方法加速抗黄萎病育种进程 246

第三节 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7

一、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 247

二、提高棉花抗黄萎病鉴定技术水平的对策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十九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 253

第一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策略 253

一、早期的防治策略 253

二、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255

第二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农业防治 256

一、轮作倒茬 256

二、地膜覆盖 257

三、无病土育苗移栽 259

四、其他农业措施 260

第三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化学防治 262

一、带菌种子的消毒处理 262

二、枯、黄萎病零星病点药剂处理 263

三、生长调节剂防治棉花黄萎病 265

参考文献 268

第二十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微生态学与生态防治 270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的微生态学 270

一、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分析 270

二、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分析 272

三、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对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274

四、棉花内生菌与枯萎病 276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的微生态学 277

一、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277

二、不同抗性品种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 278

三、棉花根际微生物与黄萎病菌的生态关系 280

四、棉花内生菌与黄萎病 283

第三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 284

一、利用微生态制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 284

二、有机改良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 284

参考文献 287

第二十一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 289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289

一、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因子 289

二、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机理 290

三、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293

四、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与展望 294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 295

一、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策略 295

二、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因子 296

三、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机理 296

四、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00

参考文献 300

附录 棉花品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 303

一、棉花种质资源抗枯萎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 303

二、棉花种质资源抗黄萎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