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格莱斯意义理论与动态语义理论 1
1.1新格莱斯意义理论 1
1.1.1 GCI镶嵌在语义表达层 2
1.1.2 GCI对真值条件内容起作用 5
1.2文档变换语义理论 11
1.2.1文档变换语义理论的产生 12
1.2.2文档变换语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4
1.2.3文档变换语义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21
第二章 新格莱斯语用理论 29
2.1新格莱斯语用照应理论 29
2.1.1 Levinson的语用分析模式 29
2.1.2 Huang的修正模式 41
2.2否定词提升的语用解释 45
2.2.1否定词提升触发词 46
2.2.2否定词提升解读的语用推理机制 53
第三章 汉语相关问题的句法语义解释 56
3.1汉语不定名词关联结构与驴子句 56
3.1.1“一+(量词)+NP一+(量词)+NP”:类指解读 57
3.1.2“一+(量词)+NP一+(量词)+NP”:全称解读 68
3.1.3“whwh”:全称解读 74
3.2汉语同语反复对举句式及其语用意义分析 80
3.2.1汉语同语反复对举句式分析 81
3.2.2汉语同语反复对举句式的语用意义 88
3.3A+I结构主动词后名词短语的句法分析 93
3.3.1 R to 0和ECM分析 93
3.3.2最简方案框架下的A+I结构 95
3.3.3汉语A+I结构的提升与控制研究 103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交际意愿 107
4.1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定式 107
4.1.1思维定式释义 107
4.1.2思维定式的产生与发展 110
4.1.3思维定式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 115
4.2 A 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Willingness toCommunicate in ESL 120
4.2.1 Cultural Origins of Unwillingness toCommunicate 122
4.2.2 WTC in the Chinese Setting 131
4.2.3 Empirical Implications 151
4.3Foster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anguage Class 153
4.3.1 Supportive Classroom Climate 154
4.3.2 Intimat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158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因素 162
5.1外语学习积极情感背景模式 162
5.1.1理论基础 162
5.1.2基本要素 165
5.1.3基本原则 167
5.2中国学生被评价意识 171
5.2.1外语交际过程中的被评价意识 171
5.2.2中国学生被评价意识的文化探源 173
5.3师生互动中信息传递操作误差与课堂窘迫 178
5.3.1师生互动的三个侧面 179
5.3.2信息传递操作误差与课堂窘迫 180
5.3.3信息传递操作误差的矫正 183
5.4英语学习动机组成因素的考察——一项实证研究 187
5.4.1研究背景 187
5.4.2研究方法 189
5.4.3研究结果与讨论 190
5.4.4教学启示 198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及跨文化教育 204
6.1后殖民语境的后殖民英语及英语教育 204
6.1.1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话语 204
6.1.2后殖民语境与后殖民英语 208
6.1.3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13
6.2后殖民英语及跨文化教育 216
6.2.1后殖民英语的兴起 217
6.2.2后殖民语境的英语教育 226
6.3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及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30
6.3.1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概念及特征 231
6.3.2 EIL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35
6.4 ECUP模式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39
6.4.1 CUP及其扩展模式ECUP 241
6.4.2 ECUP对外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245
6.5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层共享能力假说 248
6.5.1 CUP假说的理论框架 249
6.5.2 CUP假说的影响及发展 253
6.5.3对CUP假说的思考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