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承谢 5
作者 7
序言 9
第一章 为什么要叙事? 1
介绍 3
约翰·杜威 3
马克·约翰逊和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4
思维的新方式:探究的贡献 5
克利福德·格尔兹:《事实之后》:两个国家,四十年,一个人类学家 7
玛丽·凯瑟琳·伯特逊《边缘愿景》:边干边学 9
芭芭拉·扎妮娅芙斯卡《对组织的叙述》:制度身份认同的戏剧 12
罗伯特·克尔斯《故事的呼唤》:教学和道德想象 13
唐纳德·普京霍恩《叙事知识和人文科学》 17
把作者领入叙事研究 18
为什么要转向叙事? 19
走向叙事探究 22
第二章 以叙事的方式思考:边界案例 23
介绍 25
布鲁姆的分类法 25
与分类法小组一起工作 28
对叙事版本的回应 31
边界的探究生活 32
时间性 33
人 33
行为 34
确定性 34
情境 35
总结 35
第三章 以叙事的方式思考:化约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边界 37
介绍 39
舍恩、欧克肖特和约翰逊的思想 39
形式主义边界的叙事思考 42
形式主义边界的探究生活 44
理论的位置 44
理论的平衡 46
人 47
研究者的位置 49
总结 49
第四章 叙事探究者做什么? 51
介绍 53
叙事探究术语和叙事探究空间 53
在三维叙事探究空间与何敏芳一起工作的故事 55
三维叙事探究空间 57
在三维叙事探究空间与卡伦·维兰一起工作的故事 60
反思笔记 63
第五章 置身现场:走进故事 67
介绍 69
置身其中的开始 69
置身贝街学校 70
置身现场因人而异 73
经历、讲述、重述和重新体验故事 76
置身现场我们做什么? 76
关系协商 76
目的协商 77
转换协商 79
有效性协商 79
寻找感觉 81
经历现实场景中的生活 82
第六章 从现场到现场文本: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地方 85
介绍 87
从完全投入渐入冷静观察 87
回忆要点,进入细节 89
叙事的真实性和相对性 91
转向内在,观察外在 92
在三维探究空间中工作的模糊性 95
第七章 撰写现场文本 99
介绍 101
撰写现场文本是一个解释过程 101
撰写现场文本表达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102
三维探究空间中的现场文本 103
交织的现场文本 104
作为现场文本的教师故事 105
作为现场文本的自传写作 109
作为现场文本的日志写作 110
作为现场文本的现场笔记 113
作为现场文本的书信 115
作为现场文本的谈话 117
作为现场文本的研究访谈 118
作为现场文本的家族故事以及家庭故事 121
作为现场文本的文件 122
作为现场文本的照片、记忆盒以及其他个人-家庭-社会性质的人工制品 122
作为现场文本来源的生活经验 123
研究者了解现场文本注意事项 124
第八章 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使经验呈现意义 127
介绍 129
叙事探究者做什么? 130
解释(为什么) 130
现象(是什么) 133
方法(怎么做) 136
理论思考 136
实用现场文本取向的思考 138
解释-分析思考 139
理论和文献资料 143
可能的文本类型 145
第九章 撰写研究文本 147
介绍 149
动笔之初体验到的冲突 149
在边界撰写研究文本 150
在形式主义边界撰写研究文本 150
在化约主义边界撰写研究文本 151
撰写、回忆以及研究文本 153
在不确定中撰写研究文本 154
声音 156
署名 157
读者 158
声音、署名和读者之间的张力 159
叙事形式 160
何敏芳论文中的叙事形式 165
罗斯的论文中的叙事形式 168
寻找叙事形式 171
阅读其他叙事论文和书籍 171
寻找隐喻 172
注意阅读的偏好 172
试验不同的形式 173
保持工作不断进展的感觉 175
读者和研究文本的写作 176
第十章 叙事探究中需要持久注意的问题 177
介绍 179
道德规范 179
道德规范和匿名 183
所有权和关系中的责任 184
研究者是怎样在故事中被讲述的 186
事实和虚构 187
风险、危险及滥用:“我,批评家” 189
保持清醒 192
结语 195
参考文献 199
索引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