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麟文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2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德麟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7050994
  • 页数:1151 页
图书介绍:本文集汇集了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分为《问题与求索》、《李达研究》、《评论与回忆》、《访谈与自述》、《他山之石》、《诗词与少作》六个部分,记录了作者在哲学研究道路上探寻的足迹。

问题与求索上编(1956~ 1965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评罗森塔尔、尤金著《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  4

为什么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 10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谷川三枝同志商榷 14

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三周年  23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3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53

《实践论》浅释  57

评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104

怎样理解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实践标准?——与何祚庥同志商榷 125

中编(1978~ 1989

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  140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151

实践怎样检验认识? 166

认识的对象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一篇对话 180

真理阶级性讨论中的一个方法问题  190

百家争鸣与“两家”争鸣  197

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  203

“双百方针”的理论基础应当重新解释  212

何谓彻底认识世界?——关于不可知论 221

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盟  227

列宁的“物质”定义要不要修改? 23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而作 247

《邓小平文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59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读毛泽东同志致李达同志的三封信 270

哲学专业教学改革管见  276

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  28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改革  299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305

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  314

两种伦理原则  324

唯心主义  334

空间与时间  339

改革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革  348

道德观念要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367

论生产力标准  379

下编(1990~ 2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事业  394

多方位地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  406

中国当代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409

附:答驳难  41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33

努力探讨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  435

哲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443

从建国五十年的历程看哲学的作用——兼论三个“标准”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450

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杂感  465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小农意识  469

论社会稳定  472

进一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  483

关于社会科学的几个问题  489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交流  50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  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505

试论我国改革实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  521

深化唯物辩证法研究的两个问题  530

意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533

新时期的纲领性的文件  53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544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52

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568

从马克思的两段话说起  575

主题·灵魂·精髓——十六大学习札记 58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59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  6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611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6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  648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  66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67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  683

人学研究之我见  703

李达研究珍贵的文献,亲切的教导——重读毛泽东同志给李达同志的三封信 71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重读李达同志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719

建党前后的李达同志  728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战士李达同志——为《李达文集》第一卷出版而作 752

杰出的中国哲学家李达  761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纪念李达同志九十五周年诞辰 776

学习李达同志忠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纪念李达同志诞生100周年 789

应该研究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804

李达同志与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重建——为庆祝武汉大学哲学系重建40周年而作  806

李达同志与《唯物辩证法大纲》 814

附:李达同志致陶德麟等的信札  822

评论与回忆推荐一本新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  839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843

深入探索矛盾转化理论  846

对认识活动的深入探究  849

从文化发生的角度考察认识结构  852

浅议“主体”   860

思维方式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862

力行深思的结晶  8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探索  865

开拓道德建设研究的新领域  867

对“官德”问题的精辟之见  872

一份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宝贵思想遗产  875

为人·为学·为文  878

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佳作  881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力作  884

“嫩姜”的魅力  887

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史专著  889

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史诗  893

“进步”观念的哲学沉思  894

利益协调问题的精辟见解  899

善恶问题的唯物史观解读  901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新探索  904

一本研究《韩非子》的力作  907

系统探讨特权问题的专著——李守庸、彭敦文著《特权论》一书读后 909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913

正确汲取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精华 916

立意高远的人生哲学  921

推荐一本研究精神动力的好书  924

从一本好书的文风说起  927

评价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931

科学合理性问题研究的创新之作  934

哲学与经济学的融会  937

一位实际工作者的哲学探求  939

素质教育一孔谈  941

学术论文写作一得谈  961

也释“倒背如流”   970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考  972

小议四则  978

努力提高武汉人的文化素质  982

建设江汉现代商贸金融区的几点建议  987

回忆冯定同志  990

怀念艾思奇同志  994

回忆吕振羽同志与李达同志的情谊  997

贺萧前教授八十寿辰  1002

贺黄楠森教授八十寿辰  1004

纪念黄侃先生  1005

忆田长霖先生二三事  1007

贺马克昌教授八十寿辰  1010

在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1012

访谈与自述《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自序  1017

理解邓小平理论必须抓住两个关键  1024

用哲学铸造民族的灵魂——答记者问 1028

推进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答记者问  1039

关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访谈  1043

他山之石陶德麟学术成就与哲学思想简论  1059

陶德麟与中国现实哲学问题研究  1076

一部厚重严谨的科学著作——评陶德麟教授主编的《社会稳定论》 1086

一部系统阐发社会稳定理论的力作 1089

时代的理性之光——评陶德麟《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1093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评价 1096

评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01

实现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介 1106

诗词与少作诗词楹联  1111

闻雷 1111

赞母鸡 1111

读诗有感(一) 1111

读诗有感(二) 1112

赠别 1112

赠友人 1112

登黄山天都峰 1112

从化泛舟 1113

沁园春  1113

“文革” 1114

无题 1114

读“文革”中传抄诗有感 1115

西江月 1115

水调歌头 1115

吊余志宏同志 1116

挽余志宏同志联 1116

怀鹤鸣师 1116

太湖泛舟  1118

赠胡秋原先生  1119

挽曾启贤教授联  1119

贺母校实验中学七十华诞 1119

贺张培刚师八十华诞  1120

与友人夜话少年事 1120

散步 1120

赞珞珈山 1120

黄鹤楼联  1121

蝶恋花 1121

题武汉大学毕业同学纪念册 1121

乘小飞机由卢森堡赴维也纳,过阿尔卑斯山 1121

赠何微同志 1122

祝中德文字之交  1122

为武汉大学哲学系系庆题词 1122

西江月 1122

【附】杨叔子院士和词 1123

游武夷山水帘洞 1123

【附】杨叔子院士和诗 1123

为《江汉论坛》创刊四十周年题词 1124

贺童陆生将军百岁华诞 1124

国庆五十周年有感 1124

为庆祝四校合并题词 1125

建党八十周年  1125

参观葛洲坝拦江大坝 1125

贺萧前教授八十寿辰 1126

题马之俊先生《千梅图》 1126

贺《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创刊二十周年 1126

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四十周年系庆题词 1127

少年时期习作  1128

游武汉名胜记 1128

孟荀论性平议  1129

评墨子兼爱说 1131

论“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1132

学然后知不足  1133

儒家思想与民主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