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针灸学的内容和特点 1
一、针灸学的内容 1
二、针灸学的特点 2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作用 4
一、调和阴阳 4
二、扶正祛邪 5
三、疏通经络 7
第二章 经络 9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9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0
一、手太阴肺经 11
二、手阳明大肠经 12
三、足阳明胃经 13
四、足太阴脾经 15
五、手少阴心经 16
六、手太阳小肠经 17
七、足太阳膀胱经 18
八、足少阴肾经 20
九、手厥阴心包经 21
十、手少阳三焦经 22
十一、足少阳胆经 23
十二、足厥阴肝经 2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7
一、督脉 27
二、任脉 28
三、冲脉 30
四、带脉 31
五、阴维脉 31
六、阳维脉 32
七、阴跷脉 32
八、阳跷脉 33
第四节 十五络脉 34
第五节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34
一、十二经别 34
二、十二经筋 35
三、十二皮部 36
第六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36
一、标本 36
二、根结 38
三、气街 39
四、四海 40
第七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41
一、说明病理变化 41
二、指导辨证归经 41
三、指导针灸治疗 41
第三章 腧穴 43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43
一、腧穴的概念 43
二、腧穴的命名 44
三、腧穴的分类 44
第二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45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46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46
三、指寸定位法 48
四、简便取穴法 49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49
一、近治作用 49
二、远治作用 50
三、特殊作用 50
第四节 特定穴 51
一、特定穴的意义 51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51
第五节 常用腧穴 53
一、头颈部常用穴位 53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69
三、肩背腰骶部常用穴位 76
四、上肢常用穴位 89
五、下肢常用穴位 103
第四章 针法和灸法 124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24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124
二、针刺练习 125
三、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125
四、针刺进针法 128
五、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30
六、得气与行针 131
七、针刺补泻 133
八、针刺的刺激强度 135
九、留针与出针 136
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36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38
第二节 灸法 139
一、施灸的材料和艾灸的作用 139
二、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140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144
第三节 其他针法 144
一、电针 144
二、耳针 147
三、拔罐 153
四、皮肤针 157
五、穴位注射 159
六、头针 161
第五章 针灸治疗原则与选穴方法 166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166
一、标本缓急 166
二、补虚泻实 167
三、三因制宜 168
第二节 针灸辨治纲要 170
一、八纲证治 170
二、脏腑证治 173
三、经络证治 178
第三节 针灸选穴原则、配穴方法 182
一、选穴原则 183
二、配穴方法 184
第四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186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186
二、俞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189
三、原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189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191
五、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192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192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193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194
第六章 内科常见病证 195
中风 195
眩晕 198
头痛 200
面瘫 204
面痛 206
腰痛 208
胁痛 210
痹证 211
痿证 214
痫证 217
癫狂 220
痴呆 222
不寐 225
郁证 227
惊悸、怔忡 230
感冒 232
咳嗽 234
哮喘 236
心绞痛 238
胃脘痛 239
腹痛 241
胃下垂 242
神经性呕吐 244
膈肌痉挛 246
急性胃肠炎 248
慢性结肠炎 249
细菌性痢疾 251
便秘 253
尿失禁 255
尿潴留 256
水肿 258
男子性机能障碍 260
糖尿病 262
甲状腺机能亢进 263
高脂血症 265
晕厥 267
虚脱 268
高热 270
抽搐 271
中暑 273
急性脊髓炎后遗症 275
白细胞减少症 277
第七章 骨科常见病证 280
脑震荡后遗症 280
颈椎病 282
落枕 284
肩关节周围炎 285
肘劳 287
腕管综合征 288
腱鞘囊肿 290
腰椎间盘突出症 291
坐骨神经痛 294
外伤性截瘫 296
腓神经麻痹 297
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 298
踝关节扭伤 299
跟痛症 301
强直性脊柱炎 303
第八章 妇科常见病证 305
月经不调 305
痛经 306
闭经 309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11
更年期综合征 312
功能性子宫出血 313
子宫脱垂 316
慢性盆腔炎 318
乳腺增生 320
不孕症 322
带下病 323
妊娠呕吐 325
胎位不正 327
滞产 328
缺乳 329
产后排尿异常 331
第九章 儿科常见病证 333
小儿遗尿 333
小儿营养不良 335
婴幼儿腹泻 337
蛔虫病 339
高热惊厥 341
小儿智力发育迟滞 343
小儿多动症 344
第十章 五官科常见病证 347
过敏性鼻炎 347
急、慢性鼻炎 348
急、慢性鼻窦炎 352
牙痛 353
近视 355
斜视 357
视神经炎 358
目赤肿痛 360
麦粒肿 362
聋哑 364
耳鸣 366
急性扁桃体炎 367
急性咽炎 369
慢性咽炎 371
急性喉炎 372
慢性喉炎 374
声带麻痹 375
口腔溃疡 377
第十一章 外科、皮肤科及其他病证 380
急性阑尾炎 380
急性乳腺炎 381
痄腮 383
痔疮 385
带状疱疹 387
丹毒 389
疗疮 390
鸡眼 392
神经性皮炎 394
皮肤瘙痒症 396
荨麻疹 397
湿疹 400
斑秃 402
痤疮 403
酒渣鼻 405
扁平疣 406
黄褐斑 408
冻疮 410
戒烟 411
减肥 412
美容 413
延缓衰老 415
第十二章 保健灸法 417
一、足三里 418
二、关元、气海 419
三、神阙 420
四、大椎、风门 420
五、身柱 421
六、肾俞、命门 421
七、膏肓 421
八、涌泉 421
九、绝骨 422
第十三章 针灸秘方验方精选 423
主要参考书目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