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3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 3
第二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6
第三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体系 12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15
第五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9
第二章 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23
第一节 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23
第二节 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 27
第三节 当代犯罪社会学 35
第四节 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46
第三章 中国犯罪学的发展概况 48
第一节 中国古代犯罪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48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犯罪学的学科发展 56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 63
第四章 犯罪现象 63
第一节 犯罪和犯罪现象 63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结构和分布 7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犯罪状况 76
第四节 国外犯罪状况 89
第五章 犯罪人 92
第一节 犯罪人的概念 92
第二节 犯罪人的特征 95
第三节 犯罪人的类型 99
第六章 犯罪行为 104
第一节 犯罪行为概念 104
第二节 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 107
第三节 犯罪行为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113
第七章 被害人 116
第一节 被害人的概念及特征 116
第二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121
第三节 被害人的类型 127
第八章 犯罪类型 130
第一节 研究犯罪类型的意义 130
第二节 外国的犯罪类型理论 133
第三节 我国犯罪类型的划分 139
第九章 几种主要类型的犯罪 145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 145
第二节 暴力犯罪 152
第三节 经济犯罪 156
第四节 女性犯罪 161
第五节 重新犯罪 164
第六节 计算机犯罪 168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 179
第十章 犯罪原因概述 179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和特征 179
第二节 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结构 181
第三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理论基础 186
第十一章 犯罪根源 194
第一节 犯罪根源的概念 1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根源 198
第三节 犯罪根源与犯罪的联系 201
第十二章 犯罪的社会原因 207
第一节 经济因素环境与犯罪 207
第二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 218
第三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 225
第四节 家庭因素与犯罪 233
第五节 文化因素与犯罪 238
第六节 人口因素与犯罪 246
第十三章 犯罪个体原因 254
第一节 犯罪个体原因概述 254
第二节 犯罪的生理原因 260
第三节 犯罪的心理原因 265
第四节 人格异常与犯罪 284
第五节 精神病与犯罪 291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 301
第十四章 犯罪预防概论 301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及意义 301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方法、手段 304
第三节 犯罪预防体系 307
第十五章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310
第一节 综合治理的犯罪预防方针 310
第二节 犯罪预防工作的基本原则 313
第十六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预防 321
第一节 生产力的发展是犯罪预防的根本途径 3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犯罪预防 3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犯罪预防 327
第十七章 犯罪的微观社会预防 329
第一节 家庭的犯罪预防 329
第二节 学校的犯罪预防 332
第三节 单位的犯罪预防 337
第四节 社区犯罪预防 347
第十八章 犯罪的个体预防 350
第一节 概述 350
第二节 个体的社会化 355
第三节 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 360
第四节 变态人格的矫治 361
第十九章 犯罪的司法预防 364
第一节 概述 364
第二节 治安管理的功能及其原则 368
第三节 治安管理 371
第四节 劳动教养 377
第五节 犯罪的技术预防 379
第二十章 犯罪的刑罚预防 384
第一节 概述 384
第二节 刑事立法 389
第三节 刑事司法 392
第四节 监狱——刑罚预防的重要环节 392
第二十一章 犯罪的被害预防 397
第一节 被害预防的概述 397
第二节 被害预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 401
第三节 被害预防的关键 409
第四节 被害预防中的刑事损害赔偿与补偿 412
第五节 人身与财产被害预防 416
第二十二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预防 431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431
第二节 女性犯罪的预防 436
第三节 经济犯罪的预防 439
第四节 暴力犯罪的预防 441
第五节 职务犯罪的预防 443
第六节 毒品犯罪的预防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