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达淮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4041499
  • 页数:32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经济伦理的定义与源流 1

一 定义 1

二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源流概述 3

三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源流概述 8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动态和研究目的 22

一 理论动态 22

二 研究目的 24

第三节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24

一 理论意义 24

二 实践指导意义 30

三 研究方法 32

第一章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34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思想 34

一 亚当·斯密 39

二 马尔萨斯 51

三 李嘉图 55

四 西斯蒙第 57

第二节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64

一 圣西门 65

二 傅立叶 68

三 欧文 73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76

一 康德 77

二 费希特 80

三 黑格尔 81

第四节 马克思同时代的经济伦理思想 84

一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84

二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9

三 蒲鲁东 94

第五节 马克思的批判与继承 96

一 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 96

二 对空想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 105

三 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及小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 107

四 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 109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 111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伦理研究的三个视角 111

一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建树者 111

二 马克思经济伦理研究的视角变化 112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14

一 第一阶段 115

二 第二阶段 131

三 第三阶段 138

第三章 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 142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的主体性 142

一 主体性的阶段 142

二 主体性的特征 143

第二节 “原始的丰富”的人 146

一 在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形态下,人是生产的目的 147

二 经济主体的发展呈现一种有限的“圆满境界” 148

第三节 异化的人 150

一 物的依赖关系 150

二 “异化的人”的伦理特性 159

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人 167

一 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轨迹 167

二 “全面发展的人”的伦理特质 177

第四章 所有制形式的伦理分析 182

第一节 所有制形式概述 182

一 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182

二 所有制通过法律的所有权形式体现 185

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与伦理关系 187

一 伦理关系的基本特征 187

二 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伦理内涵 190

第三节 公社所有制和“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经济伦理关系 193

一 马克思关于公社所有制和“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论述 193

二 公社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 197

第四节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关系 199

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 199

二 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伦理关系 205

三 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211

四 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批判 234

第五节 未来社会所有制的伦理关系 237

一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 237

二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伦理关系 242

三 社会主义分配形式中的伦理关系 246

第五章 经济伦理若干范畴的分析 252

第一节 平等与自由 252

一 马克思之前的平等概念 252

二 马克思之前的自由概念 253

三 平等和自由的经济学意义 257

四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平等和自由的伦理批判 260

第二节 剥削与贫困 263

一 马克思对剥削与贫困的研究 263

二 剥削与贫困的经济伦理意义 272

第三节 服务与信用 275

一 资本主义服务的实质 275

二 资本流通的信用及其对伦理关系的影响 279

第六章 马克思经济伦理视野下的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 284

第一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发展与衍变 285

一 经济人假设的立论基础——“利己”与“利他”、“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矛盾 285

二 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诸正义形式伦理的矛盾 292

三 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的矛盾 299

四 经济公正与政治公正的矛盾 303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视角下的分析与批判 310

一 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辩护的基本特性 311

二 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 312

三 终极关怀和理想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313

主要参考文献 316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