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遂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40218852
  • 页数:6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重点建设项目。本书是为了满足21世纪中国高校金融史教学、研究发展对新的金融通史类教材的要求而编写。本书注意吸纳国内外研究中国金融史的新材料、新观点,不仅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先秦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数千年货币、信用、金融及其制度变迁的历史,而且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不断发展的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史。本教材的古代部分除了详细地介绍汉民族聚居的中原地区的货币金融发展史以外,还尽可能地记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货币金融发展概貌。近现代部分不仅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货币金融事业的发展历史,而且补充介绍了港澳台地区货币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的说来,本书的内容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材料充实,写作方法和结构安排有特色,可读性强、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是一部适合普通高校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研究使用的高质量的金融史教材。

绪论 1

一、中国金融史的任务 1

二、中国金融的悠久发展历程 2

三、金融制度的古今之别 4

四、中国古代金融的特点 11

五、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 24

六、中国金融的近现代之路 29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39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 40

一、商、西周时期的货币 40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43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信用 48

一、先秦时期信用的种类和形式 48

二、春秋战国时期高利贷的盛行 51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 53

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 53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58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61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货币 62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62

二、西汉的币制 63

三、王莽的货币改制 66

四、东汉的货币 69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信用 71

一、秦代的信用 71

二、西汉的信用 72

三、东汉的信用 73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75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75

二、东汉的反对高利贷理论 83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87

第一节 三国魏晋与南北朝的货币 88

一、金属铸币的流通 88

二、实物货币的盛行 94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96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98

一、官府赈贷与官负民债 98

二、寺院经济与质库 99

三、寺院外的高利贷 101

第三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金融理论 101

一、钱神论 102

二、废钱用谷帛之争 104

三、南朝围绕货币不足展开的争论 106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111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 112

一、隋朝货币的统一和流通 112

二、唐代的货币 113

三、五代十国的货币 119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信用 120

一、隋朝的公廨钱 120

二、唐代的信用 121

三、唐代的飞钱、便换 122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理论 123

一、禁贮钱理论 123

二、官营汇兑理论 124

三、其他金融理论 125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129

第一节 两宋时期的货币 130

一、宋代的金属货币流通 130

二、宋代的纸币 135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信用 141

一、高利贷资本的活跃及其作用 141

二、存款、兑换与汇兑业务 143

三、商业信用 144

第三节 两宋时期的金融理论 147

一、货币的本质、职能与铸币理论 147

二、纸币理论 152

三、围绕官营借贷的争论 155

第六章 辽夏金时期的金融 161

第一节 辽代的货币与信用 162

一、辽代的货币 162

二、辽代的信用 165

第二节 西夏的货币与信用 166

一、西夏的货币 166

二、西夏的信用 168

第三节 金代的货币与信用 169

一、金代的货币 169

二、金代的信用 175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179

第一节 元代的货币 180

一、元代的纸币 180

二、元代纸币的管理 185

三、元代的通货膨胀 189

四、元代的金属货币及贝、盐币 190

五、元代钞币的流出 193

第二节 元代的信用 193

一、元代的信用机构 193

二、元代的高利贷 194

第三节 元代的金融思想 197

一、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 197

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 198

三、货币基本理论认识 200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203

第一节 明代的货币 204

一、明代的纸币 204

二、明代的铜钱 207

三、明代的白银 211

第二节 明代的信用 215

一、明代信用的一般形式 216

二、钱铺的兴起 218

三、汇兑的重现 219

第三节 明代的金融思想 221

一、货币基础理论 221

二、货币流通思想 221

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金融 229

第一节 白银主要通货地位的确立 230

一、清前期的银两制度 230

二、白银的供需 233

第二节 清前期制钱的铸造与流通 234

一、制钱的铸造 234

二、清前期铜钱的流通 237

三、清前期的银钱比价 239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信用 241

一、信用一般之形式 241

二、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 244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金融理论 248

一、清前期关于银荒的争论 248

二、对纸币发行的争论 251

第十章 清代后期的金融 255

第一节 清代后期的货币 256

一、两元并用 256

二、制钱铜元 257

三、各种纸币 259

第二节 清代后期的信用 261

一、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 262

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 264

三、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265

第三节 清末的金融风潮 267

一、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 267

二、贴票风潮 269

三、橡皮股票风潮 270

第四节 清代后期的金融思想 271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 271

二、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金融思想 273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279

第一节 货币流通情况 280

一、持续的两元并用 280

二、滥铸铜元 281

三、繁杂的纸币 281

第二节 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283

一、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涨消及其掠夺活动 283

二、中外合资银行 284

三、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 285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286

一、国家银行 286

二、民族资本银行 289

三、地方银行 290

四、传统的金融机构 291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拓展 292

一、拆借市场 292

二、证券市场 294

三、贴现市场 295

四、黄金、白银市场 296

五、保险市场 297

第五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思想 298

一、孙中山的金融思想 299

二、朱执信的纸币兑换品论 299

三、廖仲恺的货物本位论 300

四、章太炎的货币金融学说 301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前十年的金融 303

第一节 南京政府金融体系的建立 304

一、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形成 304

二、兼并与控制国内银行机构 311

第二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 313

一、民族资本银行业继续发展 313

二、传统金融业的衰落 315

三、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 317

第三节 废两改元与币制改革 320

一、废两改元的实现 321

二、法币政策的推行 323

第四节 国际金融资本吞噬中国的新步骤 326

一、东北金融的殖民化发展 326

二、争夺中国货币支配权 329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 331

一、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 331

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 333

三、革命根据地的货币 334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339

第一节 国统区的金融 340

一、抗战初期的金融管制 340

二、“四联总处”的设置 345

三、整顿金融业 347

四、战时金融业的变化 349

第二节 法币的膨胀 353

一、法币膨胀 353

二、物价上涨及其对策 356

第三节 沦陷区的金融 359

一、伪满时期的东北殖民化金融 359

二、日伪对华北、华中地区的金融掠夺 361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 365

一、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建立 365

二、根据地货币和货币斗争 366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终结时期的金融 373

第一节 南京政府金融体系从高度垄断到瓦解 374

一、接收敌伪金融资产 374

二、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 376

第二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退 380

一、管制法令的出台 380

二、民族资本银行业务的萎缩 384

三、金融投机猖獗、资本转移外逃 387

第三节 外国在华资本的撤退 388

一、外国在华银行的变化 388

二、外国银行和资本从中国大陆撤退 390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的崩溃 391

一、金圆券取代法币 392

二、币制的最后崩溃 395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 396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货币的统一 396

二、货币斗争的胜利 400

三、城市金融管理的起步 401

四、新金融体系的建立 404

第六节 金融思想 406

一、国民党政权经济官僚的金融主张 40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金融理论 409

第十五章 新中国建立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 415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416

一、独具特色的建设之路 416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416

三、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 418

四、整顿和改造民族资本的金融机构 420

第二节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422

一、建立独立、统一的币制 422

二、肃清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货币 423

三、收回各解放区的货币 423

四、禁止金银、外币流通 424

第三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 425

一、稳定金融物价,制止通货膨胀 425

二、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信用与保险的支持 429

三、建立新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434

第十六章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金融 439

第一节 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 440

一、聚集建设资金 440

二、发挥信用、利率经济杠杆作用,支持国营经济发展和“三大改造” 442

三、发行新人民币,健全币制 447

第二节 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建立 449

一、高度集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449

二、高度集中金融管理体系的建立 452

第十七章 “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金融 459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的金融形势 460

一、盲目发展的金融工作 460

二、金融工作的失误及其造成的后果 464

第二节 对“大跃进”时期金融工作的调整 470

一、金融领域的治理工作 470

二、调整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 476

第十八章 “文革”时期的金融工作 481

第一节 “文革”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 482

一、否定商品货币的作用 482

二、金融工作遭受严重破坏 484

三、国家经济生活受到摧残 487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金融政策 491

一、“文革”前期(1966—1971)对经济、金融秩序的整顿与维护 491

二、“文革”中后期(1972—1974)对“三个突破”的纠正 493

三、“文革”后期(1974—1976)经济整顿工作受滞 495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 499

第一节 金融业的拨乱反正 500

一、经济建设中“左”的失误及其后果 500

二、指导思想的端正 502

第二节 整顿金融事业 503

一、整顿机构、制度 503

二、加强业务工作 507

第二十章 迎接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511

第一节 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12

一、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12

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14

第二节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516

一、金融宏观调控机构的确立 516

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517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发育 520

、货币市场 520

二、资本市场 526

第四节 改革发展信用业务 530

一、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拓展 530

二、改革支付结算制度 533

三、政策性金融业务顺利开展 534

第五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突破 535

一、保险业的快速恢复与发展 535

二、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 536

三、保险业的市场化运作中的规范 538

第六节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539

一、全面恢复和发展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 539

二、口益频繁的国际金融活动 541

三、金融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 543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各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545

第一节 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 546

一、建设新中国的金融政策思想 546

二、“三平”思想的提出 551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553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思想的形成与深入(“文革”前) 553

二、金融思想的混乱与拨乱反正 560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思想 561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561

二、转变政府职能,实施间接金融调控 563

三、突破金融禁区 565

第二十二章 新中国以来的港澳台金融 571

第一节 台湾的金融 572

一、恢复时期的台湾金融 572

二、起步时期的台湾金融 574

三、起飞时期的台湾金融 575

四、转型时期的台湾金融 579

五、台湾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583

六、台湾与内地的金融联系 584

第二节 香港的金融 585

一、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香港金融 585

二、稳定的货币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 587

三、自由经济政策与监督干预 588

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联系 591

第三节 澳门的金融 593

一、澳门的货币制度 593

二、澳门金融体系的构造和主要业务市场 594

三、澳门金融业的特点 596

中国金融史大事年表 598

后记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