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概念阐释 1
一、农业改良·农业科技改良·农业品种改良 1
二、“黄金十年” 5
三、江浙·江南·长江三角洲 7
第二节 研究缘起 12
一、三农问题: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12
二、科技兴农: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15
三、品种改良:科技兴农的重中之重 17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9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9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30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及史料运用 34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4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37
三、基本史料的来源与运用 37
第二章 农业品种改良的思想基础与人才积聚 42
第一节 农业品种改良的思想资源 42
一、源头活水:古代重农思想的演化 42
二、理论先行:民国时期的重农思潮概览 45
第二节 农业品种改良人才的培养和积聚 65
一、请进来:借才异域 65
二、走出去:留学海外 66
三、主渠道:国内教育 69
第三章 乡村危机与农村复兴:农业品种改良的兴起 73
第一节 “农村复兴便是复兴民族之基石” 73
一、“乡村崩溃”,触目惊心 73
二、复兴农村,势不可缓 82
第二节 路在何方:教育,制度,抑或是技术? 86
一、乡村建设派的探索 87
二、中国农村派的主张 89
三、农业技术派的思考 91
第三节 农业品种改良力量的聚合 98
一、国民政府推进品种改良的动因与举措 99
二、非政府组织与农业品种改良 120
三、绅士的嬗变与农业品种改良的兴衰 134
第四章 棉种改良 148
第一节 中棉的种植与改良的呼唤 148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本土棉的种植 148
二、棉花改良势在必行 150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种改良 159
一、晚清的棉种改良 159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引进新种 161
三、晚清及北洋时期棉种改良评估 165
第三节 1927—193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业改良 167
一、工业资本与棉产改良 167
二、政府机构的改良举措 169
第四节 改革商品流通,取缔棉花搀水搀杂行为 181
一、棉花中搀水搀杂的产生根源 181
二、棉花中搀水搀杂的巨大危害 185
三、取缔棉花搀水搀杂的主要措施 188
四、成效与局限 195
第五节 棉种改良的成绩与不足 199
一、主要成绩 199
二、局限与不足 202
第五章 蚕种改良与农村复兴(上) 206
第一节 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的蚕桑生产 206
一、历史悠久的蚕桑业 206
二、民国时期桑蚕业的发展 210
第二节 蚕桑生产与乡村生活 215
一、蚕桑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15
二、蚕业生产与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 220
第三节 蚕业的衰落及其危害 222
一、尴尬的现状 222
二、蚕业衰落的危害 224
第四节 革命的呼唤:土种的生产与局限 230
一、“养蚕之法,蚕种为先” 230
二、土蚕种的生产与困境 231
三、改良种的优势与采用 235
第五节 政府进行蚕种改良的动因探究 237
一、蚕种改良与培植税源 237
二、蚕种改良与南京政府统治的合法性 239
第六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蚕种改良 243
一、国民政府 243
二、江苏的改良实践 253
三、浙江的蚕种改良 261
四、两省的协作与异同 265
第六章 蚕种改良与农村复兴(下) 276
第一节 蚕种统制的实施 277
一、设立职能机关,提供组织保证 277
二、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蚕种质量 279
三、调节蚕种供求,防止价格异动 280
四、强化质量监控,打击制劣种商 283
五、教育农民群众,增强保护意识 288
第二节 建立模范区、合作社,改进农民育蚕技术 289
一、蚕桑模范(改良)区的建立 291
二、蚕桑改良(模范)区的内部组织与工作职责 294
三、模范(改良)区的运作概述 295
四、建立蚕业合作社,改进养蚕技术 314
第三节 茧行与茧行统制 320
一、茧行的性质与形式 320
二、茧行的建立 321
三、茧行统制的实施 323
第四节 蚕业改良的成绩与局限 330
一、蚕业改良的成绩 330
二、蚕业改良的局限 337
第七章 农业品种改良的绩效与不足 341
一、对农村和农民在物质上的正面影响 341
二、对农民精神方面的贡献 348
三、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影响 355
四、不足 356
五、科学地看待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品种改良的成败 358
第八章 农业品种改良的困境与无奈 361
第一节 农业改良与社会环境 361
一、动荡不宁的国内秩序 363
二、波诡云谲的国际经济环境 366
第二节 政府职能与农业品种改良 375
一、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 375
二、履行行政职能的物质保障 378
三、公共政策与制度供给 385
四、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不足 400
第三节 农民的经济拮据与农业品种改良 401
一、农民贫困的状况 403
二、贫困与农民的普遍兼业化 405
三、农民的贫困与农业改良的困境 407
第四节 乡村教育的滞后与农业人才的匮乏 408
一、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储备 408
二、绅士城居与人才流失 409
三、乡村教育落后与劳动者素质提升的樊篱 411
第五节 中国农民的心理特点与农业改良 416
第九章 小结 421
参考文献 431
后记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