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民俗的演化 2
第二节 民俗的构成 4
第二章 动荡不安的清末和民国时期 7
第一节 生活 7
一、居住 8
二、服饰 19
三、饮食 26
四、文化生活 32
第二节 生产 33
一、生产资料 33
二、生产方式 41
三、雇主与雇工 43
第三节 家族 47
一、族权、服孝 48
二、家谱 51
三、家庭 53
第四节 婚嫁与生育 65
一、婚嫁 65
二、生育 83
第五节 老人赡养与丧葬 91
一、老人赡养 91
二、求医问药 96
三、丧葬 100
四、葬后节令 117
第六节 崇文尚武 120
一、习武 120
二、教育 127
第七节 社会各界别间的区分 131
一、三教 131
二、九流 136
第八节 行业文化 149
一、九金、十八汉、五利、四瞳 150
二、九佬、十八匠 161
三、七十二行及行规 169
四、各行业间的行话及关系 176
第九节 井市文化中的酒色财气 178
一、酒 179
二、色 181
三、财 181
四、气 182
第三章 初步稳定的建国初期 183
第一节 生产方式 183
第二节 生活 185
一、服饰 185
二、发式 185
三、建筑 185
四、文化生活 186
第三节 家族家庭的变化 186
一、族权 186
二、家庭 186
第四节 婚嫁与生育 188
一、定婚 188
二、迎娶 190
三、离婚 190
四、生育 190
第五节 教育 191
一、正规教育 192
二、成人教育 193
第六节 各种迷信习俗 194
一、祈雨 194
二、说梦 195
三、人体各部位显示征兆的预测 197
四、禽鸟鸣叫征兆 201
第四章 计划经济中的人民公社时期 205
第一节 生产方式 205
一、大跃进时期 205
二、“文革”时期 206
三、改革开放初期 207
第二节 生活 207
一、饮食 207
二、服饰 208
三、发式 209
四、家具和家用电器 209
第三节 家族与家庭 210
一、家族 210
二、家庭以外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 210
第四节 婚嫁与计划生育 211
一、婚姻 211
二、简单的嫁娶方式 213
三、后期的婚嫁方式 215
四、计划生育 216
第五节 丧葬 217
第六节 教育 218
一、大跃进时期的教育 218
二、“文革”时期的教育 219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 220
第七节 武术的发展 221
第五章 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 225
第一节 生产方式 225
第二节 生活 227
一、住房 227
二、饮食 227
三、服饰 228
四、交通 229
五、通讯 229
第三节 婚嫁与计划生育 229
一、婚嫁 230
二、畸形婚姻 231
三、计划生育 233
第四节 教育 234
一、学前教育 234
二、小学教育 234
三、初、高中教育 235
四、学校建设 235
第五节 武术发展的规范化阶段 236
第六节 家族 237
一、续谱 237
二、修家祠 237
三、族长 238
第七节 老人的赡养与丧葬 238
一、新的养老方式的出现 238
二、贺寿与就医 239
三、丧葬 240
第六章 传统节日 241
第一节 春季节日 241
一、过年 241
二、元宵节 257
三、二月二 258
四、清明、寒食 260
第二节 夏季节日 262
一、端午节 262
二、六月初 264
第三节 秋季节日 265
一、七夕节 265
二、中秋节 266
三、重阳节 268
第四节 冬季节日 269
一、十月初一 269
二、冬至 271
三、腊八节 272
第七章 杂记 273
第一节 游戏 273
一、男孩游戏 273
二、女孩游戏 278
三、群众性游戏 280
四、观赏性游戏 281
第二节 童谣 283
第三节 方言 286
第四节 农谚 290
第五节 俗语 293
第六节 歇后语 295
第七节 传说 296
观音沽土 296
托塔天王晁盖 298
解手 301
张元吉、孟虎青传奇 303
中兴福烈帝徐鸿儒 305
月白和尚度鲁翠 309
刘武举大闹黄家寨 313
噎食 315
马吃瓜 318
张普义卖三市 322
附录 324
重修黄土圭集五圣庙记 324
重修旧县寺记 325
重修黄堆集三观庙记 327
重缮观音寺塔碑记 328
弘扬优秀文化 建设精神文明 330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