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梦录 4
卷上 4
一 会试诸师 4
二 乡试诸师 5
三 童子试师 5
四 供职吏部履历 6
五 被光绪帝召见 6
六 宝鋆宦海沉浮 8
七 宝鋆论崇礼其人 8
八 军机赏穿黄马褂 9
九 《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之屈辱 10
一○ 与宝鋆情谊 10
一一 枢臣谑语掌故 11
一二 宝鋆评价恭亲王 11
一三 谒见恭亲王 12
一四 清流之起与伏 12
一五 李鸿藻、恭亲王与清流 13
一六 慈禧太后罢免恭亲王等军机大臣 13
一七 恭亲王与宝鋆交情 14
一八 醇亲王俭德 14
一九 慈安太后殡礼 14
二○ 慈禧太后功过 15
二一 慈禧太后祭扫东陵 16
二二 有关太监之见闻 17
二三 妃嫔生活状况 18
二四 皇宫殿门安装玻璃窗事件 19
二五 初次被光绪帝召见 20
二六 内务府贪污之弊 20
二七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等大臣关系 21
二八 慈禧太后晚年二三事 21
二九 吴可读尸谏立皇嗣 22
三○ 慈禧太后兴建颐和园 23
三一 北洋海军建立前后 23
三二 甲午光绪皇帝万寿宴 24
三三 慈禧太后六旬圣寿庆典 25
三四 内务府大臣庆宽 25
三五 翁同龢、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27
三六 甲午之战京师震动 28
三七 中法、中日战争爆发之内因 28
三八 从甲申推倒军机到戊戌政变 28
三九 从“新政”实施到“宪政”萌芽 29
四○ 两宫垂帘后历任军机大臣 29
四一 李鸿藻与张百熙 30
四二 军机大臣翁同龢 31
四三 得翁同龢汲引 32
四四 与徐用仪之交往 32
四五 军机大臣王文韶 33
四六 直隶总督荣禄 33
四七 昆冈评价福、恩两中堂 34
四八 部院堂官非科甲出身之杰出者 35
四九 溥倬云与玉岑尚书 35
五○ 总督端午桥其人 36
五一 陕甘总督升允轶事 36
五二 总理衙门与外交部 37
五三 咸同年间中国屈辱的外交地位 38
五四 奕劻办外交才不堪任 38
五五 中国外交屡遭挫折 39
五六 沈葆桢、王芍棠论国际形势 39
五七 乾隆皇帝亲领棘闱风味 40
五八 考差放差轶事 40
五九 殿试阅卷奇闻 41
六○ 翰林放差情况 42
六一 考差轶事 43
六二 笔者考差经历结局 44
六三 乡会殿试试卷十科焚毁一次 45
六四 乡会试阅卷者力不暇给 45
六五 科举考试阅卷者之荒谬做法 46
六六 乡会试所拔者有庸才 47
六七 会试中有侥幸过关者 48
六八 传胪仪式 49
六九 笔者会试、乡试考卷题目 49
七○ 与修《会典》 50
卷下 52
一 军机处及中央各署办公处所 52
二 军机处枢臣点心 53
三 大学士俗称中堂原因 53
四 朝廷耳目之官——御史 53
五 监察弹劾之权属及途径 54
六 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 55
七 易名典之宽严 55
八 皇帝舆服御物之颜色 56
九 八旗军服装旗帜 56
一○ 《圣祖庭训》 57
一一 乾隆皇帝与纪昀 57
一二 晚清满汉大臣关系 58
一三 满族王公子弟重武轻文 58
一四 满族官吏之为人处事 59
一五 满人祭神请客大典 59
一六 王公大臣坐轿坐车以贫富论 60
一七 清末王公庄田有名无实 61
一八 王公及闲散宗室日渐贫困 61
一九 晚清皇亲国戚生活情状 62
二○ “穷奢”二字为晚清满人写照 63
二一 亲贵以破格求贤为名广招来 64
二二 喜言谶者谓京师前三门门额 64
二三 吉林将军与台湾藩司互参案 65
二四 军机大臣启秀其人其事 66
二五 陕西考官丁维湜嘱托太监买差案 67
二六 缉捕人犯的“番役” 68
二七 薛公子冶游并请托词讼案 69
二八 京师三银库 70
二九 银库防弊措施与库兵窃银绝招 71
三○ 户部侍郎孙诒经之俭德 72
三一 缎疋库库存不可计数 72
三二 内务府六库所藏 73
三三 京、通粮仓之弊 74
三四 清代帝后陵寝 75
三五 陵寝岁修工程 76
三六 祈年殿规模宏壮 77
三七 京师贡院维修及改造 77
三八 钦差驰驿之苦 78
三九 督抚、主考、学政驰驿之苦 81
四○ 中央衙门值日制度 82
四一 “当月”官员之清苦 83
四二 满汉堂司事权究属汉员 83
四三 俗语以富贵贫贱威武六字分配六部 84
四四 吏部四司职掌与喜怒哀乐 84
四五 读《处分则例》与《大清律》 85
四六 防范部吏勒索外官 85
四七 吏部拿办索贿部吏一事 86
四八 吏部之吏——经承与贴写 87
四九 奸胥猾吏陷害外官案 88
五○ 清理数十年冒名请恤之弊 89
五一 京察制度与办法 91
五二 京察勒令休致者甚少 92
五三 京察引见轶事 92
五四 部院办事按部就班 93
五五 大计制度与方法 95
五六 上海道破例简放被参开缺案 95
五七 状元拜客游宴轶出范围案 96
五八 专制枢臣裁抑部权 98
五九 保案之办理 98
六○ 吏部需索常例形成原因 99
六一 撞骗为部吏作弊之法 100
六二 京官俸银及其他收入 101
六三 部臣寓门前“私宅免见”之告示 101
六四 通读《十朝圣训》 102
六五 京官升转需有一定资格 102
六六 外官馈送京官——冰敬、炭敬、别敬 103
六七 京城庙会与古董珍宝等 104
六八 京官挟妓挟优纪略 105
六九 忆昔觞诵怡情时 106
客座偶谈 110
卷一 110
一 行相之事的军机大臣 110
二 京官满汉员缺 110
三 官俸及其他收入 111
四 清胥吏需索常例成因 112
五 裁官省费言易行难 113
六 清初满汉大臣关系 114
七 谈林则徐禁烟 114
八 再谈林则徐 115
九 清至民初军制变迁 115
一○ 湘军、淮军、北洋军 116
一一 战事奏报不足信 117
一二 内乱平定朝廷论功行赏 117
一三 军机大臣功不可没 118
一四 为宝鋆送葬有感 119
一五 沈葆桢远见卓识 119
一六 沈葆桢办船政二三事 120
一七 左宗棠在闽政绩 120
一八 “清流”主要人物 121
一九 “随声附合”酿成战祸 121
二○ 清流之起激于义愤 122
二一 今昔乱象纷挐之关系 123
二二 今中国国力不堪兵饷 123
二三 中国警察之创办 124
二四 列强兵器日新军费奇巨 124
卷二 126
一 科举制度意在弥乱 126
二 清末事变皆因科举而起 126
三 晚清举人仕途拥挤 127
四 秀才五贡升途 128
五 光绪年间人才拥挤 128
六 殿试排定名次办法 129
七 考试试差与放差 130
八 左宗棠乱后修明文事 131
九 闽书院纪略 131
一○ 科举废学堂兴 132
一一 笔者创办之教育事业 133
一二 民国初学生就业情况 133
一三 民国初期教育状况 134
一四 今日学堂之弊 135
卷三 137
一 晚清财政状况 137
二 甲午战后财政紧张官吏奢侈 137
三 清末民国政繁赋重 139
四 今之国家内外债交困 139
五 中外贸易商品变化 140
六 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到入超 140
七 田赋不均之弊难以矫明 141
八 民之重负累至何时 141
九 禁米出口百弊生 142
一○ 米珠薪桂之物价 144
一一 矿产开采结果难测 145
一二 民国新刑律法网宏开 145
一三 天理国法人情 146
一四 狱讼与酒色财气 146
一五 钱谷之案不能轻断 147
一六 断案经验谈 147
一七 民多智官难为 148
一八 民气不可侮 148
一九 禁令愈严滋弊愈甚 149
二○ 南昌教案 149
二一 当国者应谋转祸为福 150
二二 南北分治、各省分治之弊 151
二三 莫谓天网不漏之说不足信 152
二四 政不在养民 152
二五 国家应善为招来南洋华侨 153
二六 欢虞之民日久不能相安无事 153
二七 列强备战而不能战 154
二八 国家联盟与使臣选派 154
卷四 156
一 民生涂炭何日可生聚 156
二 剥复循环 156
三 杨森藩至理之言 156
四 孙夏峰劝世良言 157
五 名权论 157
六 臧否人物应据实 158
七 白、陆主静之学 158
八 王偊翁以静镇躁之说 159
九 百姓日苦谁之责 159
一○ 情不可尽讨 势不可用尽 159
一一 不可幸灾乐祸 160
一二 利须辅义而行 160
一三 逞臆而谈 祸人家国 160
一四 读《论语》、《呻吟语》、《从政遗规》有感 161
一五 天下安得不以无才为患 161
一六 闲中大有佳趣 162
一七 亲朋书信必酬答 162
一八 不妄花便不必妄取 163
一九 谈节省开支 164
二○ 莠言乱政 164
二一 机遇与运气 165
二二 宰相无快活可言 165
二三 世态炎凉本属常事 166
二四 旧俗与旧书 166
二五 陈仲举名言 166
二六 人之精神 167
二七 做官者并非都发财 167
二八 玩苟合二字 168
二九 周急不周贫 168
三○ 人生在勤 169
三一 役物而不役于物 169
三二 新家庭、旧家庭 170
三三 吃饭二字大有分别 170
三四 曾国藩提倡节俭 171
三五 盛极必衰 171
三六 九流三教之生计 172
三七 殡葬奢侈何日止 173
三八 王偊翁释“不断人身” 173
三九 关帝英灵不泯 174
四○ “警于天变”之我见 176
四一 民俗之奢俭 177
四二 晚年睡眠民奇事 180
四三 七十失眠不为病 180
四四 晚年昼寝夜读 181
四五 补牙流弊与护牙偏方 181
四六 中西医各有所长 182
四七 同光之际升平景象 183
四八 克俭于家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