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序 8
中文摘要 10
Abstract 12
绪论 14
第一章 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 1
第一节 背景:上海现代大学的建立与中国文学设科 1
第二节 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概述 8
第二章 开放复旦:开启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之先声 31
第一节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31
第二节 复旦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37
一、中国文学科课程设置开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之先声 37
二、复旦大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赵景深、陈子展为例 49
第三节 复旦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67
一、复旦大学学生活动概况 67
二、复旦学子与浅草社 70
三、洪深与复旦剧社 77
四、复旦文摘社 83
第三章 中国公学:双重革新 85
第一节 中国公学的革命性与校长胡适的影响 85
一、中国公学文化精神传统中的革命性 85
二、校长胡适的办学理念和革新举措 87
第二节 中国公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96
一、中国公学在中国文学系课程设置上的革新 96
二、中国公学在聘请教师上的革新:沈从文 104
三、中国公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陆侃如、冯沅君为例 119
第三节 中国公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121
一、中国文学系系会的成立与活动 122
二、《吴淞月刊》的编辑出版 124
第四章 光华大学:保守与反保守 126
第一节 爱国、报国:光华大学的建校历史和校园文化氛围 127
一、光华大学保守态度的形成 127
二、校长张寿镛、文学院院长钱基博对光华保守态度形成的影响 138
第二节 光华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 140
一、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 140
二、官方立场的体现:《光华》半月刊中对新文学的呈现 147
三、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对新文学的保守倾向 160
第三节 光华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 166
一、田间、周而复在光华大学左联的活动 167
二、《光华周刊》和《中国学生》中的光华作者群 174
三、穆时英就读光华期间的文学创作活动 176
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及影响 179
结语 186
主要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