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力量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2
一、文化概说 2
二、文化与文明 2
三、文化与知识 3
四、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6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8
一、民族凝聚功能 9
二、精神激励功能 9
三、价值整合功能 11
主要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13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哲学意蕴 13
一、天人一德 13
二、天人一类 15
三、天人一性 16
四、天人一气 16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意蕴 17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19
一、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 19
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21
三、宋明道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22
第三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局限 23
一、“天人合一”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 24
二、对“天”“人”概念理解的模糊化倾向 24
三、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不利于科学理性的深入发展 25
四、“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和谐之境并未真正实现 26
第四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6
一、提高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27
二、“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 27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念 28
四、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 29
主要参考文献 30
第三章 民惟邦本的民本精神 31
第一节 传统民本思想探源与内容解读 31
一、传统民本思想探源 31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容解读 33
第二节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34
一、西周:民本思想的萌芽阶段 35
二、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36
三、汉唐: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37
四、宋元明清:民本思想的完善阶段 38
第三节 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局限 39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 40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 41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43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近代演变与实践 44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45
主要参考文献 49
第四章 家国同构的伦理精神 50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涵 50
一、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涵 50
二、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 51
第二节 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演进 53
一、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演变史 53
二、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和传统美德 54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作用 63
一、单向度的人伦关系强调了尊卑等级 64
二、“人治”社会保有了人情冷暖 64
三、内省式的德性修养维系了熟人社会的交往原则 65
第四节 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意义 65
一、中国传统伦理有利于克服个体至上论所导致的诸多弊病 66
二、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诸多美德仍是当前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 66
三、中国传统伦理为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诸多资源 67
主要参考文献 67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 68
第一节 学以致用:中国古代科技精神 68
第二节 历史溯源: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71
一、天文历法 72
二、数学 73
三、农学 74
四、医药学 75
五、其他领域 76
第三节 古代价值:超越与实用 77
一、超越:道与自然 77
二、实用性:政治导向和民生关注 80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当代意义 81
一、科技发展与国家兴衰 82
二、科技发展与人性塑造 83
三、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 84
主要参考文献 85
第六章 关怀现世的宗教精神 86
第一节 中国宗教的基本特点及其精神特质 87
一、中国传统宗教活动的基本特点 88
二、中国传统宗教精神的基本特质 90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发展轨迹 93
一、奠基时代:夏商周时期 93
二、理论成型期:秦汉时期 93
三、儒释道三足鼎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94
四、儒释道融合及理学独尊:宋元明清时期 94
五、衰落期:近代以来 94
六、新发展时期:1949年后 95
第三节 中国宗教精神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96
一、中国传统意义世界的构筑 97
二、宗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99
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 100
主要参考文献 102
第七章 内圣外王的修身精神 103
第一节 什么是修身 103
第二节 内圣外王:修身精神的历史传统 104
一、心性学说是修身之道的基础 105
二、如何修身以实现内圣外王 107
第三节 内圣外王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13
第四节 内圣外王思想与当代公民教育 115
主要参考文献 118
第八章 得意忘象的审美精神 119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特征 119
一、得意忘象 119
二、遗貌取神 120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历史渊源 122
一、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发展概况 122
二、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思想基础 124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历史作用 130
一、审美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30
二、审美精神对社会具有影响力 131
第四节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当代意义 133
一、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留下了客观外化的文化遗产 133
二、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形成了主体内化的文化形态 134
主要参考文献 135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136
第一节 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历史轨迹 136
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136
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137
第二节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及方法 138
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动力因素 138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 139
第三节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困局及转型 141
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困局 141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三个取向 144
主要参考文献 146
后记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