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儒家官德体系在道义论视阈中的定位 1
一、如何界域儒家的“道义论” 2
二、儒家官德在道义论意义下的“效率”问题 7
三、线索和脉络 10
第一章 官德:儒家的用心 15
一、身份的象征:从士到仕的道义性筹划 15
二、孔子“仕的”用心 18
三、官经与官德 23
第二章 道义论·义务论·规范论·德性论 32
一、道义论转化为义务论 32
二、义务论外化为规范论 42
三、规范论内化为德性论 50
第三章 官德境界:儒家需要一种集体性意识 72
一、义务境界 72
二、集体性意识 74
三、儒家哲学的政治道德用心 77
四、这番用心的官德命题:进退之辨和仁爱原则 79
第四章 从殷周开始的儒家道义论立场 88
一、殷人的“帝”,转化为统治人世间的异在力量 88
二、周人的“天”,转变为道义论的道德根据 90
三、德性与责任意识的积淀 93
四、儒家的开启:从政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情结 97
第五章 儒家规范论与官德理论的精神写照 105
一、先从一个契约论立场发问:规范的“契约”意义 105
二、儒家官德规范具有的“契约”性质 108
三、透过儒家“规范”论的语言视角 112
第六章 儒家官德论的哲学基础:孟子的设计和证明 119
一、思路与定向 120
二、先王与法先王 125
三、儒家官德与孟子积淀 128
四、透视《大学》路径 134
第七章 三部儒家官箴中的一致性立场:透视道义论的政治道德意识和历史反省意识 137
一、儒家·官箴:影响力 137
二、《虞箴》开始的历史反省意识 139
三、扬雄《州官十二箴》的牧民觉悟 140
四、崔骃《官箴》三首的官德用意 143
五、历代官箴与儒家仕文化 151
第八章 儒家官德中的反巫传统:道义论使然 155
一、由来已久的话题 155
二、“为官不接异色人” 158
三、当官戒巫,以义处命 162
四、儒家戒巫“散”论 166
第九章 德与位 199
一、孔子拟定的三个基调 199
二、敬位意识 207
三、孟子的义务心扩展 211
四、《周易》的“中”位卦理 216
第十章 德与才 221
一、司马光“德才之辨”的性质研究 221
二、儒家德才之辨在仕途中的的道义考量 224
三、对“贤”的深化认识 230
第十一章 德与民 238
一、德、民问题的由来 238
二、水火哲学:孔、孟之道的张扬及其转向 242
三、儒家的民本义务性立场在实践中的严格性 249
第十二章 荣辱观:《三事忠告》中的发挥与儒家官德的基础性检讨 258
一、为官吏设计的《三事忠告》 258
二、儒家立场的基础性证明 261
三、荣辱观念在基本的知耻心中生发 263
四、道义论环绕 266
第十三章 义与利:坚定的道义论的立场与实学的开拔 274
一、义重于利的哲学溯源:儒家道义论立场的先在性 274
二、开拔出的“实学”真学问、真精神 277
三、儒家“义利”之辨中的“效率”观念:何种意义中的“效率” 284
第十四章 穷与达:儒家仕观中一种别样的道义情怀 292
一、“惟义所在”:孟子的经典话语和后儒的阐发 292
二、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 297
三、《淮南子》的佐证 300
四、“逸民”的“独善其身”:孔子之感慨 303
第十五章 先与后:理政中的策略——道义论的价值理性转化为理政层面的工具理性 306
一、榜样论 307
二、为政先学论 309
三、处危原则论 311
四、民本的取向 314
五、内圣而外王 320
第十六章 仕与学:人、官不二 328
一、儒家官德:学术与政治的“不二” 328
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32
三、人、官不二 342
第十七章 和与中: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官德效应 347
一、贵“和”与“和而不同”,儒家和谐能力的政治考察 348
二、儒家和谐能力:仁爱原则的德性圆融 350
三、中庸之道:和谐能力的政治智慧 355
四、道义论引导下的和谐能力生长出的文明引申 359
五、一个扩展性的补充说明:《管子》与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不谋而合” 363
第十八章 循吏之风:儒家官德的象征 373
一、循吏与古代官德 373
二、历代循吏的德政事迹 380
三、循吏折射出的官德精神:儒家背景引申的道义论义务性连接 388
第十九章官道中的熟境 397
一、求熟不误于生,讲熟不误于政 397
二、熟仁成为了官经、官道、官术 403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观及其发微 409
一、孔子“熟仁”观念之三句名言 409
二、成人之道的底据:熟仁之实践价值 413
三、为政之道的底据:《诗经》之照观 417
第二十一章 孟子“熟仁”之考辨 439
一、美在熟中:生存论语境 440
二、熟在“集义所生” 441
三、“德慧术”与熟仁在“善用易”中的沟通 443
四、“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450
五、熟仁,道义论化在实践运用中的特例:为政之德的用意 453
六、地位,政治道德与历史跨越:造孟运动,“熟仁”到了宋明理学 465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观念的承继与创意 469
一、依孔、孟而来的“熟仁”观 469
二、方法论上的成就 472
三、“熟仁”在仕上的用意 480
第二十三章 朱熹“熟”论之洞察 485
一、“熟仁”,来自于孔、孟之开启 485
二、“熟仁”的人生考量 487
三、“熟仁”的实践价值洞察 492
四、“熟仁”,自孔、孟以来的创意 496
五、“熟仁”与仕的关系 508
第二十四章 别有新意的船山“熟仁”观 513
一、对孔、孟“熟仁”观念的创新发微 513
二、“仁之熟”辨:做人和做官 517
三、熟仁底据之考辨:新意发挥 521
四、哲学底据的再挖掘:“熟仁”之于“研几” 526
第二十五章 王阳明论“熟仁”:意志考量 542
一、按孔、孟的教诲:承继的是孔、孟,开拔的是自家 543
二、“志与熟”:“工夫纯熟”的创意 547
三、“学与熟”:“只是一件事” 557
四、归根结底,熟在“致良知”上 561
五、做人与做官:都在道义论上做文章 566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炼 575
一、“自德性中走来”——吕坤的熟仁视野 575
二、李栗谷的实学思想与熟仁的表达 578
三、曾国藩的“熟仁”之精蕴 585
跋 道义论意义中的儒家官德论之展望 597
主要参考书目 611
后记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