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法经济学导论 1
1.1 什么是法经济学 1
1.1.1 作为研究方法的法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 2
1.1.2 作为学科理论的法经济学:法和经济学 3
1.1.3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法经济学:法经济学 4
1.1.4 作为法学范畴的法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 6
1.1.5 法经济学概念的特征 8
1.1.6 法经济学概念的意义 10
1.2 为什么要学习法经济学? 11
1.3 本书的安排 14
第2章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7
2.1 早期的法经济学思想 17
2.1.1 早期法学家的经济思想 17
2.1.2 早期经济学家的法律思想 18
2.1.3 经济学家对法律及法学家对经济的逐渐冷落 19
2.2 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20
2.3 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现代法经济学 22
2.3.1 发轫期:关注经济法律 23
2.3.2 范式孕育期:经济学进入法学的主要领域 23
2.3.3 范式接受期:法经济学进入法学院 24
2.3.4 范式质疑期:批判、反驳和深入 25
2.3.5 成熟期:法经济学运动的持续深入 26
2.4 中国的法经济学研究 27
2.4.1 法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7
2.4.2 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29
第3章 理性选择的经济学:法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35
3.0 概述与基本概念 35
3.0.1 理性选择的经济学 35
3.0.2 一些基本概念 36
3.1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理论 38
3.1.1 消费者的偏好 38
3.1.2 效用函数和无差异曲线 38
3.1.3 消费者最优 40
3.1.4 一般化: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40
3.1.5 个人需求及需求决策 41
3.2 厂商选择与供给理论 42
3.2.1 利润最大化的厂商 42
3.2.2 厂商面临的约束:成本与技术 42
3.2.3 厂商供给决策:长期和短期 42
3.3 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 43
3.3.1 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 43
3.3.2 一般均衡 44
3.3.3 福利经济学 45
3.3.4 市场失灵 45
3.4 信息经济学: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 48
3.5 博弈论:行为主体决策相互影响下的决策均衡 48
3.6 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与保险 50
3.6.1 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50
3.6.2 风险态度 51
3.6.3 保险 51
3.7 行为经济学:决策中的心理因素 52
3.7.1 概述 52
3.7.2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52
3.8 产权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边界 56
3.8.1 产权及产权经济学 56
3.8.2 产权的功能:界定成本和收益的边界 57
第4章 法律与法律制度概论 60
4.1 法律的含义 60
4.1.1 静态的观点 60
4.1.2 动态的观点 61
4.1.3 上述结论的法经济学意义 62
4.2 法律形成与演化 62
4.2.1 关于法律形成与演化:宏观和微观的角度 62
4.2.2 经济学对法律制度形成和演化的研究 63
4.2.3 一些启示 64
4.3 法系、法律体系与法律结构 65
4.3.1 基本概念 65
4.3.2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间的主要差异 68
4.3.3 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69
4.4 法律的运行 70
4.4.1 法律运行及其环节 70
4.4.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运行及其成本 71
第5章 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 74
5.1 科斯的贡献与现代法经济学大门的开启 74
5.1.1 科斯定理 74
5.1.2 科斯贡献的重要性 77
5.1.3 交易成本:理解和使用科斯定理的关键 80
5.2 法律的“市场”类比与目标 81
5.2.1 法律的“市场”类比 81
5.2.2 法律的目标:规范的霍布斯定理和规范的科斯定理 82
5.3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 83
5.3.1 个体主义方法论 83
5.3.2 最优化与激励分析 84
5.3.3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84
5.3.4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 85
5.4 法律的三个分析范式 86
5.4.1 谈判分析范式 86
5.4.2 博弈分析范式 87
5.4.3 行为法经济学 88
第6章 财产法的经济分析 91
6.1 财产与财产法 91
6.1.1 财产与产权 91
6.1.2 财产法的基本问题 94
6.2 财产法的经济目的:稀缺资源的最优利用 95
6.2.1 产权形态与最优利用:产权形态的社会最优选择 96
6.2.2 通向最优利用的途径 100
6.3 产权的界定 102
6.3.1 产权赋予与获取的基本规则 102
6.3.2 产权界定的多头利益均衡原则 104
6.3.3 产权的确立和核证 106
6.3.4 产权界定的具体分析:河流水权 107
6.3.5 产权的细分 108
6.4 产权使用的冲突和限制 110
6.4.1 产权使用和外部性 110
6.4.2 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基本模型 111
6.4.3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各种法律制度安排 112
6.4.4 产权的使用限制 116
6.5 产权的转让 118
6.5.1 自愿交易转让 118
6.5.2 非交易但自愿转让 120
6.5.3 非自愿转让 121
6.6 产权的保护 124
6.6.1 产权保护规则 124
6.6.2 效率救济 125
6.6.3 禁令和赔偿的法律实践 126
6.6.4 不可让与规则 127
6.7 产权的公共所有和使用 128
6.7.1 产权的公共性质 128
6.7.2 征用:私人财产的公共使用 130
案例分析:李宏晨诉北极冰公司侵犯网络财产权案 135
第7章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 139
7.1 知识的特殊性 139
7.2 知识缘何需要产权? 141
7.2.1 激励知识创造 141
7.2.2 构建知识资本化基础 142
7.2.3 界定知识产权的社会正当性 144
7.3 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原则:利益衡平 145
7.3.1 知识的私有性和社会性 145
7.3.2 知识产权的衡平机制 146
7.4 商标制度的经济分析 146
7.4.1 商标的功能 146
7.4.2 商标与商誉:从符号到意义 148
7.4.3 商标的保护:外部性及其内部化 149
7.5 著作权制度的经济分析 150
7.5.1 思想与表达 150
7.5.2 合理使用 152
7.6 专利制度的经济分析 154
7.6.1 专利的宽度 154
7.6.2 专利的长度 155
7.7 知识产权制度的新挑战 156
案例分析:五粮液诉老作坊酒厂商标侵权案 159
第8章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162
8.1 合同法基本内容与经济功能 162
8.1.1 合同 162
8.1.2 合同法 163
8.1.3 合同法的经济目的:最大化交换效率 164
8.1.4 合同法的经济功能 167
8.2 合同的成立 171
8.2.1 合同成立的经济学标准 171
8.2.2 合同的无效和调整 172
8.3 合同中的信息问题与合同解释 177
8.3.1 合同中的信息问题 177
8.3.2 合同的解释 182
8.4 合同的履行和救济 184
8.4.1 效率违约与最优信任 185
8.4.2 最优风险分配 189
8.4.3 特定履约 191
8.4.4 违约金 194
8.5 格式合同的效率与公平 196
8.5.1 格式合同 196
8.5.2 格式合同中的合作剩余分配 197
8.5.3 格式合同中的管制 200
8.5.4 例外:针对市场失灵的格式合同 202
案例分析: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案 203
第9章 侵权法的经济分析 207
9.1 侵权与侵权法 207
9.1.1 侵权法的经济本质:高昂交易成本决定下的强制“交易” 207
9.1.2 侵权法的基本法学构成 208
9.2 侵权责任的经济理论:确定最优的归责原则 211
9.2.1 侵权法的目标 211
9.2.2 预防行为与预防函数 214
9.2.3 不同归责原则下的预防投入与预防激励 221
9.2.4 假设的放松:其他因素对预防的影响 227
9.3 侵权损害赔偿 232
9.3.1 损失赔偿金的计算 232
9.3.2 关于赔偿的其他问题 233
案例分析:集美大学学生董某父母诉集美大学案 235
第10章 民事程序的经济分析 238
10.1 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238
10.2 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选择 240
10.2.1 纠纷解决制度的经济目的 240
10.2.2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 242
10.3 起诉决策 244
10.3.1 诉讼的私人决策与社会决策 244
10.3.2 起诉费的双重功能 246
10.4 和解与判决决策 246
10.4.1 和解还是判决模型一:乐观模型 247
10.4.2 和解还是判决模型二:信息不对称模型 248
10.4.3 和解还是判决模型三:行为经济学模型 249
10.4.4 负值诉讼 250
10.5 最小化诉讼成本 253
10.5.1 诉讼成本及其最小化 253
10.5.2 诉讼费用:美国规则和英国规则 254
10.5.3 纠纷信息的交换与诉讼成本最小化 255
10.5.4 诉讼中的代理费用 256
10.5.5 审判制度 259
10.5.6 上诉的经济合理性 262
10.6 普通法的效率演进假说 263
案例分析:民事诉讼审限制度 265
第11章 刑法的经济分析 269
11.1 传统刑法学理论及其不足 269
11.1.1 犯罪意图和犯罪主体 270
11.1.2 公共危害与公诉 272
11.1.3 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 273
11.1.4 侵权与犯罪的区分 273
11.2 犯罪的行为决策:理性犯罪理论 275
11.2.1 理性的罪犯 276
11.2.2 犯罪的社会成本与刑法的经济目标 277
11.2.3 两种有利于社会的“犯罪” 278
11.3 犯罪的宏观经济学 280
11.3.1 影响犯罪率的各种经济因素 280
11.3.2 经济周期、犯罪率与犯罪的宏观经济学 283
11.4 刑罚威慑理论 285
11.4.1 最优威慑水平:社会成本角度 286
11.4.2 最优威慑水平:惩罚确定性与惩罚严厉程度的权衡 286
11.4.3 罚金与监禁 290
11.4.4 死刑 291
11.4.5 对威慑理论的批评与质疑 292
11.5 剥夺犯罪能力 294
11.5.1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294
11.5.2 累犯 295
11.5.3 假释与缓刑 296
案例分析:薛某私卖沥青案 297
第12章 公司法的经济分析 301
12.1 公司与公司法 301
12.1.1 公司的概念及其基本制度安排 301
12.1.2 公司法的基本构成 302
12.1.3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法的演进 302
12.2 企业理论 303
12.2.1 交易费用理论 303
12.2.2 风险、团队生产与剩余索取权理论 304
12.2.3 委托—代理理论 305
12.3 公司设立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307
12.3.1 公司设立的人数门槛 307
12.3.2 公司设立的资本门槛 308
12.3.3 公司设立的程序门槛 309
12.4 公司股东与管理层利益冲突和平衡 311
12.4.1 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激励约束 311
12.4.2 管理层诚信义务的经济分析 312
12.4.3 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关系的经济分析 316
12.5 公司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 317
12.5.1 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 317
12.5.2 异议股份转让制度与非上市公司中的股东利益平衡 318
12.5.3 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救济 320
12.6 公司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和平衡 322
12.6.1 有限责任制度与债权人保护 322
12.6.2 赋予公司人格 323
12.6.3 破产保护 324
12.6.4 揭开公司的面纱:否认公司法人人格 324
12.6.5 共同治理 324
12.7 公司职工的权益保护 325
12.7.1 股东与职工关系的新变化 325
12.7.2 职工权益保护的措施 326
12.7.3 中国的职工持股 327
案例分析:北京市沙沟五金交电经营公司股东韩庆荣等诉公司董事长赵凤洲案 330
第13章 管制的经济分析 332
13.1 管制的基本概念 332
13.1.1 什么是管制 332
13.1.2 管制的起源与变迁 333
13.1.3 管制理论 335
13.2 竞争与反垄断 338
13.2.1 市场竞争与反垄断 338
13.2.2 美国的反垄断法律 340
13.3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342
13.3.1 自然垄断的基本理论 342
13.3.2 自然垄断的价格管制 342
13.3.3 对自然垄断价格管制的替代:激励性管制 344
13.4 中国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 347
13.4.1 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基本现状 347
13.4.2 中国反垄断立法的指向:结构还是行为? 348
13.4.3 中国的行政垄断问题 350
13.5 中国环境保护法的经济分析 351
13.5.1 环境民事法律的经济分析 352
13.5.2 环境管制手段的经济分析 354
案例分析:排污权交易制度 356
第14章 法律与经济增长 361
14.1 古典社会理论 362
14.1.1 马克思 362
14.1.2 马克斯·韦伯 363
14.1.3 梅因 365
14.1.4 涂尔干 366
14.2 现代化理论 367
14.2.1 政治发展运动(1950s—1970s) 367
14.2.2 法律与发展运动(1960s—1970s) 368
14.3 依附理论 370
14.3.1 理论主张与实践表现 370
14.3.2 评价 371
14.4 新制度主义理论 372
14.4.1 制度与经济增长 373
14.4.2 国家的作用 374
14.4.3 意识形态的作用 374
14.5 现代观点:法律经济学 375
14.5.1 政府论 376
14.5.2 替代论 377
14.5.3 文化论 378
参考文献 381
后记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