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史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关长龙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6595716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历代的学术思潮为主体,概述学人对“道”之真谛的“觉解”以及各个学术思潮发生与衰微的主要因缘。

绪 论 学术诠真 1

第一章 先秦儒学 21

第一节 三代之衰与儒学之兴 21

一 “绝地天通”与巫、史的兴起 21

二 轴心时代的学术自觉 30

三 因巫史以入德 35

第二节 孔子的儒学 44

一 儒与孔子之道 44

二 儒道觉解的理性模式——“德” 48

三 进德归道之路径 54

第三节 儒学践履的展开与异化 64

一 心性明觉的展开 67

二 数理格致的展开 72

三 儒学践履的异化 79

第二章 两汉经学 87

第一节 经学的兴起与儒学的重建 87

一 六艺内涵的转变 87

二从《六艺略》说起 93

三 大一统王朝的学术张力 97

第二节 董仲舒的经学体用论 103

一 德业新诠,揭天人之合一 103

二 因经入道,倡奉天而法古 109

第三节 经学之异化 114

一 六经注我——微言大义的谶纬化 115

二 我注六经——章句训诂的主潮化 129

三 经学异化之“名教” 138

第三章 魏晋玄学 143

第一节“名教”之反动 143

第二节 王弼的玄学体用论 150

第三节 自然名教的悲壮命运 153

一 玄学由经世失利到修身失利 153

二 玄学本根的再索解:无?有?不管它? 160

第四章 隋唐佛学 165

第一节 人性真谛的“方外”寻求 165

一 佛教原始 166

二 佛教东传 171

第二节 智?的佛性论 176

一 德业模式——实相 177

二 进德路径——止观 181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方外”界定的不足 184

一 佛教的中国化 184

二“方内”世界的反戈之击 188

第五章 宋代理学 193

第一节 下层空间的相对自由与道学思潮的振起 193

一 上层空间的“破旧”之道:能行世而不能立体 194

二 下层空间的“创新”之道:能立体而不能行世 196

第二节 二程的理本论 201

一 天理本体论 201

二 敬知双行 205

第三节“世及制”君权的贻害 211

一 理学初起时的道势关系:以程颐为例 211

二 理学传播期的道势关系:以朱熹为例 217

三 理学正统化时的道势关系 222

第六章 金元“道”学 229

第一节 灵肉之缘的永恒珍惜及其适应的背景 229

一“仙”之本义所示现的背景意义 229

二 内丹学的振起 234

三 金元社会的特殊性与全真道的出现 238

第二节 陈致虚的性命说 243

一 明性 243

二 修命 247

第三节“道真”的末流化与方外转移 251

第七章 明代心学 255

第一节 近世转化的逆流:专制的强化 255

一 士人政治萌芽的扼杀 255

二 假冒的程朱理学 260

三 中国学术传统的消解 263

第二节 王阳明的心本论 270

一 龙场悟道与“心即理” 270

二“致良知”,工夫 275

第三节 理欲杂糅与人性的末流化 281

一 格致的内倾与心学的困境 281

二 士人心态的变异与士人精神的式微 288

三 心学之反动 292

第八章 清代朴学 296

第一节 朴学发生的背景分析 296

一 格致精神的异化与科学理性的发展 297

二 学术钳制下士人精力的无奈渲泄 301

第二节 戴震的朴学理论 306

一 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其语言 308

二 考据之方法 315

三 考据之源 318

第三节:科学格致的“底线”及其边缘化 325

一 朴学的“世内桃源” 325

二 本体失落的遗憾 335

第九章 近代西学 342

第一节 西学原始 342

一 自由——源自理性精神的科学法则 343

二 平等——源自民主精神的社会法则 347

三 博爱——源自基督精神的信仰法则 351

第二节 中学对西学的融摄 356

一 王政衰微与西学东渐 357

二 康有为的“新学” 365

三 新文化的科学启蒙 374

第三节 传统格致精神的回归 388

一 西学的现代整合 389

二 国学的现代整合 400

三 儒学本体的新观察 406

引用书版本目录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