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佛教资料类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斗城辑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714226X
  • 页数:581 页
图书介绍:佛教史和佛教艺术的研究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本书又是一项最新学术成果,为正史中的佛教文献资料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一 通论 1

天竺国佛教 1

临儿国佛教 1

魏书·释老志 2

佛道自后汉明帝法始东流 15

元史·释老传 16

二 人物 21

楚王英 21

陶谦 21

孙绰 22

郗超 22

王坦之 22

何充 23

王恭 23

法泉 23

佛图澄 23

佛图澄 27

佛图澄 27

麻襦 28

单道开 28

王嘉 29

僧涉 29

鸠摩罗什 29

权翼 32

道安与习凿齿 33

苻融 33

释法汰 34

支昙 34

慕容熙 34

刘义庆 34

孟? 34

法略 35

法略 35

戴颙与戴逵 36

宗炳 36

宗少文(宗炳) 36

周续之 37

周续之 37

孔淳之 37

孔淳之 37

沈道虔 38

沈道虔 38

雷次宗 38

雷次宗 38

道育 38

释僧含 39

玄畅 40

萧嶷 40

释法智 40

萧子良 40

萧子良 41

周颙 41

周颙 42

僧绍与僧远 43

何求之 43

刘虬 43

刘虬 43

刘之遴 44

宗测 44

宗测 44

徐伯珍 44

杨法持 45

韦叡 45

萧伟 45

萧伟 45

徐摛 46

陈庆之 46

王筠 46

张缅 46

萧子晖 47

孔休源 47

江革 47

江革 47

谢举 48

谢举 48

谢微 48

谢弘微 49

僧达 49

刘义恭 49

张融 49

范泰 49

释宝志 50

释宝志 50

萧几 51

萧几 51

大球 51

江紑 51

江紑 52

江总 52

刘霁 53

刘霁 53

刘勰 54

刘勰 54

刘杳 54

谢征 55

伏挺 55

任孝恭 55

任孝恭 55

何点 55

何胤 56

何点与何胤 57

阮孝绪 58

陶弘景 58

陶弘景 59

刘慧斐 59

范元琰 60

刘訏 60

刘訏 60

庾诜 60

庾诜 61

庾承先 61

庾承先 61

张孝秀 62

张孝秀 62

慧摽 62

慧摽 63

马枢 63

马枢 63

王固 63

周弘正 64

周弘正 64

徐陵、徐孝克与宝志 64

徐陵 65

徐孝克 65

姚察 66

章华 66

谢贞 67

张讥 67

陆庆 67

颜晃 67

陆瑜 68

彭叔陵 68

彭叔陵 68

刘僧绍 68

北魏世宗 69

法庆 69

法庆 69

李归伯与法庆 69

法庆 70

法庆 70

元悦 70

元悦 70

步孙表 70

崔浩 71

昙无谶 71

昙无谶 71

昙无谶 72

李同轨 72

李同轨 72

王慧龙 73

裴宣 73

高允 73

高允 73

萧赞 74

邢晏 74

崔光 74

崔敬友 74

崔长文 75

阳尼 75

奚康生 75

奚康生 75

胡国珍 75

胡国珍 76

卢景裕 76

卢景裕 77

冯亮 77

冯亮 78

殷绍 79

殷绍 79

李修 80

昙无谶 80

宋云与沙门法力 81

文宣皇后李氏 81

武成皇后胡氏 81

武成皇后胡氏 81

高思宗 82

刘世清 82

杨愔 82

祖珽 83

孙灵晖 83

皇甫遐 83

张元 84

张元 84

萧詧 84

萧詧 85

萧岿 85

甄玄成 85

杨纶与沙门惠恩、崛多 86

杨俊 86

卢太翼 86

韦鼎 86

惠琳 86

惠琳 87

司马德戡 87

刘义庆 87

徐湛之 87

王慈 88

王固 88

到溉 88

释慧琳 89

释慧琳 89

王斌与慧超 89

明僧绍 89

明僧绍 90

萧昱 90

梁武帝叹萧藻 90

昭明太子 90

昭明太子 91

王神念 91

陈详 91

陈详 91

孙瑒 91

傅縡 92

孝文帝 92

李义徽 92

沙门道可 92

灵太后 93

韩显宗与法抚 93

刘芳 93

邢季彦 94

鹿悆 94

高谦之 94

昙璨 94

苏绰 94

苏绰 94

杨俊 95

冯熙 95

孙惠尉 95

柳辩 96

苏琼 96

苏琼 96

灵远 97

檀特师 97

陆法和 97

瞿昙 100

僧一行 100

僧一行 102

僧一行 102

僧一行 102

僧一行 104

僧一行 104

僧一行 104

僧一行 104

高昙晟与高开道 105

法雅 105

法雅 105

萧瑀 106

上官仪 107

上官仪 107

卢伽阿逸多 107

卢伽阿逸多 107

理中与姚璹 108

理中与姚璹 108

姚璹、刘承庆 108

僧崇一 109

僧崇一 109

崔日用与普润 110

崔日用与普润 110

严挺之 110

严挺之 110

僧惠范 111

僧惠范 111

杜鸿渐 111

杜鸿渐 111

王缙 112

王缙 112

王维 113

王维 114

僧圆静 114

僧圆静 114

李广弘 115

李广弘 115

法凑 116

法凑 116

韦绶 116

韦绶 116

归登 116

孟简 117

孟简 117

柳仲郢 117

柳仲郢 117

柳公权 118

柳公权 118

白居易 118

白居易 119

白居易 119

段文昌 119

段成式 120

冯宿 120

李训与宗密 120

李训与宗密 121

裴休 121

裴休 121

惠范 121

惠范 122

慧(惠)范 122

惠范 122

辩机 123

薛怀义 123

薛怀义 124

薛怀义 124

柳晟 125

李源 125

王绍 126

杨炯 126

孙思邈 127

玄奘 127

玄奘 128

神秀 128

普润 129

智永 129

虞世南 130

武平一 130

房琯 130

贾岛 130

李罕之 130

李罕之 131

李罕之 131

吴筠 131

吴筠 131

慧乘 132

惠(慧)乘 132

马嘉运 132

马嘉运 132

宝志 133

宝志 133

夜光 133

李辅国 133

李辅国 133

刘总 133

刘总 134

刘总 134

张策 134

张策 135

王镕 135

王镕 135

张全义 135

萧希甫 136

萧希甫 136

诚惠 136

后唐庄宗皇后刘氏、诚惠 136

世宗皇后 137

玄豹 137

聂屿 137

贾少瑜 137

张从训 137

宋彦筠 138

孙方谏与尼深意 138

孙方谏与尼深意 138

孙行友、孙方谏与尼深意 138

张沆 139

李从昶 139

僧洪道 139

僧昭者 140

僧谦光 141

赵凤 141

永王存霸 141

王建 141

李守贞 142

李守贞与僧总伦 142

马裔孙 142

马胤(裔)孙 142

冯延鲁 143

李煜 143

王昭远、阵知祥、智諲 143

北汉刘承钧与继顒 143

韩重赟 143

陶穀 144

孙承恭 144

王宾 144

丁谓 144

王则 144

查道 145

杨亿 145

王皞 146

欧阳修 146

种世衡与僧王光信 146

苏轼、僧净源 146

赵宗印 147

程颢 148

张载 148

张绎 148

刘子翚 148

黄庭坚 148

僧真宝 149

莫谦之 149

越州应天寺僧 149

代渊 149

谯定 149

洪蕴 150

僧志言 150

僧怀丙 151

僧智缘 151

王韶与智缘 152

林灵素 152

莎衣道人 152

李遵勖 152

黄潜善 152

钱俶 153

钱惟治 153

钱俨 153

钱昱 153

奝然 154

僧寂照 155

僧志福 156

萧蒲离不 156

金昭圣皇后刘氏 156

光庆 156

宗雅 156

金豫王永成 156

杨去翼与赵秉文 157

李纯甫 157

褚承亮 157

李懋 157

僧子聪 158

元仁宗 158

月儿思蛮 158

忽兰 158

铁哥 159

阿鲁浑萨理 159

刘秉忠 160

姚枢 160

窦默 160

郭守敬 161

赵孟頫 161

石抹宜孙 161

许谦 161

阿尼哥 162

哈麻 163

孝定李太后 163

怀庆公主 163

朱棣与道衍(姚广孝) 164

道衍(姚广孝) 164

姚广孝 164

聊让 166

许誉卿 166

卢象晋 166

蔡懋德 166

申甫 166

陈子龙 167

王冕 167

赵介 167

王洪 168

杨黼 168

戴思恭 168

智光 168

兴安 169

僧继晓 169

继晓 169

俺答 170

昆泽思巴(大乘法王) 170

释迦也失(大慈法王) 171

阐化王 173

灵藏(赞善王) 174

宗巴斡(护教王) 175

必力工瓦(阐教王) 175

思达(辅教王) 176

三 塔寺 177

苏涂 177

宿于佛精舍 177

龙翔佛寺 177

郗景兴经始精舍 177

瓦官寺 178

保林寺 178

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多立楼观塔宇 178

湘宫寺 179

禅灵寺 179

高祖於钟山造大爱敬寺 180

江陵瓦官寺 180

白马寺 180

显灵寺 180

众造寺 180

庄严寺 181

蒋山有延贤寺 181

钟山宋熙寺 181

同泰,大爱敬二寺 182

雍州平等寺 182

中兴寺、禅灵寺 182

北寺、天居寺 182

药王寺 182

贺革还乡造寺 183

居士何胤筑室若耶山 183

梁高祖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 183

益州立九层佛寺 183

石橔寺 183

又烧南岸民居营寺 184

禅灵寺 184

大皇寺、庄严寺 184

耆阇寺、宝田寺 184

香岩寺 184

香岩寺 185

报德佛寺 185

建明佛寺 185

报德佛寺、思燕佛图 185

嵩山闲居寺 186

永宁、太上公等佛寺 186

元鸾缮起佛寺 186

元鸾缮起佛寺 187

沙门寺 187

永宁寺塔 187

永宁寺九层佛图 187

雀离佛院 187

白马寺 187

白马寺 188

童子佛寺 188

五台山 188

韩使君佛寺前过,浮图三层,有鸣铎焉 188

天统中大修佛寺 189

苏威屏居山寺 189

辛彦於潞州城内立浮图二所 189

李士谦舍宅为伽蓝 189

中兴寺 190

禅灵寺 190

禅岗寺、禅乡寺、禅亭寺、禅封寺 190

禅岗寺、禅乡寺、禅亭寺、禅封寺 190

招提寺 191

平竺寺金像碑 191

瓦官寺 191

白马寺 191

永宁寺 192

龙花寺 192

崇训佛寺 192

灵岩寺 192

草堂佛寺 192

晋阳西山大佛像、大慈寺、宝林寺 192

永宁寺 193

立寺追福 193

江南多以僧寺停客 193

张彝造寺,名曰兴皇 193

永宁佛寺 194

“康寺三少” 194

感业寺 194

德业寺、崇敬寺 194

大云寺 194

大云寺 195

明堂 195

明堂火,东都宫佛寺火 195

玉泉寺 195

张易之定州私置寺 195

中兴寺、龙兴寺 196

天竺寺、奉先寺 196

普门佛寺 196

兴圣寺 196

宝昌寺 196

积香寺 197

安福寺、荐福寺 197

摩尼寺 197

安国寺、慈恩寺、千福寺、开业寺、章敬寺 197

章敬寺 197

禅智寺 197

昭德寺 198

昭德寺 198

章敬寺、神龙寺 198

龙兴寺 198

陟屺寺 198

昭明寺 198

寺观钟像盗铸为钱 199

就城宫寺卢舍多坏 199

庄严寺佛图、家令寺 199

经行寺塔 199

慈善寺佛舍 199

胡国寺 199

杨贵妃缢死於佛室 200

石瓮寺 200

佛堂路 200

僧寺中椎牛酾酒 200

香积寺 200

龙兴寺 200

韩滉毁撤上元县佛寺道观四十余所 201

襄州佛寺被焚 201

佛堂原 201

佛堂原 201

安国寺 202

大明寺 202

宝寿佛寺 202

章敬寺、兴唐寺 202

圣善寺 202

香积寺 203

兴唐寺 203

神龙寺 203

庄严寺浮图、家令寺 203

昭德寺 203

唐安寺、玄法寺 203

相国寺 203

安国寺 204

香积寺 204

章敬寺 204

神龙佛祠 204

福先寺 204

慈恩寺 205

惠琳佛祠 205

霁云矢射佛寺浮图 205

瑶台佛寺 205

相国寺 205

香积寺 206

改耀州报恩禅院为兴国寺 206

大梁万岁之寺 206

湖南开元寺 206

封禅寺 206

龙兴寺 206

敬爱寺 207

开元寺 207

广化寺 207

天宫佛寺、广化寺 207

封禅寺 207

封禅寺 207

宝寿佛寺 208

梁主尸权厝於佛寺 208

圣善寺、无畏师塔、龙门广化寺 208

塔庙 208

晋阳千佛院 209

封禅寺 209

龙门广化寺 209

开晋禅院、广法禅院 209

斛律寺 209

封禅寺 209

龙兴寺 210

封禅寺 210

柏谷寺 210

皇建禅院 210

天清寺、天寿寺、显静寺、显宁寺 210

孝先寺碑 210

皇建寺 211

开元寺 211

邺城寺 211

相国寺 211

相国寺 211

华严寺、石门山之佛寺 212

大明寺 212

封禅寺 212

封禅寺 212

观音门 212

蒲池佛寺 212

石佛山 213

封禅寺 213

石佛寺 213

石佛寺 213

斛律寺 213

开元寺 213

天宫寺 213

相国寺 214

山光寺 214

龙兴寺 214

雪峰寺 214

建隆寺、崇夏寺、相国寺 214

龟山寺 215

修吉寺 215

江心寺 215

崇德寺 215

封禅寺 215

相国寺 215

福胜寺塔火 216

焦山寺 216

李椿藁殡其父于佛寺 216

刘韐瘗寺西冈上 216

圣僧院置振济局 216

杨粹登浮图不下 216

成象烬父母骨寄浮图舍 217

法兴僧舍 217

普安寺 217

蔡京欲建僧寺阁 217

得胜寺 218

诏明州修浮屠 218

凉州城内有七级木浮图 218

炳灵寺 218

报国寺 218

封禅寺 219

海云寺 219

龙寺、崇孝寺、节义寺、安国寺、贝圣尼寺、天雄寺、福先寺 219

金德寺、大悲寺、附马寺、赵头陀寺 219

海云佛寺 220

浮图城 220

崇孝寺 220

奉国寺 220

云峰寺 220

清安寺 220

华严寺 221

孝严寺 221

西京城南浮图 221

大悲阁 221

储庆寺 221

华严寺 221

开觉寺 222

辽阳浮图、垂庆寺、清安寺 222

西京城西浮图 222

南寺 222

储庆寺 222

香山行宫及佛舍 223

悯忠寺 223

相国寺 223

佛严寺 223

山寺 223

护国仁王寺 223

五台兴国寺 224

大圣寿万安寺 224

明因寺 224

济源庙佛事 224

天衣寺 224

元成宗为皇太后建佛寺于五台山 224

建佛寺于应昌 225

五台山佛寺成 225

临洮寺 225

大天寿万宁寺 225

私钱建寺 225

发军修五台山佛寺 225

营五台山寺 225

大崇恩福元寺 226

大崇恩福元寺 226

建寺于旧城 226

五台寺济民局 226

大崇恩福元寺 226

普庆寺 226

大天源延圣寺 226

乾元寺 227

大天源延圣寺 227

大承天护圣寺 227

大兴龙普明寺 227

甘州路十字寺 227

大觉海寺塑千佛 227

乾元寺、西湖寺 228

拨赐诸人寺观田粮 228

拨赐僧道田还官 228

大护国仁王寺 228

大承天护圣寺 228

大护国仁王寺 228

大圣寿万安寺灾 229

圣寿万安寺、兴教寺 229

万安寺 229

大承天护圣寺 229

万安寺 229

白马寺 229

西山佛宇 230

天界寺、能仁寺 230

岷州广福寺 230

迎恩寺 230

万寿寺 230

孙岳毁太祖所建寺 230

献地建寺 231

夺宅为僧庵 231

大兴隆寺 231

建寿塔 231

永福寺 231

寄食山寺 231

香山永安寺 232

智化寺 232

仰华寺 232

大钵和寺 232

四 议论 233

汉桓帝设华盖以祠浮图 233

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233

佛道神化、兴自身毒 233

先帝手画佛像 235

佛神去之,胡必亡矣 235

吕纂与罗什弈棋 236

释氏流教,其来有源 236

寺众既立,自宣悉供僧众 236

国王月爱遣使奉表 236

佛法言有福生帝王家 241

顾欢著《夷夏论》论佛、老 241

顾欢著《夷夏论》论佛、老 244

顾欢优老而劣释 247

天竺道人释那伽仙上表 248

徐勉尝为书诫其子 249

王褒著《幼训》以诫诸子 249

范缜与萧子良论因果 250

范缜与萧子良论因果 253

刘歊著《革终论》 253

刘歊著《革终论》 255

《梁书曾鞏目录序》 256

付縡著《明道论》难暠法师《无诤论》 257

元怿表谏 260

元怿表谏 260

李玚上言 260

程骏上表 261

崔光上表谏灵太后 261

崔光上表谏灵太后 262

尼高皇太后崩于瑶光寺 262

樊逊论释道两教 263

北周武帝时辨释三教先后 264

韦敻著《三教序》 264

梁武降号伽蓝 264

梁武帝淫於佛道 264

李士谦论三教 264

李士谦论三教 265

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 265

何尚之於宅设八关斋 266

郭祖深论佛教 266

张普惠上疏论佛教 267

张普惠上疏论佛教 267

杜弼论佛性 268

杜弼论佛性 269

元和六年中书门下奏 270

殷侑擅制戒坛 271

沈傅奏请起方等戒坛 271

僧徒、道士讲论於麟德殿 271

会昌四年敕 271

史臣论唐武宗削浮图之法 272

陈商议废弘敬寺为太庙事 272

史臣曰“报应必无” 272

萧昕又奏 272

长孙皇后论佛教 273

长孙皇后论佛教 273

懿宗喜佛道,萧倣谏之 273

孙令问论杀生 273

韦嗣立上疏 274

韦嗣立建言 274

狄仁杰上疏谏武则天造大像 274

狄仁杰上疏谏武则天造大像 275

姚璹论明堂火 276

姚璹论明堂火 276

桓彦范表论时政 276

郭霸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身 277

李峤上疏谏武则天於白司马坂建大像 277

李峤上疏谏武则天於白司马坂建大像 277

姚崇论佛教 278

姚崇论佛教 278

姚崇论佛教 279

姚崇论佛教 279

张廷珪论佛教 280

张廷珪论佛教 281

辛替否论佛教 281

辛替否论佛教 284

食去荤血,心依定惠 286

彭偃论佛道 286

姚南仲谏代宗於章敬寺北起陵庙 287

韩愈谏唐宪宗迎佛骨 288

唐宪宗评韩愈 289

韩愈谏唐宪宗迎佛骨 290

张籍论韩愈 291

史臣赞韩愈 291

萧倣论佛教 292

萧瑀好浮屠法 293

李德裕论泗州置僧尼戒坛 293

李德裕论亳州圣水 293

李德裕论亳州圣水 294

李德裕论圣水 295

李瞻论佛教 295

李蔚论佛教 296

张士衡论佛教 297

张士衡论佛教 298

突厥人暾欲谷论造寺观 298

傅奕论佛教 298

傅奕论佛教 300

陈子昂论建明堂 301

道佛不惩而戒 301

柳泽评太平公主事胡僧慧范 301

柳泽评太平公主事胡僧慧范 302

袁楚客论佛教 302

苏环论佛教 302

裴漼谏睿宗造寺观 302

裴漼谏睿宗造寺观 303

李叔明论道佛 303

常衮论佛教 304

李绛评安国寺立《圣政碑》 304

李绛评安国寺立《圣政碑》 305

高郢论佛教 305

《新唐书》史臣赞论佛教 307

史臣评天竺胡僧 307

冯道曰:佛救不得百姓 307

冯道曰:佛救不得百姓 308

宋庠论僧道 308

贾昌朝评修佛寺 308

王禹称上疏沙汰僧尼 309

张洞奏请评度僧之敝 309

余靖上疏言舍利入禁中 309

司马光不喜释老 310

曹辅上疏言去浮屠 310

尤袤奏请禁释老 310

程大昌谓僧寺违法置田 310

刘恕不信浮屠之说 311

松江渔翁观释氏书 311

刘豫不度僧道 311

僧德诏语钱俶 311

宗太祖曰“佛非中国教” 311

室昉论寺院赐额 312

全世宗“至於佛法,尤所未信” 312

全世宗言“奉道崇佛” 312

孔庙何以不如佛寺道观 312

海陵王责卿臣奉佛 313

完颜襄论放寺奴 313

三君矫枉(灭佛)太过 313

元成宗以军五千人供造寺工役 314

三公之职,滥假僧人 314

中书省臣言建寺伤农 314

泰定帝命帝师修佛事,御史建言 314

杨倬奏请分僧道储粟以济民 315

中书省臣言佛事岁费 315

中书省臣言帑廪虚空五事 315

释氏请以金银币帛祠其神 315

朶罗台上疏请减省供佛饭僧之费 315

脱脱选寺并说“地狱” 316

皇帝建佛塔、董文用言非时役民 316

僧道畜妻子,无异常人 316

三公之位,封拜释老 316

李元礼上书言建五台山佛寺之敝 317

有诏起报严寺,陈思谦谏之 318

元文宗建寺,盖苗谏之 318

张桢上疏陈十祸 318

解缙言释、老之壮者驱之 319

西域贡佛舍利 319

钟同上疏言“禁僧道之蠹民” 319

倪敬等上言“罢桑门之供” 319

单宇上书言:“尊奉佛氏,卒致祸乱” 320

林聪上言“罢斋醮,汰僧道”等事 320

岳弘等上书言西天佛子剳实巴占地多达数十百顷 320

都城佛刹迄无宁工 321

催升、苏章言宦官妖僧罪 321

陈音方“法王、佛子、真人,宜一切罢遣” 322

诏夺真人、国师、高士等三十余人名号 322

刘春奏:不得滥营寺宇 322

侣仲上言:停寺观斋醮 323

周广上言:剌麻尤释教所不齿 323

番僧处禁寺 323

西内创梵宇 323

周用谏迎佛乌斯藏 324

郑一鹏言:僧道靡费 324

败俗妨农,莫甚释氏 324

异言异服列于朝苑 324

白莲结社 325

税寺产 325

沈迅请以天下僧人配尼姑 325

五 事迹 326

安居二时,冬夏三月 326

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326

赤城山云雾开朗,见石桥瀑布 326

惠藏送玺 326

以铁笼盛道(僧)人 327

大冯为尼 327

林邑事尼乾道 327

赵续伯乘佛舆 327

(李)弘乘佛舆 328

慧龙治眼 328

北僧南渡葫芦中藏《汉书序传》 328

褚翔请沙门祈福 328

佛像及夹侍自门而入 329

宝志、僧通与侯景 329

沙门相王昱后当富贵 329

崔彧子医于沙门 330

彭城沙门和解他人伤争 330

苻氏死,沙门素服 330

苻氏死,沙门素服 330

高祖与沙门道登见鬼 331

并州静林寺僧掘药得玉璧等 331

上谷郡惠化寺礼泉涌 331

武邑郡奸人告沙门道可与贺源谋反 331

灵太后为孟鸾设二百僧斋 331

灵太后为孟鸾设二百僧斋 331

薛孤延绕浮图与霹雳斗 332

武成帝病中见美妇人变为观世音 332

武成帝病中见美妇人变为观世音 332

沙门预言暴显后将贵极人臣 332

强练大哭释迦牟尼佛 333

皇妣吕氏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有紫气充庭 333

皇妣吕氏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有紫气充庭 333

瓦官寺重阁下一女子震死 334

雷震太皇寺刹 334

大雨雹,梁武帝数舍身为奴 334

沙门志公赋五言诗 334

袁村设佛会现异事 335

渭南有三沙门夜见大豕来旨其所 335

帝於太皇寺舍身作奴 335

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335

京都大风,刹寺钟三鸣 335

有桑门见鸟向之作礼 336

相州沙门变为蛇 336

琅邪王坏北宫中白马浮图 336

文宣受佛戒“放生” 337

沈光上禅定寺幡竿,时人号为“肉飞仙” 337

王劭捃摭佛经撰《皇隋灵感志》 337

文献皇后崩,王劭上言说感应 338

僧言薜睿寿不过六七 338

宋武帝卧竹林寺堂前,上有五色龙章 338

沙门渭宋武帝当安江表 339

刘昱往青园尼寺 339

废帝往青园尼寺 339

齐世祖累石为佛图 339

沙门僧恽谓萧衍“项有伏龙” 339

有狐入陈后主床下 339

梁元帝徐妃与瑶光寺智远私通 340

尼道变服为尼 340

诵《观音经》千遍则免杀 340

梁武帝欲买王骞田施寺 341

曾口寺沙门淫人妇 341

长沙寺僧铸黄金为龙 341

释宝志谶云:萧氏当天 341

孙彬还长沙寺金 341

侯景逼梁简文帝起舞 342

宝志曰:掘尾狗子自发狂 342

沙门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孝武 343

卢光造浮图 343

崔暹令沙门明藏著《佛性论》而署己名 343

尔朱荣见沙弥重骑一马 343

术士言亡高者黑衣 343

高孝琬得佛牙 344

郑氏以颈珠施佛 344

若动此浮图,北城失主 344

彼沙门乃真盗耳 344

沙门学相 345

此人别有异算术 345

沙门相王显 345

都民僧道,欢呼感应 345

僧惟真、道士赵归真等并配流岭南 345

南蛮放先虏百姓、工巧、僧道四千人 346

颍州僧道百姓奉留剌史家回 346

天竺国王子为沙门来游 346

凉州昌松奇石有文 346

凉州昌松奇石有文 347

白马寺铁像头无故自落 347

白马寺铁像头无故自落 347

胡僧婆陀请夜开门燃百千灯 347

裴冕度尼僧道士,以储积为务 348

郑延祚殡母于僧舍垣地二十九年 348

皇太子献佛像 348

文宗出宫人送两街寺观 349

尼奉仙自言通神 349

尼曰:走为上计也 349

两街乘车道与内官相善者二十余人,并笞死於京兆府 349

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 349

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 350

杨元琰奏请削发出家 350

杨元琰请祝发事浮屠 350

郭霸“请僧专经设斋” 350

李憕二子为僧 351

杜元琰诵《婆罗门咒》 351

天下寺观,多求李邕作颂文 351

李华与萧颖士 351

李华与萧颖士 352

萧颖士、李华与陆据 352

元德秀剌血画像写佛经 352

宝志谓昙选:“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 352

地藏菩萨 352

僧法坚有巧思 353

神策军浮屠像没地四尺 353

胡僧无畏咒蛇死 353

太原尼志觉死十日而复苏 353

左道僧明悟为王后后祭南北斗 353

浮屠明悟教王守一祭北斗 353

太原旧俗僧徒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以尸饲鸟兽 354

太原俗为浮屠法者,死不葬,以尸饲鸟兽 354

群浮屠疾史崇玄 354

高阳公主与浮屠辩机乱 354

百济僧道琛等立扶余王 355

百济僧道琛立扶余王 355

僧与徒放饮,醉而延火 355

巫曰:为浮屠道缓死 356

田季安以五千缣助营开业佛祠 356

方士柳泌、浮屠大通为长年药 356

浮屠大通自言寿百五十岁 356

僧亡命多趣幽州 357

郑虔于慈恩寺贮柿叶数屋作诗画 357

山阳女愿毁服依浮屠法以报父罪 357

刘仁恭招浮屠讲法 357

太祖召释、道二教封御谈论 358

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自立一宗,号曰“上乘” 358

陈州俗好淫祠左道,自立一法,号曰“上乘” 358

朱友贞尸殡于佛寺 358

曹唐馆开元寺,众僧见二青衣缓步而至 359

新城北有毗沙天王祠 359

魏州开元寺僧传真获传国宝 359

魏州僧传真献唐受命宝一 359

五台山僧献铜鼎三 360

宦者数百人窜匿山谷,落发为僧 360

宦者亡窜山谷,落发为浮屠 360

刘遂清荐泰山僧一人 360

北方天王 360

李克让为山僧所害 361

李克让为寺僧所获 361

李存霸削发僧服 361

李存霸剪发僧衣 361

庄宗诸儿削发为苾刍 361

高辇落发为僧 362

邮亭佛寺多有乌震题诗 362

佛牙大如拳 362

斧辟佛开,应手而碎 362

古刹佛像,忽摇动不已 363

东都人士僧道,请车驾复奉东京 363

尼说?脚 363

僧聚髑髅二十万 363

垒浮图须与合却尖 364

为浮者,必合其尖 364

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364

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364

杨凝式诗洛川寺观蓝壁之上题记殆遍 365

慕容彦超致祭于开元寺 366

张沆好释氏 366

僧问彭氏:“夫人谁家妇女?” 367

僧上蓝曰:不怕羊入屋,只怕钱入腹 367

广州法性寺有菩提树高一百四十尺 367

凉州僧至京师 368

凉州僧至京师 368

高尼辞郡人:此地当有兵难 368

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岂不相悯邪 368

樊其骨送范阳佛寺 368

皇太后如尼诵佛书 369

楚僧善占算之术 369

洪杲死前佛前作祝 369

上京僧尼道士多中国人 369

襄阳僧寺老僧说赵匡胤 370

西僧你尾尼来朝 370

王承衍下令市中及佛寺燃灯设乐 370

贮黍稻寺观中 370

僧与吏同诬妪 370

僧道筷留刘蟠连任 371

调厢兵缮葺五台山寺 371

盗杀寺奴取财 371

姜遵造浮屠,毁汉唐碑碣 371

张知白殡父於佛寺 371

瞎征自髡为僧 371

王广廉奏筷度僧牒 372

洪彦昇处僧舍 372

老僧欲住乌寺 372

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 372

程珦宴客开元僧舍 373

长寿寺僧广惠常食人肉 373

僧录澄远黥配郴州 373

刘?作刀山剑树等刑 373

五台山僧继顒为鸿胪卿 373

二僧赍蜡书使西夏 373

佛谓“唃”,儿子为“厮罗” 374

以白金为浮图 374

萧氏小字观音 374

宗义倍 374

道隐 375

孩里素信浮图 375

张孝杰诣佛寺 375

阿古乃好佛 375

西夏人犯积石,羌界寺族多陷没 375

悯忠寺旧有双塔 375

皇后王氏佛像前自缢死 376

南方无赖之徒,假托释道 376

大怀贞饭僧破案 376

洪辉印《无量寿经》一万卷 377

僧道度牒三千 377

李晏释放寺奴 377

父老僧道献食 377

妖言弥勒佛当有天下 377

赐僧钞千锭 378

顺帝造龙船,设西方三圣殿 378

天宁寺塔忽变红色 378

西天咒语,帝师所制 379

伞盖上加金浮屠 379

孔雀盖上施金浮屠 379

京师创建万宁寺,中塑秘密佛像 379

日本僧 379

二月迎佛费财蠹俗 380

西蕃僧二人至中书省言建佛寺事 380

平江僧贿其徒告判官 380

浮屠妙总统有宠 381

欧阳玄文与释老宫 381

僧欲私人妻 381

僧净广被弟子杀害 381

群妪聚浮屠庵 381

汝稽颡拜佛,庶保我无恙也 382

郑大和不奉浮屠 382

妖僧高和尚以秘术行军中 382

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帝 383

白莲教烧香惑众 383

江南僧道多腴田 383

僧奇于谦 383

妖僧赵才兴 383

僧夜杀人沉之塘下 384

河南白莲贼赵景隆自称宋王 384

奸僧潜行诱愚民弥勒之教 384

偏头结赛雅善天竺僧 384

峨嵋僧预言 385

筑浮屠名曰“镇南” 385

布政使吴印 385

史五常寺址寻父榇 386

王原寻父于寺 386

孝肃皇太后梦伽蓝神知弟所在 386

项贞女持斋烯香灯礼佛 387

僧治急病 387

刘允迎乌斯藏僧 387

李自成独白鬃大纛银浮屠 388

六 敬佛 389

龟兹城廓中有佛塔庙千所 389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389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389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389

梁武帝幸同泰寺为四众说《涅槃经》 390

梁武帝幸同泰寺说《摩诃波若》 390

梁武帝幸同泰寺说《摩诃波若》 390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无碍会 390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 391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碍法会 391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无碍会 391

梁武帝幸同泰寺铸金铜像 391

梁武帝幸阿育王寺 391

梁武帝幸阿育王寺 391

梁武帝以李胤之降舍利赦天下 391

梁武帝以李胤之降象牙如来真形大赦 392

河南王求释迦像 392

百济求《涅槃经》 392

梁武帝於皇基寺设法会 392

梁武帝於同泰寺讲经 392

梁武帝於同泰寺讲经施身 392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393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393

群臣赎皇帝菩萨(梁武帝) 393

梁武帝於钟山造大爱敬寺等 393

梁武帝於钟山造大爱敬寺等 394

史臣曰梁武帝流连释老 394

丁贵嫔信佛 394

丁贵嫔信佛 394

梁武帝制文数篇,皆述佛法 395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 395

梁武暮年君臣惟讲佛经、谈玄而已 395

梁武帝年老又专精佛戒 395

梁武帝与宝志诗 395

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徐勉撰仪注 396

邓元起施沙门稻 396

乐蔼割宅为寺 396

长沙嗣王笃诚佛法 397

萧显持戒精洁 397

裴子野深信释氏,撰《众僧传》 397

梁武帝奉同泰寺讲经 397

梁武帝奉同泰寺讲经 397

萧衍信佛道 398

伏曼容宅在瓦官寺东 398

诏出佛牙於杜姥宅 398

开善寺沙门采甘露 399

沈皇后诵佛经 399

林邑国佛教 399

林邑国人皆奉佛 399

林邑国王事尼乾道 399

林邑国 400

林邑国尤信佛法 400

扶南国有佛发等 400

扶南国遣使送珊瑚佛像等 402

槃槃国使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 405

槃槃国使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 405

丹丹国送牙像及塔 405

丹丹国送牙像及画塔 405

干陀利国 406

渴槃阤国亦事佛道 406

干陀利国 407

狼牙修国 407

婆利国 407

中天竺国 408

嘉维、舍卫、叶波等国 409

师子国 409

师子国 409

百济 410

百济 410

扶桑 410

扶桑 410

于阗国 410

于阗国 411

于阗国 411

于阗国 411

波斯国 411

高昌 411

于阗 412

疏勒国 412

疏勒国 412

小月氏国 412

小月氏国 413

朱居国 413

宋云行经西域诸国 413

焉耆国 414

仁寿元年颁舍利 414

百济 414

倭国 414

倭国 415

赤土国 415

赤土国 415

真腊国 415

真腊国 416

真腊国 416

杜行满使西蕃诸国 416

杜行满使西蕃诸国 416

高昌国 416

高昌国 417

康国 417

康国 417

女国 417

女国 417

焉耆国 417

焉耆国 418

吐火罗国 418

挹恒国 418

附国 418

附国 418

诃罗陀国 418

呵罗单国 419

闍婆达国 419

骠国 419

龟兹国 419

龟兹 419

于阗国 420

于阗 420

中天竺 420

天竺国 420

天竺国 421

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 422

罽宾国 422

罽宾、随漕 422

康国 423

康国 423

高丽 423

倭国 423

日本学问僧空海来唐 423

天竺迦毗黎国 423

献文帝幸武州山石窟 424

高祖幸武州山石窟 424

高祖幸武州山石窟 424

高祖行幸方山石窟 424

高祖尤精释义 424

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 424

明帝奉南石窟寺 425

拓跋愉崇信佛道 425

灵太后曾幸邙山集僧尼斋会 425

周武帝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 425

蠕蠕遣沙门奉献珠像 425

高宗御安福门观玄奘迎御制 425

天宫寺度僧 425

武后亲享明堂 426

享于万象神宫 426

和州浮屠上大云经 426

令释教在道法之上 426

加金轮圣神皇帝号 426

加金轮圣神皇帝号 426

加越右金轮圣神皇帝号 427

加越右金轮圣神皇帝号 427

加慈氏越右金轮圣神皇帝号 427

加慈氏越右金轮圣神皇帝 427

去兹氏越右尊号 427

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427

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 428

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 428

罢天册金轮大圣号 428

颁大云经于天下 428

享万象神宫 428

又享万象神宫 428

加金轮圣神皇帝,置七宝于廷 429

加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429

禁《化胡经》 429

幸龙门香山寺 429

于化度寺门设无遮大斋 429

复讲《仁王经》 430

诃陵国遣使献僧祗僮 430

迎法门寺佛骨 430

幸安国寺观盂兰盆 430

观作毗沙门神 430

吐蕃求五台山图 431

吐蕃求五台山图 431

迎佛骨于凤翔 431

诏两街僧于法门寺迎佛骨 431

宦官病令诸寺僧设斋祈福 431

天竺僧随舶至海岸 432

于阗僧善名、善法来朝 432

西州回鹘可汗遣僧法渊献佛牙 432

伽设路国藏佛顶骨及锡杖 433

南天竺上表乞寺额 433

李世民杀建成、元吉,复浮屠、老子法 433

为死兵者立浮屠祠 433

肃宗血写佛书 433

饭千桑门追福 434

饭万人僧于禁中 434

出军攻战,必祷佛祠 434

吐蕃国事必以桑门参决 435

德宗自制钟铭赐那烂陀祠 435

南蛮俗尚浮屠法 435

泉州僧智宣自西域回 435

设斋相国寺 435

禁屠宰修佛事 435

设斋僧道 436

幸龙门佛寺祈雪 436

幸龙门佛寺祈雨 436

赐紫尼智愿为圆惠大师 436

幸龙门佛寺祈雨 436

日讽佛书阴祷 436

幸龙门佛寺祈雨 437

幸龙门佛寺祈雪 437

幸相国寺祈雪 437

命朝臣诸寺观祷雨 437

命朝臣诣寺观祷雨 437

命宰臣等分诣寺观祷雨 437

幸相国寺祷雨 437

百官宿封褚禅寺 438

幸道宫、佛寺祷雨 438

幸道宫、佛寺祷雨 438

阿保机筑城于漠北 438

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 438

太祖幸崇夏寺 438

太祖幸相国寺 439

太祖幸相国寺祷雨 439

甘肃回鹘遣僧献佛牙 439

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游西域 439

太祖还幸相国寺 439

幸封禅寺 439

幸开宝寺 439

幸开宝寺 440

幸龙兴寺 440

幸广化寺 440

幸龙兴寺 440

幸相国寺 440

幸相国寺 440

幸开宝寺 440

以天竺僧天息等为朝请大夫 441

太宗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441

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441

幸建隆观、相国寺祈雪 441

真宗幸太一宫、天清寺祈雨 441

制《圣教序》 441

幸开宝寺 441

幸太平兴国寺 442

幸大相国寺 442

幸相国寺观新译经 442

幸开宝寺 442

交州来贡,赐佛氏书,幸大相国寺 442

幸广相寺 442

幸大相国寺 443

幸大相国寺 443

祈雨开宝寺 443

安太祖御容于太平兴国寺 443

祈雨于开宝寺 443

安太祖御容于杨州建隆寺 443

祈雨于相国天清寺 443

祈雨于相国天清寺 444

祈雨于相国天清寺 444

神宗又幸大相寺 444

哲宗幸相国寺祈雨 444

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 444

高宗幸普照寺 444

高宗诣寿宁寺谒祖宗神主 444

幸天竺寺 445

孝宗幸天竺寺 445

幸报恩寺 445

幸明庆寺 445

幸明庆寺祷雨 445

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 445

西夏李明德请修供五台山十寺 445

西夏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 446

遣使进马赎《大藏经》 446

高丽国王请《大藏经》 446

高丽遣使求印佛经 446

高丽有僧无道士 446

(高丽)求佛经一藏 446

(高丽)求问佛法 447

(高丽)王出紫衣行前,捧《护国仁王经》 447

(高丽)崇尚释教 447

占城国僧净戒献龙脑 447

真腊列铜塔 447

三佛齐国使乞僧紫衣、师号 448

闍婆国人求佛 448

注辇国使三文等请於启圣禅院会僧 448

西州回鹘与婆罗门僧永世等人贡 448

甘沙回鹘可汗遣尼法仙来朝 448

回鹘求买金字《大般若经》 448

僧行勤游西域 448

龟兹玉佛至洮西 449

沙州曹贤顺乞金字藏经 449

拂菻国铸金银钱面凿弥勒佛 449

汉僧六十余人自朔方路来 449

辽太宗幸弘福寺 449

幸菩萨堂 449

辽道家遣使祠佛饭僧 450

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 450

燕京寺观 450

燕京悯忠寺 450

大同华严寺奉安辽诸帝石像、铜像 450

辽太宗奉幽州大悲阁 450

辽兴宗溺浮屠法 451

辽圣宗幸甘露等寺 451

幸盘山诸寺 451

幸兴王寺 451

幸开泰寺 451

辽兴宗幸延寿寺 451

辽道宗幸七金山三学寺 452

幸金河寺 452

幸沙门恒策戒坛 452

西夏李德明晓佛书 452

金世宗幸仙洞寺 452

金章宗奉皇太后幸庆寿寺 453

幸香山永安寺 453

命诸寺观启道场祈祷 453

麒麟金浮图 453

忽必烈以梵僧八思八为帝师 453

赐庆寿寺、海云寺陆地五百顷 453

敕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 453

僧道种田人租 454

敕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观 454

集都城僧诵《大藏经》 454

建大护国仁王寺成 454

命国师作佛事于太庙 454

五台山作佛事 454

命西僧递作佛事于万寿山、玉塔殿、万安寺 455

命西僧作佛事于大殿 455

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 455

即大圣寿万安寺饭僧七万 455

制宝玉五方佛冠赐帝师 455

命妙慈弘济大师等使日本 456

命僧设水陆大会七昼夜 456

敕内郡等寺僧诵《藏经》 456

皇太子建佛寺 456

建佛寺于五台山 456

幸大圣寿万安寺 456

幸五台山佛寺 457

封西僧为宁国公 457

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 457

僧人田输租 457

作佛事於宝慈殿 457

以西僧为延教三藏法师 457

命僧祷雨 458

修佛事于万寿山 458

幸大护国仁王寺 458

作佛事于光天殿 458

铸铜佛像置玉德殿 458

修佛事于文德殿 458

以僧法洪为释源宗主 458

赐西番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 459

作金浮屠于上都,藏佛舍利 459

修佛事于大内 459

赐帝师金千三百五十两等 459

西僧亦思刺蛮展普疾 459

车驾幸五台山 459

车驾至五台山 460

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 460

作上都华严寺 460

敕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 460

修佛事於大明殿 460

修佛事于昆刚殿 460

修西番佛事於寿安山寺 461

作礼拜寺於上都 461

修佛事於水晶殿 461

命西僧作烧坛佛事於延华阁 461

帝复受佛戒於帝师 461

修佛事崇天门,建殊祥寺於五台山 461

受佛戒于智泉寺 462

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于普庆寺 462

以西僧为帝师,赐玉印 462

修佛事於贺兰山诸行宫 462

命僧千人修佛事于镇国寺 462

命西僧作佛事 462

幸大圣寿万安寺 463

幸大崇恩福元寺 463

幸大崇恩福元寺 463

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于普庆寺 463

幸大圣寿万安寺 463

作佛事于大明殿 463

畏兀僧百八人作佛事于兴圣殿 464

受佛戒於帝师 464

以田百五十顷赐寺院 464

以金千五百两、银五百两,诣杭州书佛经 464

以钱万锭助建佛寺 464

命西僧作佛事于仁智殿 465

命河南、甘肃等行省诵《藏经》 465

给大承天护圣寺田宅、奴仆等为永业 465

广灵县地产银所得归大承天护圣寺 465

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明殿 465

命帝师率西僧作佛事 465

命西僧於兴圣、光天宫十六所作佛事 466

给钞十万锭建寿安山佛寺 466

愿钞十万锭、银六百铤助建寺 466

中书省言:凡僧道为商者,仍征其税 466

命西僧於五台等地作佛事各一月 467

文宗幸大承天护圣寺 467

置兴瑞司,掌中宫岁作佛事 467

奉文宗皇帝御容於大承天护圣寺 467

安南请佛书 467

迎白伞盖游皇城 468

太后幸五台山作佛事 468

仁宗奉皇太后避暑五台山 468

皇太后欲幸五台山 468

帝始开经筵 468

封尚师哈立麻为大宝法王 469

为(徐皇后)荐大斋於灵谷、天禧二寺 469

征乌思藏僧作法会 469

两宫皆好佛、老 469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469

刘允迎佛乌斯藏 470

侯显西使 470

中使祠五台山 471

(高丽)惟知崇信释氏 471

宾童龙国,设斋礼佛 471

(真腊)国中有金塔 471

暹罗国崇信释教 471

相传释迦佛昔经此山 472

白葛达崇释教 472

(火州)僧寺多于居民 472

瞿昙寺 473

乌斯藏僧活佛 473

乌斯藏僧佛教 473

七 教令 488

沙门坏佛像以恶逆论 488

沙门坏佛像以恶逆论 488

赐死王谊 488

上慰(王谊)而释之 489

高颎被斩 489

炀帝命五郡沙门设佛供 489

僧尼挟那左道者并皆禁绝 489

诏禁屠杀含孕 490

天保元年八月诏 490

诏禁网捕鹰鹞 490

辨释三教先后,佛教为后 490

颁舍利于诸州 490

违制之事,悉宜停断 491

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491

社稷、陵寝、寺宇等并依永淳已前故事 491

改中兴寺为龙兴寺 492

天下滥度僧尼 492

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 492

诏绫锦花文不得用盘龙、对凤、狮子、万字等 492

诏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观及度人 492

诏送岐州无忧王寺佛指骨 493

命沙门、道士、文儒官讨论三教 493

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功德使 493

诏“僧大通医方不精” 493

诏五坊鹰隼并解放 493

宪宗朝有敕禁私度戒坛 493

盗销钱为佛像者,请以盗铸钱论 494

唐武宗下敕毁佛寺等 494

唐武宗下敕 495

改寺名 495

修创会昌毁寺 496

每寺立三纲 496

凡天下寺观三纲 496

鬻爵、度僧尼 497

祠部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祠祀、天文、僧尼等事 497

殿中御史分察寺观 497

道士、女官、僧、尼见夫子必拜 497

为(太宗)刻玉像 498

禁断屠宰 498

不许妄求师号紫衣 498

天下寺观门额并复旧名 499

不得辄造寺院、私自剃度 499

赐号弘梵大师 499

城郭村坊,不得创造僧尼院舍 499

禁止天下僧尼典买院舍 499

诏废无名额僧尼寺院五十八所 499

诏限州郡寺数 500

禁私度僧尼 501

括西京寺观 501

遣官谢天地、宗庙寺观 501

命宰臣祈福于宗庙、寺观 501

佛改号大觉金仙,僧为德士 501

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 502

复寺院额 502

换给僧道度牒 502

诏括寺观田租 502

卖度牒钱 502

停给度僧牒 502

命僧道纳免丁钱 503

减僧道免丁钱 503

鬻僧道度牒 503

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 503

求有名称僧道加以恩命 503

予度牒告身 503

无令(佛寺)徒费财用 504

僧尼以后并听拜父母 504

敕长老、大师、大德不限年甲 504

降僧道空名度牒 504

放僧道戒牒三千 504

赏募河西诸蕃部族寺僧 505

僧尼道女冠有师号许服花纱绫罗丝紬 505

《释道令》十条 505

惟神佛像、钟等则存之 505

试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 505

僧道官师德号度牒、寺观院额等,并听买之 506

敕僧、道、也里可温有家室不持戒律者,占籍为民 506

诏谕归附官吏士民军匠僧道等各安已业 506

名山大川,寺观庙宇不许拆毁 506

禁西番僧持军器 507

敕西京搜索五台僧匿逃奴 507

日本僧 507

置五台山建寺伐木 507

江南营田提举司掌僧寺赀产 507

免征僧尼地租 508

帝师统领诸国僧尼释教事 508

僧官总统以下有妻者罢之 508

僧道权势之家私匿盗贩 508

罢宣政院所刻河西《藏经》板 508

诏僧人犯奸盗诈伪,听有司专决 508

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 508

赐昭应宫、兴教寺地各百顷 509

诏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 509

罢护国仁王寺元设江南营田 509

罢僧官有妻者 509

僧录占官田 509

中书省请:内外犯法之人,悉归有司依法裁决 509

禁西番僧从驾上都,禁白莲社 510

以释教都总管兼领囊八地产钱物 510

改护国仁王寺昭应规运总管府为会福院 510

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510

禁诸僧寺毋得冒侵民田 510

西僧累释重囚,寺观每岁征租 510

僧人作佛事,择释狱囚,命中书审察 511

赐开元寺田 511

敕五台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 511

给帝师寺廪食钞万锭 511

建帝师巴思八殿於大兴教寺 511

严鞫白云宗总摄沈明仁 512

治沈明仁罪 512

罢造永福寺 512

御史刘恒请兴义仓及夺僧、道官 512

税江渐僧寺田 512

括江南僧有妻者为民 513

禁僧、道度牒 513

税僧、道邸舍积货 513

江南民贫僧富 513

天下僧道有妻者,皆令为民 513

立大承天护圣寺营缮提点所 513

诸王、寺观拨赐田租 514

僧还俗者,听复为僧 514

岁例给粮大万安寺等十二寺 514

诸寺作佛事每岁十六为定式 514

免万安寺坛主职 514

敕僧道与民一体充役 515

佛事布施,费用太广 515

禁私创寺观庵院 515

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 515

禁滥予僧人名爵 515

罢南方白云宗 515

严治僧道斋醮 515

僧道斋醮,百官不得行香 516

士子作文每窃释氏教,诏戒厉之 516

八 经籍 517

法宝连璧 517

佛性论、七经论 517

华林园总集释典 517

道、佛经目录 518

梁释法通《乾坤义》 518

陈沙门智匠撰《古今乐录》 518

释慧始注《孝经》 518

释僧智《论语》略解 518

释静洪撰《韵英》 519

释正度撰《杂体书》 519

婆罗门书 519

释撰《天正旧事》 519

僧家书仪 519

虞孝敬《高僧传》 519

释宝唱《名僧传》等十一种 519

王琰《冥祥记》等四种 520

法显《佛国记》等十种 520

释僧祐《世界记》 521

释惠琳、释惠严注《老子道德经》 521

释慧观撰《老子义疏》 521

《释氏谱》等六种 521

萧子良《义记》等七种 521

摩登伽经说星图 522

《婆罗门算法》等三种 522

释智海撰《阳遁甲》 522

释道洪《寒食散对疗》等六种 522

释僧举世药方 522

沙门行矩撰《诸药异名》 523

释莫满撰《单复要验方》 523

《婆罗门药方》等四种 523

释道骞传《楚辞》 523

支遁集 523

《支昙集》等四种 524

梁武帝净业赋 524

释亡名集、释标集等七种 524

陆少玄撰《借像杂铭》、僧祐撰《箴器杂铭》 524

谢庄撰《释氏碑文》等 525

释宝唱撰《法集》 525

道经说天地沦坏等略与佛经同 525

《隋书·经籍志》论佛籍始末 525

明克让著《续名僧记》 528

柳?撰《法华玄宗》 529

萧纲著《内典博要》 529

源贺作《祗洹精舍图偈》 529

魏收《释老志》一卷 529

萧俛等译《大乘本生心地观音经》 529

改《三教珠英》为《海内珠英》 529

《帝王政纂》内容下至僧道是非 530

僧昙延进《大乘百法门明论》 530

开元内外经录 530

释道录目 530

虞孝敬撰《高僧传》等十八种 530

洛阳伽蓝记 531

中天竺国行记 531

鸠摩罗什注《老子》等五种 531

萧子良撰《净住子》等二十二种 532

金轮集 532

《昙谛集》等七种 533

《弘明集》等三种 533

收公私经籍于江陵 533

薜元超预修《三教珠英》 533

张昌宗修《三教珠英》 533

唐临撰《冥报记》 534

张说预修《三教珠英》 534

刘子玄预修《三教珠英》 534

乔备预修《三教珠英》 534

吴少微撰《崇福寺钟铭》 534

员半千预修《三教珠英》 534

沈佺期预修《三教珠英》 535

阎朝隐预修《三教珠英》 535

宋云《魏国以西十一国事》等四种 535

僧惠琳注《老子》等三种 535

《新唐书·艺文志》载释氏书目一百八十八种 535

刘义庆《幽明录》等六种 542

《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图》 542

僧《昙谛集》等八种 542

僧《惠赜集》等五种 543

张昌宗等撰《三教珠英》 543

徐坚等预修《三教珠英》 543

吴少微预修《三教珠英》 543

庐山记 543

《宋史·艺文志》载释氏书目二百二十二种 544

吴淑《异僧记》 551

僧惠净《续古今诗苑英华》 551

僧皎然《诗式》 551

僧辞远《诗式》 552

九 出尼 553

张率父侍妓出家为尼 553

皇太后出俗为尼 553

嫔葬以尼礼 553

灵太后自落发 553

高隆之寡姊为尼 554

高隆之寡姊为尼 554

朱皇后出俗为尼 554

北周四后悉废为比丘尼 554

杨氏为尼 554

南阳公主削发为尼 554

声云度霍氏为尼,以余人代之 555

沈皇后为尼 555

皇太后出俗为尼 555

以尼礼葬高太后 555

孝文幽皇后曾为尼 555

乙弗氏出家为尼 556

斛律氏为尼 556

元氏为尼 556

武皇后李氏出俗为尼 557

宣帝后朱氏出俗为尼 557

兵士配尼姑 557

宣武帝婕妤出家为比丘尼 557

高聪妓十余人出家为尼 558

太原公主尝作尼 558

出宫人四百八十,送两街寺观安置 558

韦妃削发被尼服 558

女尼真如 558

崔损姊为尼 558

荣氏至汴州为尼 559

崔绘妻卢氏出家为尼 559

武后诏崔绘妻为浮屠尼以终 559

武(则天)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尼 559

太宗崩,武则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 559

元载女少为尼 560

朱瑾妻为尼 560

金华公主出家为尼 560

金华公主出家为尼 560

广王之后与尼讼田 560

女尼入宫 561

女尼惠明 561

魏国夫人陈氏落发为尼持经 561

庄宗刘后欲於太原造寺为尼 561

庄宗刘后欲於太原造寺为尼 562

夏氏为尼 562

张格母落发为尼 562

皇子重?妻虢国夫人李氏落发为尼 562

寿王重?李氏落发为尼 562

故皇子重英妻张氏落发为尼 563

皇甫遇妻宋国夫人请度为尼 563

尼惠英、惠灯等 563

刘方遇使出家为尼之妻妹长发为继室 563

朱瑾妻为尼 563

梁太祖昭仪陈氏为尼 563

梁末帝妃郭氏为尼 564

愿辞皇帝为比丘尼 564

何必妄毁形发 564

尼李静善妄充宋公主 564

赵普二女皆出尼为尼 564

妖尼道安 565

卢州妖尼道安 565

卢州尼道安 565

帝出胡贵嫔为尼 565

有比丘尼三人出入宫中 565

李皇后祝发为比丘尼 566

十 毁佛 567

孙綝坏浮屠祠,斩道人 567

诏州坑沙门,毁诸佛像 567

邺城毁五层佛图 567

诏沙门不得去寺 567

讨沙门法秀 567

讨沙门法秀 568

诛沙门法秀 568

沙门法秀谋逆 568

沙门法秀反 568

平季与沙门法秀谋反 568

赊弥国不信佛法 568

进兵焚佛寺门屋 569

王则旧京取像,毁以铸钱 569

周氏灭佛法 569

僧尼道士尽皆执役 569

陈庆之斩僧强 569

禁私养沙门 569

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 570

奚康生讨泾州沙门刘慧汪 570

秦州捕斩沙门刘光秀 570

沙门法庆反於冀州 570

法庆被斩 570

北周断佛、道二教 571

王文同毁法 571

王文同毁法 571

自称弥勒佛 571

付奕上疏去释教 572

嵩山僧圆净被杀 573

道士赵归真排毁释氏 573

衡山道士刘玄靖及归真排毁释氏 574

拆大寺材木修建 574

时废浮图法,以铜像铸钱 574

神策镇将捕蓝田县念佛人 574

叶法善排挤佛法 574

会昌五年大毁佛寺 575

唐武宗去浮图之法甚锐 575

武宗即位,废浮图法 575

韩滉毁上元道、佛祠四十区 575

佛祠干木为攻具 575

毁属下浮屠私庐数千 575

回纥火浮屠 576

崔胤毁浮图,以铜铁为兵仗 576

周世宗禁私度 576

周世宗废天下佛寺 576

石昂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先人 576

禁铁铸浮屠及佛像 576

禁以金箔饰佛像 577

令流民得占官舍寺观以居 577

毁诸路淫祠 577

寺观绝产田宅入官 577

王济斩睦州狂僧 577

李及之治灵鹫山浮屠 577

陈襄不度僧 577

李清臣作《浮图灾解》 578

《三朝史》中删去《道释志》 578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578

朱熹禁女不嫁者 578

种放尝裂佛经以制帷帐 578

张商英劝帝节俭,稍裁抑僧寺 579

僧李智被杀 579

禁糠禅、瓢禅 579

禁五行毗卢 579

僧超谋乱 579

平阳路僧官被杀 579

沙汰僧尼 580

平僧臧罗汉 580

讨诛妖僧李圆朗 580

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 580

周玺请毁新立寺观 580

勒令尼改嫁 580

霍韬散僧尼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