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济阳断陷盆地构造特征 1
第一节 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 1
第二节 同沉积主断层特征 2
一、继承同沉积边界断层 3
二、新生同沉积边界断层 5
三、同沉积盆倾断层 6
第三节 构造变动的边界条件 7
一、区域边界条件 7
二、岩石圈结构特征——深部边界条件 9
三、地球物理场特征 12
四、地壳—上地幔热结构 14
五、地壳—上地幔波速各向异性 15
六、火成岩特征 15
第四节 盆地演化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6
一、三叠纪逆冲造山运动(前拉分期) 17
二、晚侏罗世—早始新世负反转盆地(左旋拉分负反转期) 18
三、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扭张盆地(右旋拉分期) 19
四、中新世—全新世主动裂谷(后拉分期) 20
五、济阳坳陷构造运动与边界作用 20
第二章 济阳断陷盆地的充填模式 22
第一节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基础 22
一、济阳断陷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22
二、陆相断陷盆地可容空间和沉积基准面变化特征 23
三、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发育特征 25
四、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26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模式 27
一、层序地层划分准则及层序界面 27
二、层序地层单元 29
三、层序的构成 30
四、层序充填模式 32
第三节 断裂坡折带及低位扇 34
一、断裂坡折带的概念及其组合样式 34
二、低位域砂体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 36
三、断裂坡折带—低位扇的石油地质意义 40
第三章 济阳断陷盆地的成烃 41
第一节 湖盆类型与烃源岩 41
一、盆地演化与烃源岩 41
二、湖盆类型与烃源岩发育 42
三、济阳断陷盆地的演化与烃源岩的多期性 43
第二节 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与丰度 45
一、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方式及生物组合特征 45
二、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46
三、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 47
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丰度的平面分布及烃源岩的有效性 48
第三节 烃源岩的演化 50
一、干酪根降解生烃学说与烃源岩演化阶段划分 50
二、济阳断陷盆地的高地温与烃源岩演化 52
三、生烃模式的多样性 53
第四章 油气运移和成藏 55
第一节 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55
第二节 成藏动力学特征 56
一、成藏动力学 56
二、流体压力封存箱 57
第三节 箱内成藏模式 58
一、箱内成藏的动力学条件 58
二、等效排烃压力 62
三、成藏指数 63
四、成藏模式 65
第四节 箱外成藏模式 66
一、二次运移的动力学原理 66
二、流体势和地下水动力场 68
三、二次运移的输导体系 70
四、成藏模式 72
第五章 油气藏分类概述 75
第一节 油气藏的一般分类 75
第二节 隐蔽油气藏分类 77
第六章 碎屑岩体沉积类型及其特征 81
第一节 碎屑岩体分类依据 81
一、分类现状 81
二、分类标志 82
第二节 沉积体类型及特征 83
一、冲积扇 83
二、河流 86
三、三角洲 87
四、扇三角洲 89
五、近岸水下扇 91
六、深水浊积扇 91
七、滑塌浊积扇 94
八、滩坝 95
第七章 碎屑岩体分布规律 96
第一节 沉积体系演化的主控因素 96
一、断裂活动 96
二、古地形 96
三、古气候 97
四、湖平面的变化 97
第二节 碎屑岩体发育与分布 97
一、沙四上亚段砂体 98
二、沙三段—沙二下亚段砂体 98
三、沙二上亚段—东营组砂体 99
第八章 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分布 100
第一节 储集条件及生储盖配置 100
一、储集层物性及其控制因素 100
二、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综合评价 104
第二节 成藏模式与油气藏分布 110
一、碎屑岩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 110
二、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 114
三、不同区带的油气藏分布模式 115
第九章 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122
第一节 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 122
一、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122
二、体系域内部构成分析 123
三、层序地层格架内岩性、地层圈闭的识别和预测 124
第二节 建立地质模型 126
一、地质成因相分析 126
二、地震相分析 129
三、测井相分析 140
四、地质模型的建立 144
第三节 储集层预测地震反演 147
一、反演的基本方法 147
二、储集层地震反演的基本步骤 155
三、反演结果解释 158
四、储集体反演方法的选择 159
第四节 储集层地震描述 161
一、砂体的横向追踪 161
二、高精度时深转换技术 162
三、储集层厚度求取 165
第五节 碎屑岩体复杂储集层测井解释新技术 166
一、成像测井 166
二、核磁共振测井 167
第六节 油气层保护技术 169
一、造成油气层损害的因素 169
二、济阳坳陷探井的油气层保护 169
第十章 勘探实例 171
第一节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油气藏勘探 171
一、区带特点 171
二、储集层识别及预测 172
三、勘探效果 177
第二节 洼陷带浊积扇体油气藏勘探 178
一、区带特点 178
二、沙三段层序地层细分 179
三、储集层识别及预测 181
四、勘探效果 184
第三节 缓坡带低位扇体油气藏勘探 184
一、区带特点 184
二、相关勘探技术 185
三、勘探效果 189
第十一章 湖泊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 191
第一节 湖泊碳酸盐岩类型和成因 191
一、结构组分和岩石类型 191
二、岩体类型 194
第二节 湖泊碳酸盐岩分布规律 206
一、盆地特征与湖泊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206
二、湖泊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 206
第三节 湖泊碳酸盐岩的储集层特征 209
一、储集空间类型 209
二、储集性能 210
三、储集体分类评价 214
第四节 湖泊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 216
一、生物礁地层—构造油气藏 216
二、生物礁丘构造—岩性油气藏 216
三、粒屑灰岩岩性—构造油气藏 217
四、生物灰岩岩性油气藏 217
五、螺云岩岩性—构造油气藏 218
六、薄层碳酸盐岩岩性—构造油气藏 218
第十二章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 220
第一节 潜山的形成与分布 220
一、潜山类型 220
二、潜山的形成机制 221
三、潜山分布规律 222
第二节 潜山储集层特征及分布 223
一、储集空间 223
二、储集层特征 226
三、潜山储集体的分布规律 233
第三节 碳酸盐岩潜山成藏条件及典型油气藏 234
一、成藏条件 234
二、典型潜山油气藏 236
三、潜山油气藏的分布 242
四、复杂潜山油气藏富集高产条件 242
第十三章 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244
第一节 湖泊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 244
一、生物礁的地震相特征及识别标志 244
二、生物滩颗粒碳酸盐岩的识别与储集层预测 246
第二节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 250
一、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50
二、圈闭形态描述 250
三、碳酸盐岩潜山储集层的识别和预测 254
四、储量计算 268
五、油气层保护 269
第十四章 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实例 270
第一节 勘探方法 270
一、潜山发育带确定 270
二、潜山圈闭描述 270
三、储集层预测和评价 271
四、勘探目标确定 271
五、钻探跟踪分析 271
六、油气藏描述 271
第二节 埕岛油田埕北30潜山勘探 272
一、基本特征 272
二、主要勘探技术 275
三、勘探效果 276
第三节 富台油田车古20潜山勘探 276
一、基本特征 276
二、主要勘探技术 278
三、勘探效果 283
第四节 乐安油田广饶潜山勘探 283
一、基本特征 283
二、主要勘探技术 285
三、勘探效果 286
第十五章 火成岩发育分布特征 287
第一节 火成岩的形成与展布 287
一、盆地演化与岩浆活动 287
二、火成岩展布 288
第二节 岩石类型 290
一、辉绿、辉长岩 291
二、玄武岩 291
三、安山质岩类 292
四、火山碎屑岩 292
第三节 火成相及有关变质相特征 293
一、侵入相及有关变质相 293
二、火山碎屑锥相 295
三、溢流玄武岩火山相 297
第四节 火成岩地球物理响应 299
一、火成岩地震属性及反射特征 299
二、火成岩测井响应特征 302
第十六章 火成岩储集层特征 305
第一节 储集空间成因类型 305
一、原生储集空间 305
二、次生储集空间 307
第二节 储集物性控制因素 307
一、火成岩储集层 307
二、热接触变质岩储集层 314
第三节 储集层分类特征 314
一、裂缝型侵入岩储集层 314
二、裂缝—孔隙型侵入岩与热接触变质岩复合储集层 315
三、孔隙型火山碎屑岩储集层 316
四、裂缝—孔隙型火山岩储集层 316
五、火成岩储集层模型 316
第十七章 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模式 318
第一节 成藏条件 318
一、烃源条件 318
二、火成岩体在地层剖面上的位置 318
三、火成岩油气藏的富集高产因素 319
第二节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321
一、裂缝型侵入岩油气藏 321
二、裂缝—孔隙型热接触变质岩与侵入岩复合油藏 321
三、孔隙型火山碎屑锥油藏 322
四、裂缝—孔隙型溢流玄武岩油藏 322
五、分布规律 323
第十八章 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配套技术与勘探实例 324
第一节 火成岩体识别描述 324
一、岩体类型识别 324
二、形态描述 325
三、岩浆活动时间、期次判断 326
四、火成相分析 329
第二节 火成岩储集层判识 330
一、储集层岩心描述 330
二、测井响应特征识别 330
第三节 裂缝型储集层预测 333
一、测井综合评价 333
二、三元地质综合预测评价 334
三、非常规测井约束反演 337
四、“三瞬”分析预测储集层 339
五、波阻抗测井约束反演 341
第四节 勘探实例 342
一、商河地区火成岩油藏 342
二、滨南西部火成岩油藏 343
三、罗家地区火成岩油藏 343
第十九章 太古界变质岩油气藏 345
第一节 基本地质特征 345
一、地层特征 345
二、储集层特征 346
三、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因素 349
第二节 油气成藏模式 350
一、残丘潜山油藏(王庄型) 350
二、块断潜山油藏(桩西型) 352
第三节 变质岩油气藏的勘探 353
一、储集层速度特征 354
二、Seislog储集层描述 354
三、3D Move裂缝预测 356
第二十章 泥岩裂缝油气藏 357
第一节 概述 357
一、勘探现状 357
二、地质背景及油气藏特征 358
第二节 泥岩裂缝成因分类及评价 360
一、裂缝类型 360
二、裂缝组合及发育特征 362
三、裂缝充填特征 364
四、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364
第三节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366
一、成藏条件 366
二、油气藏分布模式 367
第四节 泥岩裂缝油气藏勘探 367
一、目标区确定 367
二、勘探技术 368
后记 371
参考文献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