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些人,那些事,我们的时代——30年深度报道碎片史 1
第一篇 启蒙的回响 2
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 2
真相不足,需要通过报告文学来弥补 29
专业主义意识的觉醒,是一夜之间的事 29
大学新闻教育的问题在于躲避问题 29
坚守的前提,是要有能耐、能抗打击 29
记者是什么?是一种生活方式 29
“深度”是最后呈现的结果,而不是形态 29
我只想做个好记者,没有别的要求 29
我们的精神结构,是现代化情境下的西方主义 29
有悲悯之心,但不以悲悯为标准 29
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今天——《中国青年报》“冰点”原主编李大同访谈 29
新闻就是要披露全部真相 42
特稿不仅要告知,还要审美 42
我的编辑方针就是八个字 42
《冰点》的报酬很不合理 42
理想的状况是《冰点》独立发行 42
越是灰色带的新闻越可能是本质的新闻 42
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有这样一群人 42
获得真相的过程,主要是获得证据 42
坚守内心忠诚,这是职业化的底色——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访谈 42
我的长处不在管理,而是对常识的认同 54
监督和启蒙是并存甚至并重的 54
90年代的记者更具悲悯情怀 54
南都报面临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54
第二篇 监督的困惑 54
新闻满足我对社会的无数好奇——新华社主任记者朱玉访谈 54
没有分裂是因为心态比较平和 63
即便是记录者,本质上还是想影响 63
每个人都一直在谋求突破 63
在体制边际做舆论监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访谈 63
应该把舆论监督看宽泛点 73
《焦点访谈》走到现行体制能容纳的边际 73
只能有多大的笼屉蒸多大的馒头 73
感觉费很大劲,真正起的作用不大 73
我们的意义在于满足知情权——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主编沈伟访谈 73
定位并非舆论监督,而是生活服务 85
监督企业比监督政府更难一些 85
报道会让整个行业和消费者受益 85
它是真正按照新闻规律在做报道 85
知道得少,就懵懂地活着——《南方周末》原副主编方进玉访谈 85
做新闻,很多时候是非常痛苦的 96
新闻的记录和影响功能,都要承担 96
成为悲情英雄也实在没有办法 96
在尽可能的空间里,把真相告诉老百姓 96
第三篇 调查的逻辑 96
求解案件事实背后的逻辑——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编委沈亚川访谈 96
这种尝试不会威胁到精神和肉体 111
不管怎么喧嚣,基本原则不会突破 111
媒体要按职业原则来引导公众情绪 111
媒体没有做出佘祥林案的任何真相 111
希望读者从节目中得到事实中的逻辑 111
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刘畅访谈 111
既关注“物施人”,更要关注“法施人” 129
看过黑暗与悲惨,让自己纯净起来 129
媒体的公信来自自我意识的完善 129
自由和理想是最宝贵的精神元素 129
突然成名带来慌张的感觉 129
我是一个偶然、例外、另类者 129
总有一种声音把我们呼唤——《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崔丽访谈 129
困惑来自我们的新闻传统与现实的冲撞 148
职业记者要接近、追寻新闻规律 148
法制报道更具有改变社会的价值 148
一定不要带主观结论去判断 148
嗅出“山雨欲来”的新闻味道 148
独家采访马加爵,挖掘他的社会意义 148
内心的新闻冲动,很容易被唤醒 148
逼近真相的过程充满乐趣——《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编刘万永访谈 148
无论这件事多荒唐,都有内在逻辑 164
这个案子里,大量人扮演着不同角色 164
标题有点软,但很契合、很有回味 164
与人斗智斗勇,是很有乐趣的事 164
你要为别人呼吁,否则也没人给你呼吁 164
官方的评价和“江湖”上的评价是不同的 164
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环球企业家》主编杨福访谈 164
企业和人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175
必须培养媒体独立的姿态 175
我们强调记者情感上的零度取向 175
我们的核心,在于关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175
做正常的事情,这就是归属感——《凤凰周刊》资深记者邓飞访谈 175
《凤凰周刊》的存在可以优化行业结构 185
任何事情,悲观绝望都不是件好事 185
媒体的表面是温和的,但又有力量 185
善良而执著,忠于职业和内心 185
第四篇 记录的策略 185
站在历史、文明与未来的角度记录现实——《南方周末》原高级记者南香红访谈 185
报纸也应该传达人性、人类、文明的信息 198
用新闻的表达方式,达到文学的传播效果 198
用历史和未来的尺度判断才会更准确 198
记者永远是观察者、记录者、旁观者 198
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访谈 198
推动社会进步第一,记者客观性第二 214
对事实的理解,比看到事实更重要 214
不能所有人都没心没肺,我们还水深火热呢 214
我的信仰就是屈原说的“香草美人” 214
也可以把自己归为理想主义者 214
看清至善方向,朝着纯粹去努力——《新京报》原副总编辑迟宇宙访谈 214
给自己做新闻的十年写个悼词 226
写作是这辈子最想干的事情 226
年轻的时候,不会考虑春秋笔法 226
“迟宇宙”只是一个职业化的符号 226
职业新闻人应该要有愿景 226
在记录过程中重建常识——《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菁访谈 226
坚持理性,是特别可贵的 237
职业记者要在压力下艰难生存 237
记者的职责是重建社会常识 237
追求案件背后隐藏的人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终极对话》资深编导宁菁访谈 237
用法制的外壳,不完全做法制的东西 247
要以平常心去面对犯罪嫌疑人 247
我代表着更多人的道德和社会共识面 247
职业记者要有奉献精神 247
第五篇 职业的追问 247
在突破中寻找思想资源——《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访谈 247
除了讲故事,一定要有判断力 260
要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某种利益的代表 260
媒体要对历史和现实有纵深的观察和领悟 260
记者应该是有好奇心的研究者 260
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羊城晚报》记者、《新周报》原主编赵世龙访谈 260
辞职是为了保住《新周报》 272
记者永远在路上,精神是自由的 272
新闻不可能只被动记录而不参与社会 272
放到大的历史框架中,你会重新审视、重新评价 272
媒体老总有千万个,但范长江只有一个 272
找准位置之后,你一定会很有激情 272
每个人心中总有一块圣土——《财经》资深记者何华峰访谈 272
收红包是潜规则,但不合法 286
另类有另类的好处,能得到更多利益 286
媒体本质上就是民主的东西 286
我希望工作的地方需要有点原则 286
我的自律性较强,没有阶段性情绪波动 286
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写人 286
不能做的越来越少,不想说的话就不说 286
记者不是“独行侠”——《中国新闻周刊》原时政部主任唐建光访谈 286
不赞同把自己想象成“独行侠” 300
不可不报的事情,必须报道出来 300
我们算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记者 300
调查报道就是要还原事件本身 300
做新闻,最大的障碍来自我们自己 300
我们的生存空间并不是很乐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1/7》执行制片施喆访谈 300
调查报道需要“曲线救国”的策略 307
理想状态是感性和理性兼顾 307
做调查性报道,是长跑而不是冲刺 307
第六篇 支援的力量 307
吾道不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访谈 307
坚持公益目标,绝不收会务费 317
有时候比较悲观,但其实还有希望 317
不必完全绝望,还是有一定作为的 317
要警惕资本与权贵结盟蚕食媒体 317
服务理想才能找到幸福——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浦志强访谈 317
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和影响是间接的 334
法律对媒体行使知情权时应特别宽容 334
打一个官司,就送法官一本《表达自由》 334
司法应既独立于资本,也独立于民意 334
媒体可以说错,谁让法律听它的呢? 334
记者的立场就是服务于公众 334
理想主义者服务理想,才能找到幸福 334
后记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