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童年 1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1
父辈们 1
每天最高的享受 2
开始认字 2
离开故乡 3
二、小学记忆 4
进入一师附小 4
做过一次生意 5
转入新育小学 5
新育小学的校舍 6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7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8
看捆猪 10
看杀人 10
九月九庙会 12
看戏 13
学英文 13
国文竞赛 13
第一次“造反” 14
偷看小说 15
蚂蚱进城 16
想念母亲 17
三、中学时光 18
进入正谊中学 18
我的几个老师 19
考入北园高中 22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28
在济南高中 32
荣誉感继续作美 34
要革命 34
上国文课 35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36
四、清华学子 38
报考邮政局 38
考入清华大学 38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39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44
五、教书谋生 46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46
小小一招 47
又长了一番见识 48
“拿到了没有?” 48
六、去国途中 50
天赐良机 50
在“满洲”车上 53
在哈尔滨 54
过西伯利亚 57
在莫斯科 60
七、德国十年 63
初抵柏林 63
哥廷根 68
道路终于找到了 69
怀念母亲 74
两年生活 75
章用一家 77
汉学研究所 8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82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83
大轰炸 87
在饥饿地狱中 89
山中逸趣 92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94
德国的老师们 96
学习吐火罗文 100
女房东 103
反希特勒的人们 106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108
迈耶(Meyer)一家 109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111
盟国 115
优胜记略 116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118
别哥廷根 120
八、滞留欧洲 124
赴瑞士 124
在弗德堡(Friboygr) 126
同使馆的斗争 130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132
九、游子归途 134
船上生活 134
在西贡 136
回到祖国的怀抱 139
十、在北京大学(1946~1948) 143
思想斗争 144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145
出路的表现 147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150
十一、在北京大学(1949~1965) 151
眼前充满光明 151
陷入会议的漩涡 152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53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156
政治运动 159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160
十二、在北京大学(1966~1977) 163
从社教运动谈起 163
1966年6月4日 165
对号入座 170
快活半年 173
自己跳出来 178
抄家 184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190
千钧一发 195
劳改的初级阶段 200
大批斗 207
太平庄 211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215
牛棚生活 217
牛棚转移 238
半解放 241
在延庆新华营 243
完全解放 244
翻译《罗摩衍那》 245
一个小插曲 246
一幕闹剧 247
恢复组织生活 248
十三、在北京大学(1978~1993) 250
政治环境 250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250
十四、耄耋之年 332
迎新怀旧 332
九十述怀 335
我疾病的早期历史 340
一进西苑医院 340
西苑二进宫 341
西苑三进宫 342
张衡插曲 342
艰苦挣扎 343
三○一医院 344
皮肤科群星谱 345
两次大会诊 346
三○一英雄小聚义 346
死的浮想 347
皮癌的威胁 348
奇迹的出现 348
院领导给我留下的印象 348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 349
第三次大会诊 350
简短的评估 350
反躬自省 352
辞“国学大师” 356
辞“学界(术)泰斗” 357
辞“国宝” 357
“夫子自道” 358
对未来的悬思 362
回家 363
三进宫 366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儿什么 369
难得糊涂 370
九三述怀 372
九十五岁初度 374
我不能封笔 376
附录 季羡林年谱 378
编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