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理论概述 12
三、分析框架 21
四、研究方法 24
第一编 状态分析:依靠力量发生了新变化第一章 新阶段依靠力量变化的总体分析 33
一、建国以来我国依靠力量变化的历史过程 33
二、依靠力量变化的总体特征 47
三、影响依靠力量变化的原因和内在机制 53
第二章 工人阶级状况的新变化 63
一、当代工人阶级内涵的新发展及内部分层 63
二、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70
三、新阶段工人阶级的状况 78
第三章 农民阶级状况的新变化 97
一、农民阶级的涵义及其分化 97
二、农民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02
三、新阶段农民阶级的状况 106
第四章 新社会阶层的状况 132
一、新社会阶层的内涵及其构成 132
二、新社会阶层是党的重要依靠力量 137
三、新社会阶层的状况 145
四、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执政党的挑战 156
第五章 新时期的民族关系 161
一、依靠各民族大团结是实现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161
二、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64
三、新时期的民族矛盾 168
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 178
第六章 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状况 181
一、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特征和存在的客观基础 181
二、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185
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93
第七章 新阶段依靠力量群体间的关系分析 205
一、新阶段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分析 205
二、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212
三、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分析 218
四、农民工与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分析 223
第二编 理论透视: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创新第八章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237
一、特定语境下的革命党与执政党 237
二、中国共产党的角色转变及经验教训 247
三、中国共产党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255
第九章 斗争论转向和谐论 264
一、从斗争论转向和谐论的客观基础 264
二、从斗争论转向和谐论的理论探源 273
三、斗争思维与和谐思维的辩证关系 288
第十章 国家理论与公民社会 30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 304
二、计划体制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312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316
四、新世纪新阶段对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再认识 320
第十一章 价值创造与分配规则 327
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328
二、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 333
三、正确把握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39
四、正确理解“保护私人财产”与“消灭私有制” 351
第十二章 “效率”与“公平” 359
一、建国以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认识 359
二、效率与公平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363
三、正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369
第十三章 当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工农联盟 381
一、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不断发展的 381
二、影响认识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诸因素解析 384
三、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再认识 389
四、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工农联盟问题 395
第三编 路径选择:巩固发展依靠力量的新思考第十四章 提高执政党的整合能力,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407
一、新阶段依靠力量群体的整合难度加大 407
二、提高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411
三、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416
第十五章 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构建合理的社会分层机制 427
一、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目标 428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存在的问题 431
三、构建合理的社会分层机制 434
第十六章 在深化改革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439
一、改革中必须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 440
二、在国企改制中贯彻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443
三、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448
四、改革工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工人利益的维护者 452
第十七章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巩固工农联盟 457
一、城乡一体化是工农联盟发展的目标 457
二、当前影响工农联盟发展的突出问题 460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对策 461
第十八章 大力开拓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 474
一、新社会阶层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 474
二、加强新社会阶层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476
三、加强新社会阶层政治领域的统战工作 478
四、加强新社会阶层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战工作 480
五、做好新社会阶层与工农联盟的协调工作 484
六、全面推进新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模式 486
第十九章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488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88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90
三、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492
四、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94
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96
六、用法律法规规范和协调民族关系 497
七、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500
主要参考文献 502
后记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