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陈奎元 1
序二&杨卫泽 1
序三&孙燕丽 1
传承吴地文明 建设文化名城&李景源 3
尚德崇文精神与和谐文化建设&王立人 6
弘扬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高伟良 16
论谦让开拓与和平发展&吴希民 21
弘扬吴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汤恩佳 30
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徐霞客&万明 33
吴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关系及影响&蔡丰明 41
略论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对吴地和谐发展的贡献&沈道初 49
吴文化研究与无锡的文化兴市&彭林 58
释“和实生物”兼论当代中国社会理念的转型&陈伯海 62
试论地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夏日新 72
试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许冠亭 袁则文 77
吴文化研究与和谐文化&陈显泗 84
论吴文化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周才方 87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意涵&孙勇才 94
试析佛教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吴之光 101
文化自觉与构建和谐无锡&江国艮 106
大吴文化面面观&高燮初 112
流动与积淀——无锡历史文化述略&汤可可 117
试论中华和谐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吴地文化的和谐特征&钱宗范 131
论“至德”的历史内涵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胡发贵 138
弘扬吴文化的特色与传统,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许辉 145
弘扬太伯季札精神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金其桢 152
至德、至行与和谐社会&蔡贵华 159
从至德精神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李春 164
论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孙周年 肖向东 167
重商兴业、崇文重教——吴、徽传统区域和谐社会的两大根基&叶鸣声 郗延红 175
东林先哲“和谐”思想初探&戈春源 181
论泰伯肇吴的文化意义&徐日辉 186
试论吴文化与越文化的异同&黄胜平 李桂林 王晋 194
和而不同:古代吴、越文化的区域特征&高利华 王海雷 202
泰伯奔吴的经济学解释&黄胜平 姜念涛 208
弘扬泰伯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吕锡生 214
吴地政区的演变与吴地文化区的层次划分&王健 220
吴文化与徐文化的早期交流&张乃格 229
探讨先秦吴国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及其深远意义&吴刚虹 吴剑平 240
劝善与教化一余治的慈善事业与教化理念&万朝林 249
认识文化遗产价值激发历史文化活力&施展 253
打泰伯牌首先要保护好泰伯历史遗存&张永初 258
论吴地(无锡)望族文化内涵及其深远影响&庄若江 264
和谐文化背景下地区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初探&殷洪 273
春秋战国长江下游青铜农具考论&吴荣曾 281
宜兴紫砂文化唱响了和谐之音&葛新 285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发现对吴文化研究的贡献&钱公麟 陆雪梅 290
从区域特征看吴国青铜文化的交融与传播&镇江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297
吴国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特色&肖梦龙 307
吴歌英雄史诗《华抱山》考&朱海容 311
太平天国的苏福省、苏州郡和苏州城&王国平 331
从黄道婆引进棉纺织技术看吴文化的开放开拓特质&王介南 339
桃花坞中刻枣梨——苏州古代的木版画&张道一 342
春秋时期勾吴与诸侯各国关系综述&王书敏 356
东汉高士梁鸿与苏州、无锡——兼及吴文化中调节家庭关系的和谐文化&吴恩培 363
宋人笔下的无锡——洪迈《夷坚志》有关无锡记事解读&顾吉辰 372
熙风东渐筚路拓荒——吴地早期新美术教育考&陈世强 385
悍妇与益友——晚明吴地妇女的家庭角色新变&孙小力 395
中华姓氏和谐共存——姓氏的起源、演变和应用&浦学坤 402
“古都”何以成了“古镇”——无锡新区梅村“江南第一古镇”匾额质疑&黄胜平 李桂林 410
泰伯非嫡长考&吕锡生 414
杨潮观的剧作和他的“为官之道”&李玫 416
唐德宗朝宰相陆贽&施建中 421
黄金之路辟路人——记无锡人李金镛&张海英 430
钱穆和谐教育思想探析&杭建伟 435
荣德生与私立江南大学&葛红 441
无锡的又一旅行家——陈鼎&徐兴海 446
吴中俊杰顾炎武(外一篇)&周可真 456
吴地刺绣名家韩希孟&孙佩兰 474
袁枚的考据学&张振利 邓瑞全 480
江南士子的吴山诗&刘宏伟 489
弘扬吴地民俗文化 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管正 493
吴地民俗的和谐风情&唐茂松 501
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的和谐互动与交融&李明 508
浅谈吴地优秀的医德传统&桑荟 520
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王友三 526
扬雄《方言》记录的早期吴语&薛遴 531
吴语语法特点举要&刘丹青 540
轻清流畅、飘逸鲜朗的无锡江南丝竹&钱铁民 548
吴歌润物化雨时——寻觅吴歌追求社会和谐的音踪&张坚 554
后记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