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全球大变革与新挑战 3
1.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 3
1.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劳动方式的变迁 3
1.2 科技革命的突破与知识经济的到来 6
1.3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0
2.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13
2.1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必然性 13
2.2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25
2.3 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及价值选择 29
2.4 积极参与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 42
3.挑战与机遇同在 44
3.1 文明时代的困境与前景 44
3.2 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54
3.3 勇于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61
第二章 人的现代化与思维革新 69
1.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 70
1.1 现代化的概念 70
1.2 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85
2.思维方式革新与现代人发展的互动性 94
2.1 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 95
2.2 思维方式的一般本质特征 101
2.3 思维方式的功能 108
2.4 思维方式的转换 119
2.5 思维方式革新的现实意义 124
第二篇 发展篇 137
第三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危机与变革 137
1.中国现代化的背景 137
1.1 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 138
1.2 中国现代化起始的内外部条件 140
2.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危机 141
2.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142
2.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点形成的原因 146
3.思维方式的近代变革 147
3.1 思维方式近代变革的起始 147
3.2 思维方式近代变革的局限性 150
第四章 毛泽东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作用 152
1.毛泽东思维方式的产生 152
1.1 毛泽东思维方式的起点 154
1.2 毛泽东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 156
2.毛泽东思维方式的特色 157
2.1 实事求是的特色 157
2.2 群众路线的特色 159
2.3 阶级分析的特色 160
2.4 矛盾分析的特色 161
3.毛泽东思维方式的历史作用 163
3.1 毛泽东思维方式的贡献 163
3.2 毛泽东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164
第五章 邓小平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67
1.邓小平思维方式产生的背景 167
1.1 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167
1.2 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关注 171
2.邓小平思维方式的逻辑起点 174
2.1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和保证 175
2.2 中国现代化的中心和途径 176
2.3 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177
2.4 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78
3.发展问题在邓小平思维中的地位 179
3.1 对发展本质的科学揭示 179
3.2 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主题 184
3.3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 188
4.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贡献 195
4.1 实事求是的现实性 195
4.2 改革开放的实践性 201
4.3 价值取向的目标性 204
4.4 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与个性 209
第六章 江泽民思维方式的时代意义 216
1.一个现代政治家的思维框架 219
1.1 在深厚的历史感中把握前进方向 219
1.2 注重研究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 221
1.3 创造性地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问题 223
1.4 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25
2.“三个代表”——现代思维的意识中心 231
2.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31
2.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35
2.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8
3.社会全面进步——现代思维的重要目标 240
3.1 社会进步的整体协调性 240
3.2 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性 241
3.3 社会发展的均衡持续性 243
4.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思维的核心内容 245
4.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246
4.2 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249
4.3 积极抓好三个文明建设 252
第三篇 建构篇 263
第七章 现代思维方式的建构 263
1.现代思维方式的产生 264
1.1 改革开放需要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 264
1.2 改革开放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巨大解放 267
1.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的表现 273
2.现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284
2.1 现代思维方式的求实性 285
2.2 现代思维方式的开放性 288
2.3 现代思维方式的创造性 291
2.4 现代思维方式的系统性 293
2.5 现代思维方式的多维性 295
2.6 现代思维方式的前瞻性 295
3.建构现代思维方式的目标和手段 296
3.1 建构现代思维方式的目标 297
3.2 检验现代思维方式的手段 305
4.与时俱进与思维方式的转换 310
4.1 思维方式调整和转换的一般分析 310
4.2 思维方式调整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314
5.思维方式革新的基本途径 318
5.1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319
5.2 更新、优化全民族的思维方式 320
5.3 从实践中吸取最生动、最活跃的力量 322
5.4 科学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 322
5.5 放大思维的背景 323
5.6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25
5.7 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326
5.8 提高思维的精确性 327
5.9 拓宽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327
第八章 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 329
1.市场经济的发展观 333
1.1 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形成 333
1.2 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内涵 337
2.高质优化的发展观 352
2.1 发展质量的认识价值 352
2.2 高质优化发展观的思维定势导向 354
3.重视效益的发展观 356
3.1 传统经济增长思维方式带来的问题 356
3.2 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思维方式的转换 360
4.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发展观 364
4.1 公平与效益的有机联系 364
4.2 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 366
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368
5.1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369
5.2 传统思维方式制约着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372
5.3 革新思维方式,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75
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思维方式 383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维方式的构建 384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 384
1.2 改革与政治文明思维方式的建设 387
2.民主观是政治文明思维方式的核心 392
2.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92
2.2 观念革新对于政治改革具有超前性 402
2.3 树立现代民主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404
3.法治观是政治文明思维方式的基础 408
3.1 法治观念是政治文明思维方式的观念基础 409
3.2 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414
4.人权观是政治文明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
4.1 人权观念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421
4.2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424
4.3 正确认识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关系 425
第十章 文化进步的思维方式 428
1.文化的概念和特性 429
1.1 文化的一般功能 430
1.2 文化的一般特性 434
2.传统文化模式的现代转换 439
2.1 中国人在现代化中的二重因素 439
2.2 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441
2.3 现代化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 444
3.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文明观 447
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7
3.2 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448
4.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的解放 452
4.1 人的解放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453
4.2 人的解放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树立 455
4.3 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意识的实现 458
5.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460
5.1 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 461
5.2 积极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468
第四篇 实证篇 475
第十一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建构 475
1.我国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的思维方式的状况 476
1.1 经济方面的观念冲突 476
1.2 政治方面的观念冲突 481
1.3 文化方面的观念冲突 483
2.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人的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486
2.1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487
2.2 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人的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探究 493
3.西部现代化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革 498
3.1 树立大变革的观念 500
3.2 树立大发展的观念 504
3.3 树立大开放的观念 509
3.4 树立大合作的观念 513
3.5 树立大人才的观念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