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行政区划 1
三、历史沿革 1
第二节 自然经济条件评价 3
一、地质 3
二、地势地貌特征 4
三、气候条件 4
四、水资源 9
五、土壤 12
六、植物与动物资源 13
七、矿产资源 14
八、旅游资源 15
第三节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15
一、土地区位 15
二、人口状况 16
三、工业生产 17
四、农业生产 17
五、城市经济及其它 18
第四节 土地开发利用状况 21
一、原始农业时期 21
二、封建社会缓慢发展时期 21
三、建国后全面开发利用时期 2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类型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原则和系统 26
一、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原则 26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26
第二节 耕地 29
一、辖区耕地面积 30
二、耕地的构成和分布 30
三、耕地的变化情况 31
四、人均耕地 31
五、耕地的质量 32
第三节 园地 33
一、辖区园地面积 33
二、园地的构成和分布 34
三、园地人均占有量 34
四、园地生产力状况 35
五、低产园的数量及分布 35
第四节 林地 35
一、辖区林地面积 35
二、林地的构成及分布 36
三、人均林地占有量和林地覆盖率 37
四、低产林的数量与分布 38
五、林地利用和发展方向 38
第五节 牧草地 38
一、辖区牧草地面积 39
二、牧草地的构成及分布 39
三、牧草地的利用和发展方向 39
第六节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39
一、辖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40
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构成 40
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 40
四、人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有量 41
五、用地特点 41
第七节 交通用地 41
一、辖区交通用地面积 41
二、交通用地的构成及分布 41
三、人均交通用地占有量 43
四、主要铁路 43
五、主要公路 43
第八节 水域 44
一、辖区水域面积 44
二、水域用地构成 44
三、人均水域占有量 44
四、水域分布 44
第九节 未利用土地 45
一、辖区未利用土地面积 45
二、未利用土地的构成 45
三、人均未利用土地占有量 45
四、未利用土地的分布 45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7
第一节 辖区行政境界与土地权属状况 47
一、辖区行政境界 47
二、土地权属状况 50
三、土地权属争议状况 56
第二节 土地详查面积与统计面积和概查面积的差异 58
一、土地总面积详查数与统计数和概查数的差异 58
二、耕地面积的详查数与同期统计数的差异 59
第三节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61
一、土地利用率 61
二、土地垦殖率 62
三、耕地复种指数 63
四、耕地灌溉率 64
五、林地覆盖率 65
六、土地利用的城镇化 66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67
一、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68
二、土地利用的地域化特征 70
三、土地利用效益特征 71
第五节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73
一、土地利用的经验 73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79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86
第一节 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86
一、评价的原则 86
二、评价的程序 86
第二节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适宜性分类系统的选择 87
一、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87
二、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的选择 88
第三节 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的确定 89
一、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 89
二、评价因素指标的确定 89
第四节 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依据及标准 90
一、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90
二、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标准 90
第五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91
一、评价方法 91
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93
三、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94
第五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 96
第一节 概述 96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96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 96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条件 96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作用 96
第二节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97
一、概述 97
二、土地光合生产潜力Y1 98
三、土地光温生产潜力Y2 99
四、土地气候生产潜力Y3 101
五、土地生产潜力Y4 103
六、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03
第三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 107
一、耕地变化趋势及预测 108
二、种植结构变化及预测 109
三、粮食生产预测 109
四、畜禽生产预测 110
五、人口发展趋势及预测 111
六、营养标准与消费水平预测 112
七、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 112
第四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115
一、现实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15
二、最大人口承载力预测 116
三、提高土地现实人口承载力的措施 116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119
第一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119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119
二、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 120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指标 120
一、土地利用分区指标和指标要素 121
二、土地利用分区中定量指标值的确定 122
三、土地利用分区定量指标界限确定 122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系统及分区方法 123
一、土地利用分区系统 123
二、土地利用分区命名 123
三、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步骤 123
第四节 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及分析 126
一、西部山地林果牧地利用区(Ⅰ) 126
二、西中部丘陵地工矿林果土地利用区(Ⅱ) 129
三、东部冲积平原农林果土地利用区(Ⅲ) 136
四、中部冲积平原城郊型土地利用区(Ⅳ) 142
第七章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146
第一节 加强土地资源和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 146
一、健全法规,加强土地政策宣传 146
二、依法管理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47
三、建立健全地籍管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 148
四、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148
第二节 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资源 149
一、编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城镇建设 149
二、培育完善城镇土地市场,确保国家土地资产收益 150
三、搞好城镇地籍调查,建立城镇土地信息系统 151
第三节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利用土地 151
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各种用地比例 151
二、建立农田保护区,确保农田面积稳定 152
三、加强乡镇企业建设用地管理 152
第四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 153
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多元化经营 153
二、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生产力 154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整治、开发和保护 155
一、防治污染,净化环境,保护和改良土地 155
二、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四低”、“四荒” 156
三、做好开发复垦工作 157
主要参考文献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