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地理 43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3
第一节 唐宋元明清建置 43
第二节 中华民国建置 4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 45
第二章 现行政区 47
第一节 ?阳镇 47
第二节 涌溪区 48
第三节 金堡区 50
第四节 蕉溪区 51
第五节 青溪区 52
第六节 羊场区 54
第三章 人口 57
第一节 人口变化 57
第二节 人口分布 58
第三节 人口构成 59
第四章 计划生育 6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0
第二节 政策与措施 61
第五章 地质 地貌 矿产 63
第一节 地质 63
第二节 地貌 64
第三节 矿产 64
第六章 气候 65
第一节 气候要素 65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68
第七章 水文 69
第一节 河流 69
第二节 地下水 70
第三节 水能资源 70
第八章 土壤 70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面积 70
第二节 土壤分布 71
第九章 野生动植物 72
第一节 野生植物 72
第二节 野生动物 72
第二篇 文物名胜 73
第一章 文物 73
第一节 古建筑 73
第二节 关隘及古驿道 76
第三节 古桥梁 77
第四节 古码头与石巷道 78
第五节 古泉井 80
第六节 历史人物墓 82
第七节 革命遗址和烈士陵园 82
第八节 文物藏品 83
第二章 名胜 85
第一节 相见河 85
第二节 龙王峡 86
第三节 西峡 88
第四节 东峡 89
第五节 铁溪 90
第六节 报京侗寨 91
第三篇 党政群团 9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99
第一节 镇远县党部 99
第二节 青溪县党部 10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100
第一节 地下党支部及其活动 100
第二节 中共镇远县委员会 102
第三节 历次党代会 105
第四节 县委重大活动 107
第五节 党务工作 110
第三章 权力机构 117
第一节 各族各届人民代表会议 11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118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122
第四章 行政机构 125
第一节 明清行政机构 125
第二节 民国政府机构 127
第三节 人民政府机构 128
第四节 政务 136
第五节 基层政权 140
第五章 议政机构 141
第一节 参议会 141
第二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41
第六章 群众团体 144
第一节 工人组织 144
第二节 农民组织 146
第三节 妇女组织 147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149
第五节 工商组织 152
第六节 学术团体 154
第四篇 军事 155
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 155
第一节 明、清时期 155
第二节 民国时期 15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57
第二章 驻军 158
第一节 明、清时期 158
第二节 民国时期 15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59
第三章 兵役 160
第一节 募兵 160
第二节 征兵 160
第三节 志愿兵 160
第四节 义务兵 161
第四章 民壮 防空 民兵 162
第一节 民壮组织及训练 162
第二节 防空 162
第三节 民兵组织建制 163
第四节 民兵教育训练 164
第五节 民兵重要活动 164
第五章 战事记略 166
第一节 农民起义和抗暴斗争 166
第二节 红军过镇远 167
第三节 黔东事变在镇远 167
第四节 解放镇远 168
第五节 剿匪战斗 169
第五篇 司法 171
第一章 公安 171
第一节 机构 171
第二节 治安管理 171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172
第四节 禁烟 禁赌 173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173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173
第七节 监所工作 174
第八节 消防工作 174
第二章 检察 175
第一节 机构 17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75
第三节 经济检察 177
第四节 法纪检察 177
第五节 监所检察 178
第三章 法院 178
第一节 机构 178
第二节 刑事审判 17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179
第四节 经济审判 179
第五节 信访工作 180
第六节 案件复查 180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80
第一节 律师 180
第二节 公证 181
第三节 法律宣传 181
第四节 人民调解 182
第六篇 民政 劳动人事 183
第一章 民政 183
第一节 机构 183
第二节 优抚 安置 183
第三节 救济 救灾 189
第四节 社会福利 193
第五节 婚姻管理 194
第六节 收容遣送 194
第二章 劳动 195
第一节 职工队伍 195
第二节 职工培训 196
第三节 安置 调配 196
第四节 劳动保护 198
第五节 工资福利 198
第三章 人事 200
第一节 干部队伍 200
第二节 干部培养及使用 203
第三节 干部离退休 204
第七篇 国民经济管理 205
第一章 经济综述 205
第一节 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至1952年) 2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至1957年) 20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至1965年) 206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 206
第五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年至1987年) 206
第二章 计划管理 209
第一节 计划编制 209
第二节 计划实施 209
第三章 统计管理 210
第一节 统计调查 210
第二节 统计报表 211
第三节 统计监督 212
第四章 物资供应管理 21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12
第二节 采购 213
第三节 供应 214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216
第一节 集市 216
第二节 市场管理 217
第三节 企业登记 218
第四节 合同 商标 广告管理 220
第六章 物价管理 220
第一节 体制 220
第二节 价格 221
第三节 交换比价及物价指数 225
第七章 计量管理 228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及器具生产 228
第二节 标准化 229
第三节 监督检查 229
第八篇 农业 231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231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231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31
第三节 互助合作 232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33
第五节 联户承包 233
第二章 种植业 234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及管理 234
第二节 粮食作物 234
第三节 经济作物 238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 241
第五节 植物保护 242
第六节 耕作制度 243
第七节 农场 243
第三章 养殖业 244
第一节 家畜家禽养殖 244
第二节 品种改良 245
第三节 畜禽病疫防治 245
第四节 养鸡场 246
第五节 草场 246
第六节 养鱼 247
第四章 林业 248
第一节 森林资源 248
第二节 营林生产 250
第三节 森林保护 254
第四节 山林权属 255
第五节 木材生产管理 256
第五章 农机具 2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9
第二节 农具 259
第三节 农机 259
第四节 农机管理 260
第六章 乡镇企业 26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1
第二节 种植业 261
第三节 加工业 261
第四节 建筑业 263
第五节 运输业 264
第六节 商业、服务业 265
第七节 县属企业 265
第八节 经营管理 265
第九篇 水利电力 267
第一章 水利建设 267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68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7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274
第四节 河道治理 287
第二章 电力建设 288
第一节 火电厂 288
第二节 水力发电 288
第三节 输电工程及设施 293
第三章 水利电力管理 295
第一节 水利管理 295
第二节 电力管理 295
第十篇 工业 交通 邮电 城建环保第一章 工业 297
第一节 解放前工业状况 297
第二节 解放后工业生产 299
第三节 国营工业企业简介 300
第四节 集体工业企业简介 302
第五节 商办工业企业简介 305
第二章 交通 307
第一节 道路 307
第二节 运输 310
第三节 运输管理 314
第四节 交通监理 315
第三章 邮电 317
第一节 机构 317
第二节 邮政 317
第三节 电信 319
第四章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321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21
第二节 集镇建设 324
第三节 乡村建设 325
第四节 建筑施工 325
第五节 建筑材料生产 327
第六节 环境保护 327
第十一篇 贸易 329
第一章 个体商业和公私合营商业 329
第一节 个体商业 329
第二节 公私商业 331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332
第一节 机构 332
第二节 管理 333
第三节 农副土产及废品收购 334
第四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337
第五节 生活资料供应 339
第六节 基建运输 341
第三章 国营商业 341
第一节 针纺织品 342
第二节 百货 344
第三节 五交化 344
第四节 糖烟酒 345
第五节 盐业 346
第六节 蔬菜 347
第七节 食品 348
第八节 饮食服务 350
第九节 民族贸易 351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53
第一节 出口商品 354
第二节 企业管理 356
第五章 粮油 358
第一节 粮食购销 358
第二节 油料购销 362
第三节 储运加工 364
第四节 经营管理 366
第十二篇 财税金融 369
第一章 财政 369
第一节 体制 369
第二节 收入 370
第三节 支出 374
第四节 财务管理 381
第五节 审计 382
第二章 税收 383
第一节 农业税 383
第二节 工商税收 386
第三节 征收管理 395
第三章 金融 398
第一节 机构 398
第二节 货币与管理 400
第三节 存款与储蓄 403
第四节 信贷 406
第五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409
第六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410
第七节 债券发行 412
第八节 保险 413
第九节 民间金融 413
第十三篇 教育 415
第一章 私塾 义学 书院 学堂 415
第一节 私塾 415
第二节 义学 416
第三节 书院 416
第四节 学堂 417
第二章 初等教育 417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17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18
第三章 中等教育 425
第一节 中学教育 425
第二节 中专教育 427
第四章 成人教育 429
第一节 业余教育 429
第二节 函授广播教育 430
第五章 教师 431
第一节 教师队伍 431
第二节 教师培训 433
第三节 教师待遇 434
第六章 教育管理 435
第一节 机构 435
第二节 行政管理 436
第三节 教学管理 436
第四节 教学研究 437
第五节 教育设施 438
第六节 教育经费 438
第十四篇 文化 科技 档案 体育第一章 文化事业 441
第一节 群众文化 441
第二节 图书阅览 445
第三节 图书发行 446
第四节 电影发行放映 447
第五节 文艺团队及演出 448
第六节 文物管理 450
第二章 文学艺术 451
第一节 文学 451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454
第三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454
第四节 民间文艺活动 456
第三章 新闻广播电视 458
第一节 报刊 458
第二节 广播 459
第三节 电视 459
第四节 通讯 460
第四章 科学技术 461
第一节 机构 461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62
第三节 科技活动 462
第四节 科技成果 464
第五章 档案 466
第一节 收集整理归档 467
第二节 档案利用和管理 468
第六章 体育 468
第一节 体育设施 469
第二节 学校体育 469
第三节 群众体育 470
第四节 人才培训 471
第五节 体育竞赛 472
第十五篇 医药 卫生 481
第一章 机构及设施 481
第一节 机构 481
第二节 设施 484
第二章 疾病防治 487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487
第二节 寄生虫 地方病防治 490
第三节 疾病调查 494
第四节 预防接种 494
第三章 卫生保健 495
第一节 爱国卫生 495
第二节 食品 环境 学校 496
第三节 妇幼保健 498
第四章 医疗 499
第一节 中医 499
第二节 西医 599
第三节 民间医疗 501
第四节 节育手术 501
第五章 医药及管理 503
第一节 中草药 503
第二节 药品供应 503
第三节 药政管理 503
第十六篇 民族 505
第一章 侗族 505
第一节 迁徙与人口 505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05
第三节 服饰 习俗 507
第四节 语言文字 511
第五节 文化艺术 514
第六节 崇拜和信仰 515
第七节 禁忌 516
第二章 苗族 516
第一节 迁徙与人口 516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17
第三节 服饰 习俗 517
第四节 禁忌 521
第五节 饮食 521
第六节 住房 522
第七节 语言文字 523
第三章 土家族 525
第一节 迁徙与人口 525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26
第三节 服饰 习俗 526
第四节 信仰与禁忌 529
第四章 民族工作 53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30
第二节 民族经费管理及使用 530
第三节 扶贫工作 531
第四节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531
第五节 民族干部培养 531
第六节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32
第七节 民族往来 532
第十七篇 社会 535
第一章 人民生活 535
第一节 农民生活 535
第二节 职工生活 536
第二章 方言 姓氏 538
第一节 语音 538
第二节 词汇 540
第三节 谚语 542
第四节 歇后语 543
第五节 姓氏录 543
第三章 习俗 544
第一节 饮食 544
第二节 住宅 545
第三节 节日 545
第四节 礼仪 547
第五节 社会新风 547
第四章 宗教和社会组织 549
第一节 宗教 549
第二节 社会组织 551
人物 555
一、人物传 555
二、英烈名录 580
三、镇远县历代名人录 592
附录 599
《镇远府志》简介及序、跋 599
碑刻 603
政令、文告(摘录) 605
修志始末 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