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型艺术创作的创立和第一次艺术高峰的形成 29
第一节 概述 30
第二节 特色鲜明 走向全国的话剧创作 35
第三节 在“花儿”海洋中徜徉的歌剧创作 42
第四节 山花烂漫般的戏曲创作 45
第五节 文艺轻骑兵——活跃的小戏创作 51
第六节 开创新时代填补空白的电影文学创作 53
第七节 文革十年浩劫中的甘肃艺术创作 55
第二章 挣脱枷锁 率先崛起的艺术高峰 58
第一节 勇闯禁区——开风气之先的《西安事变》 60
第二节 走向世界——位列经典的《丝路花雨》 62
第三节 在京剧创作中开拓新领域的《南天柱》 65
第四节 争奇斗艳——活跃的艺术创作 67
第三章 在平稳中充实发展 在低谷中寻求突破 72
第一节 失去轰动效应的舞台与艺术低谷的形成 73
第二节 数量颇丰 稳中求进 76
第三节 平稳发展中的几朵艺术浪花 86
第四节 各种尝试和探索的艰难起步 94
第四章 雄风重振在艺术盛会 99
第一节 “敦煌、丝路、多民族”创作思路的提出及意义 100
第二节 艺术节前精心筹备 反复磨砺 艺术节上好戏连台异彩纷呈 103
第三节 鲜明的特点 可喜的收获 123
第五章 积蓄力量 迎接新世纪 127
第一节 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涌现的几部新作 127
第二节 以巨大数量为基础的剧目创作 132
第一章 舞台艺术发展的概貌 135
第二章 舞台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些成功之作 141
《枫洛池》——久演不衰的陇剧开山之作 141
《在康布尔草原上》 143
《滚滚白龙江》 145
一代有为青年的心灵历程——《远方青年》 146
红遍全国的歌坛新作——《向阳川》 148
缤纷花雨彩云祥——舞剧《丝路花雨》 151
铸就历史丰碑再现伟人风采——《西安事变》 157
《异域知音》——以清新典雅诗情画意见长 160
《天下第一鼓》——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轰动剧坛 163
《燕河风波》——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现代悲喜剧 167
情系彩云归——歌剧《咫尺天涯》 171
南极升起一簇圣火——话剧《极光》 175
撼天动地催人奋进的时代潮——《黄河潮》 179
给人以全新艺术感受的西部京剧——《夏王悲歌》 187
一幅阳关古道的风情画卷——《西出阳关》 193
古典美与现代美相融合的秦腔之花——《白花曲》 194
盛唐古乐的文化发掘和艺术阐释——《敦煌古乐》 198
陇剧音乐和表演的新突破——《莫高圣土》 202
花儿剧——《牡丹月里来》 207
《西域情》——以史启人,以情动人的好戏 211
《喜狗娃烂漫曲》——形式新颖,充满活力 214
《日月图》——雅俗共赏,势头喜人 216
《唐太宗嫁女》——登上北京舞台的甘肃秦腔 218
《凉州会盟》——恢宏壮观的民族音乐话剧 220
各地区的舞台艺术 222
第一节 概述 226
第二节 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艺术评论 229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 236
第四节 艺术史论研究的新突破 254
第一章 艺术节申办的缘起 267
第一节 中国艺术节的由来及历届概况 267
第二节 中国艺术节与承办地社会综合发展的关系 275
第三节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承办方式的变化与甘肃的成功申办 277
第二章 艺术节申办的历史背景 279
第一节 艺术节前甘肃的经济发展状况 280
第二节 甘肃的历史文化优势 283
第三节 当代甘肃的文化艺术基础与底蕴 286
第四节 艺术节的成功申办及成功筹办对甘肃艺术事业的促进与影响 288
第三章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成功的举办过程 291
第一节 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 291
第二节 精彩绚丽的节日活动 305
第四章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主要收获及影响 327
第一节 概述 335
第二节 风靡世界的《丝路花雨》 339
第三节 走进港台的敦煌艺术 345
第四节 甘肃歌舞巡演欧洲 357
第五节 《夏王悲歌)《原野》两剧轰动台湾 360
第六节 横穿非洲、中东的甘肃杂技 365
第七节 太平鼓舞东南亚 369
第八节 外国艺术纷呈陇原 372
第一节 曾经举办过的艺术教育 375
第二节 省艺校的艺术教育 378
第三节 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382
第一节 不断探索的改革进程 386
第二节 因地制宜论改革经验与反思 391
第三节 产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趋势 400
第一节 领导与队伍 403
第二节 成就与价值 411
第三节 意义与展望 424
第一节 回望17年 429
第二节 飘摇的10年 436
第三节 春风化雨 万象更新的二次繁荣 438
第一节 概述 444
第二节 阳光春雨绘新春 446
第三节 华夏风暴卷陇原 451
第四节 声声惊雷震中华 454
第五节 滴滴甘露润丹青 456
第六节 世纪彩虹更亮丽 475
附录 大事记 499
后记 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