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
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阶段的时代呼唤 2
二、人类思想史上的批判与超越 6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抉择 10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14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8
(一)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首要的观点 18
(二)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 19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19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20
(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21
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2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24
一、《共产党宣言》的制定 24
二、《共产党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述 27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27
(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28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 29
三、《共产党宣言》的各版序言 30
四、《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4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第二个伟大发现 38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38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41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43
四、马克思主义是严密的科学体系 46
第二章 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0
第一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51
一、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基本形势 52
二、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创新 59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62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67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67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73
三、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认识 79
四、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86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88
第一节 独特创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89
一、时代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国情 89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93
(一)突破“城市中心论” 93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96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9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0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0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0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06
(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06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09
四、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16
第二节 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118
一、建国初期社会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 118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21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24
(一)通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7
(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9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31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独特创新 132
(二)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 133
(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理论 135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43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44
一、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144
(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44
(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147
(三)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49
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时代挑战 151
(一)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52
(二)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挑战 152
(三)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主题理论的新发展 153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155
(一)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的产生阶段 155
(二)从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157
(三)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邓小平理论继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158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60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60
二、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16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66
一、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16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67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7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83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86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90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0
(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
第五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 193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194
一、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194
(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194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196
(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0
二、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2
(一)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 202
(二)党的建设面临非常紧迫的考验 20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20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20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219
(三)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22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24
第三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2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典范 227
(一)新的理论概括 227
(二)新的理论基础 230
(三)新的理论要求 232
(四)新的理论视野 23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36
(一)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36
(二)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37
结束语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