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393
第五章 戴高乐的欧洲 393
一 《罗马条约》签字后的欧洲共同体 394
欧洲煤钢共同体 395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97
欧洲经济共同体 405
二 戴高乐冲击波 410
戴高乐复出 411
挑战超国家主义与美国路线 414
有待确定的一体化方式 415
有待确定的共同体机构建设取向 417
戴高乐的不满 418
关于欧洲一体化运动的超国家性质 418
关于盎格鲁-萨克逊人在欧洲的霸权 419
关于法国在欧洲政治中的软弱和从属地位 420
关于冷战和欧洲的分裂 421
戴高乐引发的忧虑 422
三 戴高乐的国际与欧洲战略 423
戴高乐的国际战略目标 424
戴高乐的欧洲战略 425
关于欧洲团结 425
关于邦联主义 426
关于欧洲的独立自主 427
戴高乐为实现目标确定的任务和战略战术 428
四 戴高乐的秩序革命 430
戴高乐秩序革命路线图 430
戴高乐与德国结盟战略 431
戴高乐的德国攻势 434
法德两国的历史性妥协 436
与意大利协调立场 440
争取独立的政治地位 443
改变欧洲秩序和欧共体的性质 446
建立欧洲政治联盟计划的失败 450
五 共同体在经济领域中的成就 463
欧洲共同体的生命力 463
建立关税同盟 467
关税同盟带来的初步变化 472
关税同盟创造的优势与不足 474
建立共同农业政策 478
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480
六 共同体起步阶段的英国伤痕 483
共同体危机中的英国因素 483
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 488
戴高乐否决英国申请 491
七 共同体的政治危机 496
《法德友好条约》 496
共同体中的凝重政治气氛 502
法德轴心建立初期遇到的政治困难 505
机构合并案 509
空位危机与卢森堡妥协 510
第六章 恢复生机的年代 515
一 磨合期的经验教训 516
欧洲的独特利益 517
理想主义的危害 519
忽视政治风险的危害 521
法德失和的代价 523
超国家机构出现弊端 524
二 复兴从这里开始 525
共同体对成员国的重要意义 526
共同体发展的新动力 529
共同体政治形势好转 530
三 共同体发展的新路线 534
法德政治配合的意义 534
蓬皮杜的欧洲路线 536
蓬—戴路线的异同 538
勃兰特的欧洲路线 544
蓬皮杜—勃兰特组合 547
欧共体海牙峰会与新路线 548
建成共同市场 553
共同体的第一次扩大 557
共同体扩大的意义 563
四 经货联盟与欧洲货币体系 566
《维尔纳报告》 567
蛇形浮动体系 571
经货联盟的失败 575
德斯坦—施密特组合 578
欧洲货币体系(ECU) 581
五 70年代的共同体政治 586
发展取向上的平衡 586
欧共体的中立化趋势 588
戴高乐开辟的东欧航线 595
第七章 动荡中的收获季节 603
一 世界总危机与时代转折 604
冷战终曲 606
西方社会总危机 610
欧美关系恶化 616
撒切尔—里根主义 619
东方社会总危机 621
东方改革与国际政治变局 623
二 遭遇寒流的欧共体政治生态 629
撒切尔风暴 629
密特朗的红色风暴 633
不期而至的科尔 639
步调错乱的法德轴心 642
三 欧洲病与踯躅不前的年代 649
不明确的共同体性质 650
永恒的财政争执 655
共同农业政策与共同预算危机 662
决策与行动能力难题 666
共同体财政与预算危机 668
英国支票问题 671
四 欧共体的改革计划 681
改革的呼声 681
改革的纲领——《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 682
宣言的意义 685
改革的内在逻辑 686
五 不断增强的外部压力 688
发展压力 689
欧美利益差异扩大 689
难以相处的东欧世界 691
夹在超级大国之间 692
六 建立单一欧洲 692
共同市场的一体化需求 693
欧洲人的政治意愿与选择 695
枫丹白露峰会的政治成果 699
完成南扩,排除改革最后难题 702
建立无边界欧洲(申根协定) 705
道奇特委会报告 706
不同的改革立场 707
围绕米兰峰会展开的方案之争 710
米兰峰会 713
单一欧洲法案 715
第八章 乘风破浪 721
一 《单一欧洲法案》签订后的欧共体 722
欧共体的黄金年代 723
欧委会新主席迪罗 728
解决预算难题 731
二 关于经济与货币联盟的争论与斗争 741
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概念与目标 742
法德轴心重新启动 745
自由派的反抗 747
三 走向马斯特里赫特 753
欧共体汉诺威峰会的成果 753
《迪罗报告》与马德里峰会 757
东欧政治风暴的冲击 761
再次点燃发动机 768
引用书目 775
一 中文书目 775
二 外文书目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