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评价要求和分区 1
第一节 评价的技术要求 1
第二节 评价分区 4
第二章 自然社会状况 8
第一节 自然环境 8
第二节 河流水系 9
第三节 水文地质 14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6
第三章 降水量 21
第一节 降水成因 21
第二节 降水量评价成果 23
第三节 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第四章 蒸发量 41
第一节 水面蒸发量 41
第二节 干旱指数 45
第五章 地表水资源量 47
第一节 单站径流还原计算 47
第二节 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修正 50
第三节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56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 64
第五节 省际出入境水量 71
第六节 入海水量 74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量 77
第一节 评价要求及类型区 77
第二节 水文地质参数 80
第三节 平原及山间盆地地下水资源量 87
第四节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97
第五节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99
第六节 地下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101
第七章 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 103
第一节 水资源总量 103
第二节 水资源可利用量 110
第八章 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研究 11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区选取 116
第二节 水文模型用于水资源评价的可行性 119
第三节 分布式水文模型 121
第四节 模型率定 125
第五节 永定河山区水资源评价 127
第六节 潮白河山区水资源评价 133
第九章 地下水模型应用研究 138
第一节 地下水模型研究概况 138
第二节 海河平原地层模型 141
第三节 海河平原地下水模型 145
第四节 地下水模型的应用 149
第十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51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工程及其供水能力 151
第二节 供水量调查 156
第三节 用水量调查 164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169
第五节 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量的关系分析 170
第六节 节水潜力分析 176
第七节 海河流域2005年水量平衡分析 179
第十一章 水资源系统模型及现状供需分析 188
第一节 国内外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概况 188
第二节 基本原理与方法 190
第三节 系统运行规则 193
第四节 海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概化及模型率定 205
第五节 海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模型主要输出成果 211
第六节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213
第十二章 水生态状况 217
第一节 河流径流变化及断流情况 217
第二节 湿地演变 221
第三节 地下水超采及环境地质问题 226
第四节 水土流失 236
第五节 城市河湖 240
第十三章 污染源调查 243
第一节 点污染源 243
第二节 非点污染源 251
第三节 污染贡献率分析 254
第十四章 地表水水质 255
第一节 水化学特征分布及变化规律 255
第二节 河流水质 261
第三节 湖泊水库水质 264
第四节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 266
第五节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67
第六节 典型河段有机污染物自净规律研究 271
第十五章 地下水水质 274
第一节 评价范围和方法 274
第二节 地下水化学分类 276
第三节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277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分析 282
第十六章 水资源管理 285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体制 285
第二节 流域水资源规划 288
第三节 流域水权管理 290
第四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 297
第五节 主要跨省河流和水事矛盾 301
第六节 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实践 304
第十七章 水资源保护管理 309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 309
第二节 水功能区划 312
第三节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315
第四节 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319
第五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建设 321
第十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 323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23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325
第十九章 评价结论与展望 329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结论 329
第二节 未来的水资源情势 331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334
第四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336
参考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