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节 中外不平等条约的产生及其发展 2
第二节 条约特权的主要内容 13
第一节 阴违条约与“格之以诚” 35
第二节 恪守条约方针的确立与加强 47
第三节 加强地方官守约意识的举措 67
第四节 扼制条约外侵渔的新发展 77
第一节 早期维新派要求修约的呼声 93
第二节 戊戌时期维新派废约救亡的呼喊及其局限 101
第三节 革命派的反清废约主张 115
第一节 清政府修约意识的产生 123
第二节 减轻领事裁判权的危害与规范领事制度 132
第三节 修订关税税率 150
第四节 修补片面最惠国条款 163
第五节 限制传教特权 169
第六节 其他方面的努力 179
第一节 “最恨和约”的义和团运动 191
第二节 废除“准条约”的收回利权运动 215
第一节 守约外交与条约范围内的维权交涉 233
第二节 修约时机逐渐成熟 250
第一节 中国提出没有希望的“希望条件” 267
第二节 山东问题拒签对德和约 276
第三节 中国成了列强协调的牺牲品 292
第四节 不平等条约时代开始崩溃 300
第一节 会议的召开与中国的十大原则 317
第二节 具体交涉愿望落空 333
第三节 “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一败一成 353
第四节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及会后的交涉 367
第一节 苏俄宣言放弃条约特权及其初步谈判 380
第二节 停止旧俄使领待遇 391
第三节 中苏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39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废约反帝 417
第二节 孙中山废除不平等条约思想的确立 434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废约运动的全面兴起 444
第一节 关税会议的艰难筹备 462
第二节 关税自主条文的通过 471
第三节 过渡办法议而未决 484
第四节 会议利弊及安格联的罢免 494
第一节 各国的态度与会议的召开 505
第二节 调查报告书建议维持领事裁判权 518
第三节 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有名无实 535
第一节 广州、武汉革命政府的废约斗争 54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废约反帝方针的发展 559
第三节 帝国主义列强对不平等条约态度的变化 569
第一节 中比条约的废除 582
第二节 中日交涉久拖无功 605
第三节 中法、中西交涉区别对待 624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修约方针 638
第二节 美国率先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650
第三节 两个月订立十个新约 663
第四节 中英、中法《关税条约》各有不同 679
第五节 新约局限及中国共产党的抨击 692
第一节 交涉僵局的打开 703
第二节 宋矢会谈与王矢会谈 719
第三节 中日签订《关税协定》 735
第四节 审议风波及关税自主的实现 755
第一节 列强拒绝废弃领事裁判权 765
第二节 国民政府“特令”打破僵持局面 778
第三节 中英、中美谈判久拖不决 792
第四节 突破性进展及其夭折 813
第五节 上海临时法院的基本收回 828
第一节 部分租界的收回 840
第二节 威海卫归还大打折扣 846
第一节 南京政府再次提出修约 856
第二节 舆论界关于修约问题的探讨 866
第三节 修约的新契机与新一轮的讨论 880
第一节 日本“废除”领事裁判权与美英态度的变化 888
第二节 美、英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 904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废除 915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与废约的实现 937
第一节 雅尔塔密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949
第二节 平等形式下的不平等条约——中美商约的签订 959
第三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废约斗争 971
第一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重订 989
第二节 帝国主义在华军事、政治特权残余的肃清 1006
第三节 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的清理 1019
第四节 帝国主义在华宗教及文化教育特权的清扫 1035
尾章香港、澳门的回归 1064
征引书目 1078
后记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