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事证据概述 1
第一节 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
一、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
二、民事证据与刑事证据的比较 3
第二节 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和法定形式 7
一、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 7
二、民事证据的法定形式 12
第三节 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17
一、须用证据证明的事实 17
二、不需证明的事实 18
第四节 民事证据的证明标准 19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19
二、民事证据的证明标准 20
第五节 民事证据概述典型案例评析 21
1.什么是证据的“三性”? 21
2.什么是本证、反证与反驳证据? 23
3.什么是间接证据? 25
4.什么是传来证据? 27
5.什么是最佳证据? 30
6.什么是证明对象? 33
第二章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与期限 38
第一节 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 38
一、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含义 38
二、指导当事人举证 40
三、“谁主张谁举证”的含义 41
四、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倒置 44
第二节 民事诉讼的自认 45
一、自认的概念 45
二、拟制的自认 47
三、代理人的承认与自认 48
四、自认的撤回 49
第三节 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 51
一、民事诉讼的举证通知 51
二、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 52
三、人民法院的释明义务 54
第四节 民事证据的庭前交换 55
一、庭前证据交换的内容 55
二、庭前证据交换的具体操作 56
三、庭前证据交换应注意的问题 57
第五节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与期限典型案例评析 60
1.什么是司法认知? 60
2.什么是法官的释明权? 64
3.什么是举证责任? 68
4.什么是证据补强规则? 70
5.什么是新的证据? 73
第三章 民事诉讼的取证、查证与证据保全 76
第一节 民事诉讼的取证 76
一、民事诉讼取证的基本特征 76
二、民事诉讼取证的注意事项 77
第二节 人民法院查证 82
一、人民法院查证的提起 82
二、人民法院查证的范围 83
三、人民法院查证的执行主体 83
四、人民法院查证的具体操作 84
第三节 民事诉讼的证据保全 86
一、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的概念 86
二、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的条件和手续 86
三、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的方法 88
四、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的效力 90
第四节 民事诉讼取证、查证和证据保全典型案例评析 91
1.如何证明所购手机功能与宣传不符? 91
2.如何证明丢失的保管物品是贵重物品? 93
3.离婚时,如何证明对方存在外遇? 94
4.离婚时,如何证明对方存在家庭暴力? 97
5.如何防止医疗机构篡改病历? 99
6.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人民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 102
7.在哪些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104
8.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应当如何进行? 107
9.当事人自认的对己不利的事实,法院能否予以确认 110
第四章 民事诉讼的质证与认证 115
第一节民事诉讼的质证 115
一、质证的构成要素 115
二、质证的地位与作用 117
三、公开质证的例外 117
四、原件、原物质证的例外 118
五、质证的具体操作 118
第二节 民事证据的审查认定 122
一、认证的概念 122
二、认证的原则 122
三、认证的标准 124
四、认证的具体操作 129
第三节 单一证据的审查认定 134
一、单一证据审查认定的概念 134
二、对书证和物证的审查认定 134
三、单一证据审查认定的方法 135
第四节 非法证据的审查认定 136
一、非法证据排除的概念 136
二、非法证据的审查认定 137
第五节 法官心证公开 138
第六节 民事诉讼质证与认证典型案例评析 140
1.与一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证言,能否单独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140
2.书证复印件可否作为证据被采信? 144
3.手机短信息符合条件要求,可否作为证据使用? 148
4.可否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证据进行认证? 152
5.当事人提交虚假证据,应当如何处理? 154
6.不能充分证明使用和销售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产品的合法来源,应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157
第五章 婚姻家庭纠纷证据运用 161
第一节 婚姻家庭纠纷概述 161
一、婚姻关系与家庭关系 161
二、婚姻家庭纠纷的种类 163
三、婚姻家庭纠纷的特点 164
第二节 婚姻家庭纠纷证据运用 168
一、婚姻家庭纠纷证据运用概述 168
二、婚姻家庭纠纷证据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77
第三节 离婚纠纷证据运用 184
一、离婚纠纷概述 184
二、离婚纠纷证据运用 188
第四节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纠纷证据运用 189
一、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概念 189
二、婚姻宣告无效的法律后果 191
三、无效婚姻纠纷证据运用 193
四、可撤销婚姻纠纷证据运用 194
第五节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案件证据运用 196
一、虐待罪和遗弃罪的概念 196
二、处理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案件应审查的证据 197
三、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案件证据运用 199
第六节 继承纠纷证据运用 199
一、继承的概念和分类 199
二、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200
三、遗产的证据运用 204
四、继承能力的证据运用 204
五、法定继承纠纷证据运用 205
六、遗嘱继承纠纷证据运用 207
七、遗赠纠纷证据运用 209
第七节 婚姻家庭纠纷证据运用典型案例评析 210
1.在家中对配偶的婚外性行为进行拍照,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210
2.亲子鉴定能否成为认定父母子女关系的有效证据? 212
3.在离婚案件中,能否依据发票认定财产归个人所有? 216
4.打妻协议能否作为认定家庭暴力的有效证据? 217
5.在离婚案件中,仅凭未成年子女的证言能否认定夫妻感情破裂? 219
6.离婚案件中,单位出具的当事人生活作风证明材料的效力如何认定? 221
7.因家庭暴力请求离婚,应当如何举证? 223
8.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应当如何举证? 227
9.因受虐待而请求离婚,应当如何举证? 233
10.因分居满两年请求离婚,应当如何举证? 239
11.养父母诉养子女解除收养关系,应当如何举证? 242
12.送养人与收养人因解除收养协议发生纠纷,应当如何举证? 251
13.丧偶女婿以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为由要求继承遗产,应当如何举证? 258
第六章 债务纠纷证据运用 265
第一节 债务纠纷概述 265
一、债的概念 265
二、债的发生根据 265
三、债的分类 267
四、债的效力 269
五、常见的债务纠纷 270
第二节 债务纠纷证据运用 271
一、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证据运用 271
二、合同未载明原因的证据运用 273
三、合同原因不清的证据运用 273
四、民事行为无效的证据运用 274
第三节 债务纠纷证据运用典型案例评析 276
1.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276
2.因不当得利发生纠纷,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277
3.当事人分别举出相反证据但都不能推翻对方证据,应当如何处理? 280
4.当事人的证据证明力相当,应当如何处理? 282
5.承认对方主张的借款约定利息后又反悔,能否获得支持? 283
6.共同被告中一人自认,效力是否及于其他共同诉讼人? 287
7.依据对方陈述提出主张而对方称陈述有误,能否免除其举证责任? 290
8.担保人承认自己是借款人并愿意承担偿还责任,是否属于自认? 292
9.调解中所作的陈述能否构成自认? 293
10.借贷双方均缺乏确凿证据但一方主张的事实合乎情理,应否予以支持? 294
11.否认欠条为自己所写,应否承担举证责任? 297
12.对还款凭据提出质疑,应否承担举证责任? 299
13.欠条没有欠款人名字,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301
14.借条和承诺还款的时间均未注明年份,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304
15.欠款人对代签欠条不予认可而代签人又未出庭,应当如何处理? 308
16.仅有证人证言和录音带但没有借据,能否认定借款事实存在? 310
17.当事人对证据形成原因的陈述自相矛盾,是否应当继续举证? 312
18.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对其提交的证据应否质证? 314
19.在诉讼过程中故意否认对方提供的真实合同,应当如何处理? 315
20.对证据的关联性,应当如何质证? 319
21.公安机关的调查笔录能否作为民事证据使用? 323
22.手机短信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325
23.私自录音能否作为合同纠纷证据使用? 327
24.行政机关出具的公文是否具有先定证明力? 329
25.当事人超出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是否一律无效? 330
26.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符,能否予以认定? 333
27.经营者否认假冒商品为自己出售,应否承担举证责任? 335
28.证据复印件经一审核对无误二审中未出示原件的,证据效力应当如何认定? 337
29.受委托人承认出具收条但主张未实际收款,能否认定付款事实? 339
30.书证内容与当事人陈述相互矛盾,应当如何处理? 340
31.网上交易的电子邮件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342
32.以非法手段取得证据,应当如何处理? 347
33.案件事实真伪不明,能否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认定? 348
第七章 侵权损害赔偿证据运用 352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概述 352
一、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352
二、侵权损害赔偿的分类 353
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358
四、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 362
五、侵权损害的赔偿原则 368
六、侵权损害赔偿的抗辩事由 373
第二节 侵权损害赔偿证据运用 383
一、人身损害赔偿的证据运用 383
二、雇佣人转承赔偿的证据运用 388
三、不可抗力的证据运用 389
四、意外事件的证据运用 389
第三节 特殊侵权损害赔偿的证据运用 389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侵权的证据运用 389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证据运用 390
三、因环境污染引发损害赔偿的证据运用 392
四、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证据运用 394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证据运用 395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证据运用 396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证据运用 398
第四节 侵权损害赔偿证据运用典型案例评析 398
1.违约与侵权诉讼,在举证责任上有何差别? 398
2.交通事故侵权纠纷中无法确定肇事司机,应否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402
3.测谎结论对认定侵权事实具有何种作用? 404
4.仅有同事证言,能否证明侵权事实? 406
5.建筑物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08
6.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11
7.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15
8.动物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18
9.不明高空坠物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23
10.私人建造的地下物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25
11.未成年人致人损害,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28
12.环境污染侵权,在举证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432
13.在未经鉴定的情况下,能否推定劣质食品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435
14.拾得他人钱包后宣称丢失,能否推定其提取了钱包内储蓄卡中的存款? 437
15.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如何确定举证期限? 439
16.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应当如何确定举证期限? 442
17.案件审理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应当如何确定举证期限? 444
第八章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证据运用 448
第一节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概述 448
一、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448
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449
三、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免除 452
四、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 453
五、过失相抵规则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运用 455
第二节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证据运用 457
一、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 457
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证据运用 457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运用 458
四、病历资料的运用 459
五、当事人陈述以及证人证言的运用 460
六、其他证据的运用 460
第三节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证据运用典型案例评析 461
1.因医疗行为引发损害赔偿纠纷,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61
2.因患者家属原因造成死因无法查明的,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464
3.在法无明文规定情况下,如何确定医疗纠纷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466
4.在患者死因不明的情况下,未经尸检而作出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能否采信? 468
5.以对可能情况分析为基础作出的医学鉴定结论,能否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471
6.医疗事故致人死亡,能否举证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472
第九章 劳动争议证据运用 476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 476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476
二、劳动争议的种类 477
三、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479
第二节 劳动争议证据运用 482
一、劳动争议的举证内容 482
二、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 483
三、劳动争议的举证技巧 484
第三节 劳动争议证据运用典型案例评析 485
1.因解除劳动合同引起争议,应当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485
2.工资被冒领,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487
3.共同务工人员出具证言,能否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488
4.公司代签劳动合同,如何举证维护自身权益? 490
5.没有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如何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491
6.无故被单位解雇,劳动者在主张权利时应如何举该证? 493
7.用人单位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在主张权利时应如何举该证? 495
8.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劳动报酬和休息休假没有约定,应当如何处理? 497
9.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能否随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500
10.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生死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502
11.职工签收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能否表明劳动关系解除? 504
12.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是否有自由择业的权利? 507
附录 5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录)(2007年10月28日修正) 50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1992年7月14日) 5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21日) 514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答记者问(2001年12月30日) 529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的通知(2003年1月9日) 538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答记者问 57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1998年7月6日) 58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的通知(2003年12月24日) 587
参考书目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