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证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帮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9114683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临床参考用书,全书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8章主要为针灸科治疗的基本概述,详细讲解了十四经常用穴位、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和主治;针灸疗法的注意事项、处方,灸法、拔罐法、除痧疗法、穴位贴敷法、拔罐疗法等治疗技术;后8章为治疗部分,以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为纲,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予以详述,治疗中又详细列举了多种治疗方法,并附以医案予以说明。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于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针灸医师临床参考,亦可以作为医学院校师生、基层医务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学习针灸的工具书。

第1章 腧穴 1

第一节 概论 1

一、腧穴的分类 1

二、腧穴的命名 2

第二节 定位方法 3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 4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6

三、指寸比量定位法 6

四、简便定位法 7

第三节 治疗作用 8

一、近治作用 8

二、远治作用 8

三、特殊作用 9

第四节 特定穴 9

一、五输穴 10

二、原穴 11

三、络穴 12

四、郄穴 13

五、背俞穴 14

六、腹募穴 15

七、下合穴 15

八、八会穴 16

九、八脉交会穴 17

十、交会穴 17

第2章 常用腧穴的主治及作用 19

第一节 常用十四经穴 19

一、手太阴肺经 19

二、手阳明大肠经 22

三、足阳明胃经 26

四、足太阴脾经 33

五、手少阴心经 36

六、手太阳小肠经 39

七、足太阳膀胱经 42

八、足少阴肾经 52

九、手厥阴心包经 55

十、手少阳三焦经 57

十一、足少阳胆经 61

十二、足厥阴肝经 65

十三、督脉 68

十四、任脉 72

第二节 常用经外奇穴 75

第3章 针灸疗法 79

第一节 针灸治疗概述 79

一、针灸法概述 79

二、针灸法的内容 80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 80

四、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 82

五、针灸的治疗原则 83

第二节 针刺注意事项 89

第三节 针刺意外的处理与预防 90

一、晕针 91

二、滞针 92

三、弯针 92

四、断针 93

五、血肿 94

六、针后异常感 94

第4章 针灸治疗处方 96

第一节 取穴原则 96

一、近部取穴 96

二、远部取穴 97

三、随证取穴 97

第二节 配穴方法 98

一、本经配穴法 98

二、表里经配穴法 98

三、上下配穴法 99

四、前后配穴法 100

五、左右配穴法 100

第5章 耳穴疗法 102

第一节 耳郭结构 102

一、耳郭正面 103

二、耳郭背面 104

三、耳根 105

第二节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06

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106

二、耳与经络的关系 106

第三节 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107

一、耳轮穴位 107

二、耳舟穴位 112

三、对耳轮穴位 113

四、三角窝穴位 115

五、耳屏穴位 116

六、对耳屏穴位 117

七、耳甲穴位 118

八、耳垂穴位 122

九、耳背穴位 123

十、耳根穴位 124

第四节 操作方法 124

一、耳穴压丸法 124

二、耳穴磁疗法 128

三、耳穴贴膏法 129

四、耳穴药敷法 130

五、耳灸法 131

六、耳穴指压法 132

七、耳部按摩法 132

第6章 刮痧疗法及穴位敷贴疗法 134

第一节 刮痧疗法 134

一、刮痧疗法的应用 134

二、刮痧疗法的禁忌证 141

第二节 穴位敷贴疗法 141

一、原理和特点 141

二、操作方法 142

三、适应范围 143

四、注意事项 144

第7章 拔罐疗法及艾灸疗法 145

第一节 拔罐疗法 145

一、常用罐的种类 145

二、罐的吸附方法 146

三、拔罐方法 149

四、启罐方法 151

五、拔罐印迹观察 152

六、注意事项 152

第二节 灸法 153

一、灸法的作用 153

二、灸法的种类 153

三、灸法的禁忌证 159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59

第8章 其他疗法 160

第一节 皮肤针 160

一、针具 160

二、操作方法 161

三、叩刺部位 161

四、适应范围 162

五、注意事项 162

第二节 皮内针 163

一、针具 163

二、操作方法 163

三、适应范围 164

四、注意事项 164

第三节 火针刺法 164

一、针具 164

二、操作方法 165

三、适应范围 166

四、注意事项 166

第9章 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167

第一节 感冒 167

第二节 支气管炎 170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174

第四节 高血压 177

第五节 低血压 181

第六节 贫血 183

第七节 心律失常 186

第八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89

第10章 消化系统疾病 193

第一节 食管炎 193

第二节 膈肌痉挛 195

第三节 胃炎 198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 201

第五节 肠炎 204

第六节 胆囊炎 208

第七节 便秘 212

第11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16

第一节 泌尿系感染 216

第二节 前列腺炎 219

第三节 尿潴留 222

第四节 男性性功能低下 225

第1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29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 229

第二节 血管神经性头痛 232

第三节 周围性面神经炎 236

第四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238

第五节 肋间神经痛 241

第六节 坐骨神经痛 243

第七节 脑血管意外 246

第八节 癫癎 251

第13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 255

第一节 流行性腮腺炎 255

第二节 急性乳腺炎 257

第三节 乳腺增生 260

第四节 阑尾炎 263

第五节 痔疮 265

第六节 扭伤 268

第七节 落枕 270

第八节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272

第九节 腱鞘囊肿 274

第十节 荨麻疹 275

第十一节 丹毒 279

第十二节 疔疮 280

第十三节 痤疮 282

第十四节 带状疱疹 284

第十五节 扁平疣 287

第十六节 神经性皮炎 288

第十七节 斑秃 291

第十八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294

第14章 五官科疾病 298

第一节 急性结膜炎 298

第二节 近视眼 300

第三节 迎风流泪 304

第四节 青光眼 306

第五节 耳鸣、耳聋 307

第六节 鼻炎 309

第七节 鼻出血 313

第八节 咽喉肿痛 316

第九节 溃疡性口炎 318

第十节 牙痛 320

第15章 妇科疾病 323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23

第二节 痛经 326

第三节 经闭 330

第四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 335

第五节 盆腔炎 339

第六节 妊娠呕吐 342

第七节 产后乳少 345

第八节 不孕症 347

第九节 先兆子痫 349

第16章 儿科疾病 353

第一节 小儿惊风 353

第二节 小儿腹泻 356

第三节 小儿营养不良 358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 360

第五节 百日咳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