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湖南教育(1949—1956年) 1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有学校 1
一、对公立学校的接管和改造 2
二、对接受外国津贴学校的接收 7
三、对私立学校的接办 9
第二节 争取、团结旧有学校的教职员工 17
一、对旧有学校的教职员工全部留用,对年老和失业教师进行救济 17
二、保护出身地富家庭的教师过好土地改革关 19
三、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22
四、教师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 26
五、教师的业务进修 37
第三节 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43
一、大、中、小学向工农和少数民族子女开门 43
二、建立、发展工农成人教育 48
三、民办学校的出现 60
第四节 调整、整顿学校设置和管理体制 62
一、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62
二、中、初等学校的调整、整顿 66
三、重点中学的举办 70
四、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 74
第五节 学习苏联,改进教学 78
一、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78
二、初、中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改进 80
三、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改进 84
四、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93
第六节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96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96
二、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 106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湖南教育(1957—1965年) 129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129
一、教育方针的实施 129
二、教育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137
第二节 教育“大跃进”和“教育革命” 146
一、教育“大跃进” 146
二、“教育革命” 151
第三节 教育战线纠“左”和“反右倾”运动 154
一、湖南教育的调整、整顿 155
二、湖南教育战线的“反右倾”运动 158
第四节 “八字方针”的实施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 163
一、“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 163
二、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 170
第五节 “三个条例”的实施和“教学、生产、科研”体制相结合的建立 177
一、“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 178
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相结合体制的建立 184
第六节 “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和教学改革 191
一、“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 192
二、以培养创造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95
第七节 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 202
一、师范教育的加强和发展 202
二、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 207
三、刘寿祺与湖南的师范教育 213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湖南教育(1966—1976年) 21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蔓延 216
一、教育界内乱的开始 216
二、“红卫兵”的兴起 219
三、破“四旧”和大搞个人迷信 220
四、揪斗“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 221
五、“革命大串联” 222
六、“夺权”与“武斗” 223
第二节 “革命大联合”与“斗、批、改” 225
一、“复课闹革命” 225
二、“工宣队”进驻学校和“革命大联合” 226
三、“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建党 227
四、干部下放劳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28
第三节 “教育革命” 230
一、与建国以后17年对着干 230
二、任意改变教育管理体制 231
三、任意改革招生制度 232
四、任意缩短学制和精简课程 233
五、“开门办学”和学“朝农”、学“共大” 236
第四节 十年内乱对湖南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 239
一、破坏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办学体制 239
二、校舍、校产遭到严重破坏 241
三、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242
四、贻误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43
第五节 湖南教育界对“四人帮”的抗争 244
一、两度“整顿”与两次“反复辟” 244
二、《园丁之歌》的反“围剿”斗争 245
三、坚持工作,坚持教学,坚持科研 247
第四章 历史转折时期的湖南教育(1977—1982年) 250
第一节 指导思想的匡正与教育秩序的复建 251
一、匡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251
二、恢复高考制度,整顿教学秩序,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257
第二节 推广桃江经验,推动全党、全民重视教育 263
一、桃江经验的发现和初步总结 263
二、中共中央对桃江经验的重视与中发〔1979〕82号文件的形成 269
三、桃江会议的召开 271
四、桃江会议的轰动效应 275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和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281
一、平反冤假错案 281
二、奖励优秀教师 283
三、积极吸收优秀教师入党、大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领导工作 284
四、恢复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 287
五、调整公办教师工资,落实民办教师报酬 288
六、切实解决教师住房难、夫妻两地分居和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 290
七、湘乡、新田事件的处理与社会上尊师重教观念的初步形成 292
第四节 教师队伍的调整、培训、补充和管理 297
一、“八字方针”的确定 297
二、教师队伍的考核与调整 300
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大规模的在职教师培训 303
四、师范院校建设的加强 309
五、教师队伍的管理 312
六、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313
第五节 各类教育事业的调整 321
一、调整各类教育的基本思路 321
二、基础教育的调整 322
三、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329
四、高等教育的调整 333
五、成人教育的调整 338
第五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湖南教育(上)(1983—2000年) 349
第一节 全面建设和改革的部署 350
一、1983年的东安会议揭开全面建设和改革的序幕 350
二、1985年长沙会议全面部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58
三、1990年的郴县会议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71
四、1994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81
五、2000年的全省教育科技工作会议就新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部署 390
六、王向天与湖南教育改革 398
第二节 积极推进“普九”、“扫盲”工程 402
一、普及小学的实施和验收 402
二、制定“两基”法规和实施规划 405
三、两次“普九”工作会议 411
四、调整中小学布局 418
五、改造薄弱学校 425
六、发展特殊教育 430
七、“扫盲”工程的顺利进展 435
八、督导评估制度对“普九”工程的推进 439
第三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的综合改革 446
一、职业中学的改革和发展 446
二、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58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 468
四、郴县、怀化、邵阳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470
五、省会长沙的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481
第四节 普通高中的改革和提高 487
一、普通高中的发展脉络 487
二、办好重点中学 489
三、普通高中的改革与提高 497
第五节 高等教育内涵的扩展和效益的提高 503
一、80年代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503
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506
三、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510
四、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513
五、办学体制改革 521
六、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调整 526
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529
八、教学改革 533
九、科技研究与产业发展 543
十、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554
十一、“211工程”建设 557
十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 558
十三、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560
第六节 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73
一、干部、职工的文化、技术基础教育 573
二、农民的文化、技术基础教育 583
三、干部、职工的中、高等学历教育 589
四、成人继续教育 593
第七节 幼儿教育的发展 598
一、80年代以来湖南幼儿教育的发展概况 598
二、湖南幼儿教育的三大板块 601
三、湖南幼儿教育的改进与提高 606
四、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611
第六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湖南教育(下)(1983—2000年) 614
第一节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614
一、中、初等教育新师资培养工作的加强和改革 615
二、中、初等学校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加强和改革 620
三、中、初等教育师资队伍管理的加强 627
四、高等学校师资的进修、提高和引进 634
五、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的建立 636
六、教师奖励基金会的成立 640
七、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和两院院士简介 643
第二节 保证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和来源的稳定 669
一、“五个口子”的制定与落实 669
二、城乡教育费附加计征比例和征收办法的逐步完善 675
三、农村群众集资办学的坚持与保护 679
四、社会各界捐资办学和捐资助学的发展 688
五、校办产业的发展 690
六、对学生收费的管理、控制 695
第三节 基础教育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701
一、80年代初期在加强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701
二、80年代中后期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蓬勃发展 704
三、90年代教育科研与成果推广的全面开展和制度化、经常化 709
四、湖南素质教育之花:汨罗经验 719
第四节 学校的体育、卫生和国防教育 730
一、体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730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733
三、国防教育 740
四、卫生与健康教育 746
第五节 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758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和总体对策 758
二、经费投入的着意倾斜 760
三、派员支教的显著成效 765
四、建设寄宿制学校 773
五、建立“希望工程” 775
六、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778
七、特殊政策和措施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779
第六节 加强对外开放 783
一、湖南教育对外开放的大体轮廓 783
二、走出去,请进来 785
三、学术交流 792
四、国际合作 794
五、资金引进 796
六、对外开放对湖南教育的促进 797
第七节 社会力量办学的蓬勃发展 799
一、湖南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历程 799
二、湖南社会力量办学整体运作的基本脉络 800
三、湖南社会力量办学的基本优势 808
四、社会力量办学的社会效益 814
第八节 校外教育组织和机构及教育宣传与出版 817
一、校外教育组织和机构 817
二、教育宣传与出版 825
第九节 地方教育法制建设的加强 830
一、地方教育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 830
二、教育执法检查的加强 838
后记 845
全书后记 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