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学智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6626986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贵阳中医学院教材。全书内容围绕创新基础、创新素质、创新环境、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技法等方面内容展开,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内容生动丰富,可读性、启发性强。

导论 1

第一节 创新概念的缘起、内涵与特性 1

一、创新概念的缘起与内涵 1

二、创新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4

三、创新的特性 5

第二节 创新的意义 6

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6

二、创新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9

三、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9

四、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0

五、创新是实现智力解放的必然要求 11

第三节 创新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一、创新学的研究内容 12

二、创新学的研究方法 16

第一章 创新基础 19

第一节 生理基础 19

一、大脑的结构 19

二、大脑的功能 21

三、大脑创新潜能的开发 22

第二节 知识基础 25

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25

二、知识与创新的非线性关系 26

三、创新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9

四、创新成果的层次与知识层次正相关 32

第三节 能力基础 32

一、观察能力 33

二、思维能力 34

三、记忆能力 36

四、想象能力 37

五、操作能力 39

六、自学能力 41

第二章 创新素质 43

第一节 素质基础 43

一、素质的涵义 43

二、素质的基本属性 44

三、素质的分类 45

第二节 素质与创新 47

一、兴趣与创新 48

二、情感与创新 50

三、意志与创新 52

四、性格与创新 55

五、质疑与创新 58

第三节 创新素质的培养 59

一、兴趣的培养 60

二、情感的培养 62

三、意志的磨练 63

四、性格的塑造和培养 65

五、怀疑精神的培养 66

第三章 创新环境 68

第一节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 68

一、有利的环境促进创新 68

二、不利的环境阻碍创新 70

三、逆境中的创新 72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创新 73

一、制度环境与创新 73

二、科技环境与创新 75

三、文化环境与创新 78

四、学术环境与创新 81

五、工作环境与创新 83

第三节 教育环境与创新 84

一、家庭教育与创新 84

二、学校教育与创新 86

三、社会教育与创新 88

第四节 创新与机遇 90

一、机遇的属性与类型 90

二、机遇的作用 93

三、如何正确认识机遇 94

四、创新主体应具有的意识 96

第四章 创新思维 99

第一节 创新思维概述 99

一、思维及其分类 99

二、创新思维的涵义和特点 101

三、创新思维的作用 103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104

一、直觉思维 104

二、联想思维 106

三、想象思维 111

四、灵感思维 116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方向和过程 121

一、创新思维的方向 121

二、创新思维的过程 127

第四节 创新思维的激励与训练 131

一、创新思维的激励 131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34

第五章 创新能力 139

第一节 创新能力概述 139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 139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140

三、创新能力开发的意义 142

四、创新能力的普遍性与可开发性 143

五、创新能力的层次 147

第二节 创新能力开发机理 149

一、创新能力开发规律 149

二、创新能力开发原理 152

第三节 创新能力开发 157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157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159

三、记忆能力的培养 160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163

五、操作能力的培养 164

六、自学能力的培养 166

第四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障碍 168

一、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他障碍 168

二、认知障碍 170

三、个性心理障碍 176

第六章 创新技法 179

第一节 智力激励法 180

一、智力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180

二、智力激励法的原则 181

三、智力激励法的实施程序 183

四、智力激励法的应用实例 184

第二节 设问法 185

一、奥斯本设问法 185

二、5W1H法 188

第三节 组合法 190

一、组合法的特点与作用 191

二、组合方式 193

三、形态分析法 195

四、信息交合法 196

第四节 列举法 199

一、特性列举法 199

二、缺点列举法 201

三、希望点列举法 203

第五节 逆向思考法 205

一、逆向思考法的原理 206

二、逆向思考的几种形式 206

第七章 科学发现 211

第一节 科学发现概述 211

一、科学发现的涵义 211

二、科学发现的基本类型 212

三、科学发现的方法 214

第二节 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 218

一、科学发现的起点 219

二、创新问题的来源 220

三、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 222

第三节 影响科学发现的人文因素 227

一、哲学启迪与科学发现 228

二、形象思维与科学发现 230

三、科学美与科学发现 232

第八章 技术发明 235

第一节 技术发明概述 235

一、技术发明的涵义 235

二、技术发明的特征 236

三、技术发明的分类 237

第二节 技术发明的过程 240

一、技术发明的动力和源泉 240

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 242

三、技术发明中应注意的问题 246

第三节 专利与发明 252

一、专利基础 252

二、专利文献 254

三、利用专利进行创新发明 255

四、利用专利法知识进行发明 256

第九章 创新教育 258

第一节 创新教育概述 258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258

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260

三、创新教育的内容 264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268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268

二、创新教育的目标 271

第三节 创新教育的条件与实施 272

一、创新教育的条件 272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278

第四节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280

一、时代要求教育重新定位 280

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 281

三、创新人才培养 282

参考文献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