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本书的思路和结构 15
第一章 法律修改的概念 19
第一节 何谓法律修改 19
一、词义辨析 19
二、“法律”及在本书中的范围 30
三、法律修改概念简介 31
四、本书对法律修改的界定 36
第二节 法律修改与法律创制 44
一、目的不同:从无到有与从有到好 44
二、基本原则:侧重点各异 45
三、技术差异:宏观与微观之别 49
第三节 法律修改与法律废止 51
一、共同点:原因、主体等的一致 52
二、不同点:模式、原则等的不同 54
三、辨析:法律废止是法律修改的一种形式 59
第四节 法律修改与补充 65
一、相同:从实质要件到形式要件的一致 66
二、不同:不影响法律效力的形式差异 68
三、结论:法律补充是法律修改的一种形式 69
第五节 法律修改与法律解释 69
一、法律修改与法律解释的共同点 70
二、有些法律解释就是法律修改 81
三、不同点:非实质意义的差异 91
第六节 法律修改与法典编纂 93
一、共同点:性质、目的等相同 94
二、不同点:职权和时间等要求各异 95
第二章 法律修改的原因——一个公共产品的视角 98
引言 98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103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104
二、公共产品(含法律)的主要特征 104
三、公共产品的类型 113
第二节 公共产品市场需求 114
一、供需均衡原理简介 115
二、公共产品需求的特点 116
三、影响公共产品需求的因素 121
四、影响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 124
第三节 我国法律修改的原因——一个公共产品的视角 127
一、需要 127
二、法律修改的不足之处 133
第四节 生命周期理论 137
第五节 法律的质量要求 142
一、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142
二、法律的适用性 143
三、法律的技术性 147
四、法律的安全性 156
五、法律的时间性 159
六、法律的维修性 165
第六节 人对法律需要的改变 169
第三章 法律修改的历史与实践 175
第一节 法律修改的历史与发展 176
一、最早的法律修改的记录 176
二、制定法的产生是对普通法的完善 177
三、衡平法的产生本身就是对法律的修改 180
四、部门法的产生对法律发展的影响 182
五、立法是一次,修改是多次 183
第二节 外国法律修改实践 184
第四章 法律修改的限制性——法律修改效力的根本保证 189
第一节 主体限制 191
第二节 内容限制(范围限制) 195
第三节 时间限制 199
第四节 程序限制 201
第五节 形式和方式限制 203
第六节 其他限制 205
第五章 法律修改的模式 208
第一节 法律修改的模式 209
一、日落法 210
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法律修改 219
三、宪法的修改、一般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修改 220
四、全面修改、部分修改和个别修改 220
五、直接修改、间接修改和无形修改 223
六、优先修改和滞后修改 226
七、类推 227
八、法律包裹 230
九、单一主题规则 235
十、判例 236
十一、惯例 240
第二节 我国法律修改的模式 241
一、我国法律修改的主体 241
二、宪法和刑法的修改方式 242
三、通过《修改决定》的法律修正 248
四、单独修改 249
五、提升位阶 250
六、变通规定 252
七、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253
第六章 法律修改的程序和技术 254
第一节 法律修改的程序 254
第二节 法律修改的技术 264
一、法律修改技术概述 265
二、我国法律修改技术 274
三、宪法修正案和法律修改 281
四、过渡条款 286
第七章 法律修改现状及其反思 298
第一节 立法:限制性的非限制力 298
一、主体限制 299
二、内容限制 316
三、时间限制 317
四、程序限制 318
第二节 我国法律修改的现状及其反思——从纯粹法律的视角 320
一、我国法律修改概况 320
二、我国法律修改存在的问题 325
三、对我国法律修改问题的思考 331
第三节 公共产品角度的思考 340
一、供求关系问题 340
二、对民意、民主的体现和尊重 343
第四节 中央立法修改对地方法规修改的影响——以《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为研究对象 345
一、修改的概况 346
二、对地方法规修改技术的一些思考 349
附录:我国法律一览表 357
主要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