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英语词汇研究沿革 1
胚胎时期(1930年以前) 1
成形时期(1931—1939) 3
转型停滞时期(1950—1975) 4
恢复发展时期(1976—1987) 6
繁荣深化时期(1988—2000) 7
主观意义研究时期(2000年以后) 14
第二章 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19
哲学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 19
认知词汇学的哲学基础 21
认知词汇学的方法论 22
第三章 词语产生的理据性 26
理据性贯穿各种语言之中 26
汉语字词产生的理据性 28
语言是共性为主,个性为辅的产物 30
语言符号任意性假说涉及语言起源问题 32
语言符号任意性假说被放入“黑箱子” 34
语言符号任意性度的不可论证性 35
语言符号两分法缺失了语言符号的使用 36
语言符号任意性假说内容不一 37
语言共性理论的完善 40
第四章 认知词汇学的心理学基础 44
知觉的加工形式 44
现实表征与心理 46
心理表征与语言 48
语言表征与词义辨别 53
第五章汉、英语中创造字词的认知同归 55
汉、英语言中的象形字词 55
汉、英语言中的“指事”字词 59
汉、英语言中的“会意”字词 61
汉、英语言中的“形声”字词 63
第六章 词汇组织假说 67
克鲁斯的词汇组织假说 67
词汇组织假说缺乏全面性 69
词汇对称系列假说缺乏明述性 72
词汇体系假说缺乏严密性 77
词汇组织假说的科学性 83
第七章 词汇“搭配”与“集”理论 86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词汇范畴 86
词汇范畴理论中的组合关系 88
词汇范畴理论中的聚合关系 91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词汇范畴理论而非真正的范畴理论 93
第八章 词义的范畴化 96
范畴理论与原型理论 96
词义范畴化特点与基本词汇 100
词义范畴化与新词语的产生 105
第九章 词义的非范畴化 114
词类的不确定性是非范畴化的前提 115
词的功能增益和兼类是非范畴化的起点 119
非范畴化导致词义演变 122
第十章 隐喻与词义网络 130
词的原型义是运用隐喻的基础 130
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 133
隐喻触发不同词义领域的互动 139
隐喻与一词多义 144
隐喻是创造新词语的途径 151
隐喻所产生的科技新词语 154
隐喻产生的政经新词语 159
隐喻产生的文体新词语 162
隐喻产生的其他新词语 165
第十一章 词的意象意义 167
词义的加细程度 167
词义的结构凸显 177
词义的假设与期待 187
词义的述义比例和辖域 196
词义的视角 206
第十二章 语言词汇的三种意义 216
词的字面意义与内涵意义的互相转换 216
语言词汇三种意义的认识 218
社会文化意义中的言语义 221
社会文化意义中的交际义 224
第十三章 词语在语篇中的逻辑意义 230
词汇的逻辑纽带 230
系动词的逻辑意义 232
表示对等关系 233
分子和类属关系 234
表示类和类的包含于关系 235
表示二项或多项的关系 236
表示事物的存在 237
充当复合判断联结词 238
第十四章20世纪美国“俗成语”语用管窥 240
俗成语的来源 240
俗成语的特征 242
俗成语意义构建 244
俗成语的类型 248
俗成语的使用特征 252
第十五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 255
语法学与词汇学的基本概念 255
语法化 258
词汇化 263
参考文献 269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