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和说明 5
阐释篇 3
世纪之交说现实 3
1 新闻启示录 3
2 “民族”如何称“主义” 11
3 从语境异同到中国意象 19
4 反思:话语的主观性和边缘性 25
5 怎样解说人们共同体 30
传统民族与现代(国家)民族 38
6 国外两类用语的不同含义 38
7 国内概念探讨一瞥 46
8 语义和构词,历史和文化依据 53
9 对新旧概念做逻辑重组 62
学科名称和学科性质 71
10 早期民族社会学的改名换姓 71
11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学科 77
12 广义的国内研究线索 92
13 狭义标准及其针对性 100
14 以相关研究为鉴 106
解释框架及其基本假设 116
15 社会学发展的范式观 116
16 从微观例证到宏观主题 124
17 层次论与民族—社区互动 132
18 特指的阶段论:前现代和现代 136
19 文化符号构成一个维度 139
20 未有完结的中层理论 145
历史的意义——群体和心理构成 145
例证篇 157
21 民族关系史和语言史模式 157
22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说历史观 165
23 内群体结构:50年代前的独龙族和怒族 172
24 彝族传统称谓的族群认同意义 178
多元文化的一种依据 188
25 国语和双语文化 188
26 汉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 197
27 佤——汉双语一个人 202
经济发展新话题 218
28 区域民族人口的社会流动 218
29 旅游业中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4
30 少数民族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和限度 232
今日的两种民族政治 245
31 传统民族政治的边界条件之一:认同与识别 245
32 社会整合——以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为线索 255
33 社会与“国际社会” 265
方法篇 279
一份田野工作报告 279
34 基诺族、佤族的史迹和村落结构 279
35 基诺族、佤族的居俗和家庭结构 283
36 基诺族、佤族的个体社会化过程 291
文献和样本的一项综合分析 300
37 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本概貌 300
38 对研究术语作纵横比较 306
39 样本中的研究者意向 327
模型和调查方案简介 334
40 CSES应用实例——民族人口的预测模型 334
41 民族自治地方基层干部抽样调查设计方案 343
主要论点索引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