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生机并存——2004年哲学热点综述 1
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19
冷眼看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讨论热 20
“读经”背后 21
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 22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关键问题 24
科学发展观及其实施限制 25
现代“公共哲学”对全球性问题的回应 26
哲学:由“对象”决定到“功能”引领 28
哲学终结问题的历史清理及其隐喻性内涵 29
当代哲学的视界融通及其后现代转向 30
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 32
交锋—交融式比较哲学研究 33
认真对待传统:从诠释学的观点看 34
语调哲学:一种新型的话语哲学 35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 36
当前需要转变的几个重要观念 38
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 40
重构中国哲学的资源清理 41
回到源头:发展中国哲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42
西方哲学的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 44
不能把中国哲学创作等同于中国哲学史研究 45
中国哲学应有自己的话语特色 46
“重写”中国哲学史如何成为可能 48
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 49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 50
后“疑古时代”的“中国哲学史”写作 52
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 53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55
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 56
问题与理论创新 5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大创新 5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与路径 60
创新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61
创新与典范——论宋明学术之所以“造极” 62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64
对马克思社会预见理论的诘问与反驳 65
关于“回到马克思”的世界观意蕴 67
马克思的实践观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 68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 69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本真意义和当代价值 70
现代西方哲学的四大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7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性 73
“走进马克思”与“走近马克思” 74
新马克思主义之“新” 75
哲学对话:走向内在的视域 77
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开展哲学对话 78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引领文明对话和思想撞击 79
“中西马”互动与建立中国新哲学 80
“中西马”学术范式对话 82
从生存论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西哲学对话中的作用 83
中西方人类中心论的比较与创新 84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85
哲学与生活 87
意义促使与生命体验——生活世界的真义 88
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 89
日常语言与哲学 90
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 91
以哲学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93
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94
“我”丢了——当代科学的四大难题 96
复杂性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97
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 98
“超李约瑟问题”和“未来李约瑟问题” 99
环境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 101
论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03
儒家“圣人榜”及其政治伦理目的 104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105
儒学的人文—反人文悖论 106
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107
孔子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及其人文价值 109
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 110
中国新儒家崛起的突破口 111
“儒学传统”,在现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中的价值 112
当代儒家思想新开展面对的问题 113
生活儒学: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 115
道家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117
论老庄道家的人文精神 118
道教与道家相因又相异的文化个性 119
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 120
庄子哲学:从反思生命开始 121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 123
本体与实存 124
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125
现象学如何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 126
启蒙精神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 128
启蒙:精神的延伸性 129
客观性问题:对实在论的批评与辩证 130
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 131
东西方哲学思维与科学之比较 133
思维态势与中西哲学类型 134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135
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 136
西方人的慈善、信仰和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138
论道教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 139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在思维方式上的逻辑关联 140
逍遥与自由的差异 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现代人文观念 144
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145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现实 146
人的数字化发展与人学研究的“数字化转向” 147
人学中的一个异化问题——异化政治人 148
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 150
自由主义和地球的有限性 151
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52
抛弃“虚假集体”,重建“真实集体” 153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生态相适应” 154
可贵的忏悔 156
谁该忏悔?怎样忏悔? 15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范型的转换 158
新时期价值观范型的转换是全景式的系统创新 160
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纠缠” 161
实践是物质吗 162
从克隆人之争看生命伦理学 164
试论陈白沙与湛甘泉哲学的师承关系 165
是玄文化还是道器并重的文化 166
张岱年的学术贡献 168
成玄英对儒学的价值评判 169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170
冯契对人的本质的新见解 172
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 173
中国价值论研究第一人 174
朱熹《四书》学诠释的二重进路 176
霍内特的“承认斗争的批判理论” 177
美国著名学者奥尔曼论马克思的辩证法 178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180
伽达默尔与哲学诠释学中的相对主义 18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哲学问题 183
共同应对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 185
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86
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88
政治美学: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189
朱子学研究的新成果 191
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 193
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