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貌 1
二、地质 3
三、土壤 4
四、水文 6
五、气候 7
第二节 物产资源 9
一、水能 9
二、矿藏 9
三、动物 10
四、植物 10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11
一、人口 11
二、民族 13
三、畲族族称 14
四、畲族语言 15
五、畲家风俗 15
六、宗教信仰 19
第四节 行政区划 20
第五节 名胜古迹 21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25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5
一、建置沿革 25
二、县境变迁 26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26
一、国民革命 27
二、自发斗争 27
三、红军游击战 29
四、开辟革命根据地 30
五、黎明前的战斗 32
六、剿匪 34
第三节 土地改革 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36
一、互助合作 36
二、“人民公社化” 37
第五节 改革开放 38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8
二、企业体制改革 39
三、党政机构改革 41
四、畲乡的开放 43
第三章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44
第一节 自治县的建立 44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45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5
二、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 47
第三节 法制建设 48
一、普法教育 48
二、执法检查 49
三、立法建设 49
第四节 民族关系 50
第五节 人民生活 52
第四章 农业经济 54
第一节 农业 55
一、粮食生产 55
二、良种推广 57
三、农技培训 58
四、经济作物 59
五、龙头企业 63
第二节 林业 64
一、植树造林 65
二、生态公益林建设 66
三、林业产业 67
四、资源保护 67
五、林业科技 68
第三节 畜牧业 69
一、牧草资源丰富 69
二、发展养殖业 70
第四节 淡水养殖业 72
第五节 水利 74
一、灾情概况 74
二、组织抗灾领导 74
三、防洪工程建设 75
四、水利建设 76
五、水土保护 78
六、加强执法力度 78
第五章 工业 79
第一节 特色工业 79
一、发展历程 79
二、电站类型 80
三、投资形式 80
四、供电设施建设 81
五、域外开发 82
六、支持滩坑电站建设 82
第二节 其他工业 83
一、发展历程 83
二、工业门类 86
第六章 交通通信 90
第一节 陆路 90
一、公路 90
二、桥梁 92
三、隧道 93
四、公路养护 93
五、交通运输 94
第二节 水路 94
一、航道整治 95
二、航道运输 96
第三节 邮政 97
一、实物网 97
二、信息网 98
三、三流合一 99
四、普遍服务 100
五、多彩服务 101
第四节 电信 102
第七章 财政金融 107
第一节 财政 107
一、财政体制 107
二、财政收支 108
三、财政管理 111
第二节 税收 112
第三节 金融 115
一、中国人民银行景宁畲族自治县支行 116
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景宁支行 116
三、中国农业银行景宁畲族自治县支行 118
四、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景宁支行 120
五、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 123
第四节 保险 126
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景宁支公司 126
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景宁支公司 127
第八章 贸易 129
第一节 国内贸易 129
第二节 对外贸易 133
第三节 民族贸易 135
第九章 旅游 137
第一节 旅游资源 137
一、资源单体数量大 137
二、资源类型丰富 138
三、资源分布集中 138
四、资源质量特色显著 139
五、规划布局 141
第二节 旅游景点 142
第三节 旅游服务与设施 144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风景旅游局 144
二、旅行社和旅游公司 144
三、农家乐 145
四、其他服务 145
第四节 旅游经济 145
第十章 对外开放 148
第一节 招商引资 148
一、开发区招商引资 148
二、小水电开发招商引资 150
三、矿业开发招商引资 151
四、竹木加工招商引资 151
第二节 对外交流 152
一、文化交流 152
二、驻外机构 153
三、联谊活动 153
四、外派干部挂职锻炼 155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156
一、山海协作工程 156
二、域外小水电开发 156
三、域外房地产开发 157
四、劳务、技术输出 158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159
第一节 教育 15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景宁教育 159
二、1949—1984年的景宁教育 160
三、1985—2004年的景宁教育 161
四、畲族教育 172
第二节 科学技术 174
一、科技组织 174
二、科技研究 177
三、科技服务 182
第三节 文化艺术 185
一、畲族文化艺术 186
二、文学作品 191
三、戏剧曲艺 192
四、音乐舞蹈 193
五、美术、书法、摄影 194
六、文物 195
第四节 新闻出版 196
一、报纸 196
二、刊物 197
三、通讯 198
四、图书馆、书店 198
五、出版 199
第五节 广播、影视 199
一、广播电视 199
二、电影 203
三、音像制品及放映管理 203
第六节 体育 204
一、学校体育 204
二、群众体育 206
三、体育设施 207
第七节 医疗卫生 208
一、医疗卫生机构与队伍 208
二、医疗卫生事业 208
第八节 民族医药 213
一、畲医概况 213
二、中草药材 215
三、医药企业 216
四、医药管理 217
第九节 社会保障 218
一、养老保障 218
二、最低生活保障 220
三、孤寡老人集中供养 220
四、劳动保险 221
五、医疗保障 222
六、社会福利 223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226
第一节 城镇建设 226
一、城市规划 227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28
三、城市管理工作 230
第二节 集镇建设 230
一、沙湾镇 230
二、东坑镇 231
三、英川镇 232
四、渤海镇 233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规划进程 233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234
二、规划总体框架 235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238
第一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238
一、环境保护现状 238
二、存在问题 240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240
一、加强组织领导 241
二、建立环境监管机制 241
三、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241
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42
五、多方筹集建设经费 242
第十四章 扶贫 243
第一节 扶贫开发 243
一、实施“以工代赈”扶贫 243
二、立足当地资源,选准开发突破口 244
三、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加工企业 245
四、加强基本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246
五、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 246
六、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247
第二节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247
第三节 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 249
后记 253
修订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