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学理论研究 1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和文学&张炯 1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王元骧 1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三题&朱立元 20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王宁 28
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鲁枢元 40
文学理论的学理性与寄生性&余虹 49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蒋述卓 55
文化研究:转折的依据&南帆 63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费 勇 69
让雕龙成为飞龙——《文心雕龙》理论“用于今”、“用于洋”举隅&黄维梁 79
文学课堂:读书·溯源·传承·创新&殷国明 90
想象力与形象的分节化——大江健三郎的语言—形象观&王琢 98
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万莲姣 106
第二辑 美学研究 115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曾繁仁 115
从石器上看审美的胚芽&杜书瀛 127
形式美学与文学形式研究&赵宪章 134
美学的品格&栾栋 1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略谈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对接之途&刘绍瑾 153
经典美学理论的具体化:走向文学&王坤 161
文字的图像化尝试——以回文诗为例&邵宏 171
论禅性在艺术人生中的表现&蔡益怀 181
心的眼睛——论摄影及任丰《美国西部风景》摄影艺术&张错 190
粉本——线描——白画&林若熹 193
第三辑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205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曹顺庆 205
现代性视阈与文学“比较”的多重意蕴&陈跃红 214
大国身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王岳川 223
译介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谢天振 232
中华传统“翻译文化遗产”对构建当代“翻译学”论说的启示&严绍璗 241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与“增补原作”现象的文化透视——兼论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黄汉平 248
林译小说与林纾的文化选择&苏桂宁 255
《圣经》“和合本”的诠释学意义&杨慧林 266
“虚构”释义——以圣经叙事文本为例&梁工 275
从误读走向理解——百年中国普希金研究回眸&张铁夫 285
“垂死”之由、“新生”之路——评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孙景尧 张俊萍 292
大国和大国学术——中国学术的现状与发展&郁龙余 302
中西叙事概念脱卸与转换辨析&张世君 311
留学生教育理念中的中国价值观与世界价值观&张福贵 317
第四辑 海外华人文学研究 324
华文文学:跨域的建构&刘登翰 324
自己的书架(三则)&陈思和 331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钱超英 341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王列耀 351
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比较研究&刘俊 361
论“新移民文学”中的生存焦虑与文化焦虑&吴奕锜 陈涵平 369
传释、批评及比较实践中引出的质疑与思考——叶维廉诗学理论诱因分析&李砾 378
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凤亮 387
美国华裔小说里的“关公”和“花木兰”&卫景宜 395
族裔性的追寻与消解——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政治&蒲若茜 404
第五辑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411
人品与文品&吴承学 411
论引诗&林岗 424
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戴伟华 435
逍遥游——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概论&章必功 444
王维青绿山水诗学&王润华 459
苏轼“词与诗文创作同步说”辨&东方龙吟 469
12—13世纪的南北词派及其关系&赵维江 479
论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史小军 487
徘徊于灵与肉之际的悲歌——论吴梅村的诗歌中的自我忏悔&魏中林 497
清代小说的分期问题&王进驹 505
第六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514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黄曼君 514
史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灵魂&刘中树 529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温儒敏 541
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朱寿桐 557
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宋剑华 565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史与活的记忆&高小康 574
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视点&刘俐俐 581
突围故事:残雪小说的诗学审视&徐岱 591
异质的女性话语&姚新勇 600
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洪治纲 607
微妙玄通——关于愚溪长卷诗的札记&杨匡汉 618
再创新境——读秦岭雪的《无题》&陆士清 625
论陶里的现代诗论&李观鼎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