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3
他在哪里——德里达对“‘相关的’翻译”与“相关性”的论述及其问题 3
1 引言 3
2 德里达的浪漫主义指向 4
2.1 翻译的浪漫主义的诗意:“齐一”与整体性 4
2.2 “相关性”与翻译:语言的整体性与文词的同一性 12
3 翻译的相关性问题 18
3.1 相关性:意义与指向 18
3.2 缠绕在相关性中的德里达的现身说法 28
4 数量与经济原则、译文的简约性与词语的单一化 32
4.1 简洁的传统与单一性的破除的可能 32
4.2 简洁之“非”、海德格尔的“毁灭”与德里达的“相关性” 45
5 相关性的运用与一出戏剧的关系 58
5.1 相关性:为何不能抛弃 58
5.2 “相关的”与《威尼斯商人》 61
5.3 誓言与翻译 66
5.4 负债、同一性与语内翻译 70
6 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翻译 74
6.1 不能进入翻译的信仰与宗教 74
6.2 第三方的缺席与形式化的霸权 78
6.3 天上的理想的内在化:固执的自闭与其反翻译的倾向 84
7 相关性、扬弃与翻译的流动性 87
7.1 相关性的“相关”的第一个理由:“味道”的“多于” 87
7.2 相关性的“相关”的第二个理由:“神性”与生命力的提升背后的翻译 94
7.3 相关性的“相关”的第三个理由:变化无穷与“扬弃”的同时存在 97
8 相关性与翻译的“欧洲式解释” 100
8.1 翻译的相关性与“劫后余生” 100
8.2 慈悲与“翻译的欧洲式解释” 106
9 启示与结论:德里达与“易”与“化”可能的相关性 114
9.1 德里达走出结构主义、回归柏格森的指向 114
9.2 德里达与“易”与“化”可能的相关性 118
9.3 德里达是否走入了“相关性”? 123
9.4 “易”的中国情结 127
第二部分 131
历史中的翻译与结构主义的翻译——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历史呈现初探 131
1 引言 131
2 翻译的历史化 133
3 翻译就是语言 137
4 小结:走出结构主义的翻译研究 143
普世语言与翻译问题——德里达的三类翻译与普世语言的关系初探 146
1 绪言 146
2 普世主义与普世语言 150
2.1 普世主义:界定与批判 150
2.2 普遍的就是宗教的:普世主义的起源与宗教性质 153
2.3 普世语言:莱布尼茨的范例 157
3 哲学的理想语言没有“自己”,也就没有翻译 161
3.1 《如果有理由去翻译之二:笛卡尔的罗曼斯,或文字的经济》内容与主题;笛卡尔的主体哲学没有主体,哲学的语言中不存在“自我” 161
3.2 民族语言与现代哲学对翻译的唾弃、哲学语言与诗歌的不可译性 164
3.3 语言本身的不可译性 168
4 德里达的三类翻译及其意义与作用 173
4.1 三种语言、三类翻译 173
4.2 普世语言与通天塔 176
4.3 “普世语言”的“罗曼斯”性质 185
5 普世语言的现实与梦想:历史价值 190
5.1 普世语言:特色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190
5.2 人造的秩序与翻译与语言的混同 203
6 小结:普世主义的另一面、哈贝马斯的反动与可译性的困境 205
6.1 德里达的翻译的不可能性 205
6.2 回到普世主义:历史对翻译的可行性的要求 209
翻译的神学 213
1 翻译的神学:界定与指向 213
2 翻译的神学的意义:以Bild及其相关家族词的意义为视角 219
3 想象力与翻译 221
4 逻辑的原初意义及其与诗的关系 225
5 翻译、神学与大学 243
5.1 哲学可以教吗? 243
5.2 翻译、哲学与实证科学 248
5.3 翻译、国家与哲学 252
6 小结:混乱的翻译,一个启示 260
翻译的三个类比:契约、施动与时间意识 262
1 序言:类推的意义 262
2 自传、契约与翻译 269
3 施动、前言与翻译 280
4 时间意识、“构造”与翻译 287
5 结语 296
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