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民法总则研究 1
1.1 民法的概念和性质 1
1.1.1 民法的概念 1
1.1.2 民法的性质 2
1.1.3 民法的调整对象 3
1.1.4 民法典的体系 5
1.1.5 民法的基本原则 5
1.1.6 民法的适用范围 7
1.1.7 民法的历史发展 8
1.2 民事主体 9
1.2.1 民事主体与权利能力 9
1.2.2 自然人 11
1.2.3 法人 12
1.2.4 非法人组织 16
1.3 民事法律关系 21
1.3.1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21
1.3.2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22
1.3.3 民事权利 23
1.3.4 民事义务 28
1.3.5 民事责任 29
1.4 民事法律行为 35
1.4.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35
1.4.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35
1.4.3 意思表示 37
1.4.4 法律行为生效 41
1.4.5 法律行为制度的演进 43
1.4.6 其他法律行为 45
1.5 代理制度 46
1.5.1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46
1.5.2 代理的分类 46
1.5.3 代理行为 48
1.5.4 无权代理 50
1.5.5 表见代理 52
1.5.6 代理制度的发展 53
1.6 诉讼时效和期间 54
1.6.1 诉讼时效的概念和效力 54
1.6.2 诉讼时效的适用 55
1.6.3 期间的概念和分类 58
1.6.4 除斥期间和期间的计算方法 58
1.6.5 时效制度的历史发展 60
第2章 人格权法研究 62
2.1 人格权的一般规定 62
2.1.1 人格权的定义 62
2.1.2 一般人格权 71
2.1.3 具体人格权的范围 72
2.1.4 人格权请求权 74
2.1.5 人格权的商品化和人格权的限制 74
2.2 物质性人格权 76
2.2.1 生命权 76
2.2.2 健康权 76
2.2.3 身体权 77
2.2.4 物质性人格权保护的特殊问题 78
2.3 标表型人格权 84
2.3.1 姓名权 85
2.3.2 名称权 86
2.3.3 肖像权 86
2.4 评价型人格权 87
2.4.1 名誉权 88
2.4.2 信用权 89
2.4.3 荣誉权 90
2.5 其他类型人格权 90
2.5.1 人身自由权 91
2.5.2 隐私权 91
2.5.3 婚姻自主权 92
2.5.4 贞操权 93
2.5.5 其他人格利益保护 93
2.6 人格权立法的历史发展 94
2.6.1 人格权立法的模式 94
2.6.2 一般人格权的历史发展 96
2.6.3 我国《民法通则》的立法实践 98
2.6.4 人格权编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地位 100
2.6.5 对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103
第3章 亲属法研究 106
3.1 亲属和亲属制度 106
3.1.1 亲属法概述 106
3.1.2 亲属法的原则 111
3.1.3 亲属关系 113
3.2 结婚法 115
3.2.1 通则 115
3.2.2 婚约 117
3.2.3 结婚条件 118
3.2.4 结婚程序 119
3.2.5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119
3.3 夫妻关系法 120
3.3.1 夫妻关系 120
3.3.2 夫妻人身关系 122
3.3.3 夫妻财产关系 124
3.4 离婚法 129
3.4.1 离婚与离婚制度 129
3.4.2 协议离婚 130
3.4.3 裁判离婚 131
3.4.4 离婚的效力 133
3.4.5 离婚制度的历史发展 135
3.5 亲子法 137
3.5.1 父母子女关系 137
3.5.2 婚生子女 138
3.5.3 非婚生子女 139
3.5.4 养子女、继子女与人工生育子女 140
3.5.5 亲权 141
3.5.6 亲子法的历史发展 141
3.6 收养法 142
3.6.1 收养的概念和原则 142
3.6.2 收养关系的成立 142
3.6.3 收养的效力 143
3.6.4 收养关系的解除 143
3.6.5 收养制度的历史发展 144
3.7 监护法 145
3.7.1 监护的概念和性质 145
3.7.2 监护的设立 146
3.7.3 监护机关 146
3.7.4 监护事务和责任 148
3.7.5 监护终止 149
3.8 扶养法 150
3.8.1 扶养的概念和性质 150
3.8.2 扶养的范围 151
3.8.3 扶养的顺序 152
3.8.4 扶养的程度、方式和变更 152
第4章 继承法研究 154
4.1 继承法通则 154
4.1.1 继承概述 154
4.1.2 继承的能力 157
4.1.3 继承权 159
4.1.4 遗产的范围 163
4.1.5 继承的开始 164
4.1.6 继承权的行使和放弃 165
4.2 法定继承 166
4.2.1 法定继承人和继承顺序 166
4.2.2 代位继承 169
4.2.3 转继承 170
4.2.4 应继份 170
4.3 遗嘱 171
4.3.1 遗嘱的一般规定 171
4.3.2 遗嘱的方式 172
4.3.3 遗嘱的变更与撤回 173
4.3.4 遗嘱的效力 174
4.3.5 遗嘱的执行 175
4.3.6 遗赠 176
4.4 遗赠扶养协议 177
4.4.1 遗赠扶养协议的内容 177
4.4.2 扶养义务的履行 178
4.5 遗产的处理 178
4.5.1 遗产的分割 178
4.5.2 被继承人遗产债务的清偿 180
4.5.3 无人承受的遗产的处理 181
第5章 物权法研究 183
5.1 物权法概念和基本原则 183
5.1.1 物权法的一般规定 183
5.1.2 物权法概述 184
5.1.3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85
5.1.4 物权法的内容和体系 186
5.1.5 确认物权与物权请求权 188
5.2 物权变动 191
5.2.1 物权行为理论 191
5.2.2 无权处分 193
5.2.3 动产的占有与交付 194
5.2.4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195
5.2.5 添附制度 199
5.2.6 善意取得 202
5.3 所有权 203
5.3.1 所有权通则 203
5.3.2 国家所有权 205
5.3.3 集体所有权 206
5.3.4 私人所有权 207
5.3.5 社团和宗教组织的所有权 208
5.3.6 共有 208
5.3.7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210
5.3.8 优先购买权 215
5.3.9 相邻关系 217
5.4 用益物权 218
5.4.1 用益物权的制度 218
5.4.2 土地使用权 219
5.4.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221
5.4.4 宅基地使用权 222
5.4.5 地役权 223
5.4.6 典权 224
5.4.7 空间利用权 225
5.4.8 特许物权 227
5.5 担保物权 228
5.5.1 抵押权 228
5.5.2 质权 231
5.5.3 留置权 232
5.5.4 优先权 232
5.6 占有制度 233
5.6.1 占有的概念 233
5.6.2 占有制度的社会作用 234
5.6.3 占有的分类 234
5.6.4 占有的取得和消灭 236
5.6.5 占有的效力 237
5.6.6 占有保护 238
第6章 债权法研究 240
6.1 债的一般规定 240
6.1.1 债的概念 240
6.1.2 债的本质 241
6.1.3 债的特征 242
6.1.4 债务与责任 242
6.2 债的发生:合同和侵权行为 243
6.2.1 债的发生概说 243
6.2.2 合同 243
6.2.3 侵权行为 244
6.2.4 悬赏广告 244
6.2.5 缔约过失行为 245
6.3 债的发生:无因管理 246
6.3.1 无因管理概说 246
6.3.2 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247
6.3.3 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249
6.3.4 不法无因管理 250
6.4 债的发生:不当得利 250
6.4.1 不当得利概说 250
6.4.2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251
6.4.3 不当得利的类型 251
6.4.4 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 252
6.5 债的给付要件 253
6.5.1 债的给付 253
6.5.2 债的给付形态 253
6.5.3 债的给付分类 254
6.6 债的类型 255
6.6.1 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 255
6.6.2 主债与从债 256
6.6.3 种类之债与特定之债 256
6.6.4 货币之债与利息之债 257
6.6.5 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258
6.6.6 可分之债与不可分之债 259
6.6.7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259
6.7 债的效力 261
6.7.1 债的效力概说 261
6.7.2 债的履行 262
6.7.3 债务违反 263
6.7.4 受领与受领迟延 264
6.8 债的保全 265
6.8.1 代位权的概念 265
6.8.2 专属于债务人的权利 266
6.8.3 撤销权的概念 266
6.8.4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268
6.9 债的担保 268
6.9.1 保证 268
6.9.2 抵押 269
6.9.3 质押 269
6.9.4 留置 269
6.9.5 定金 270
6.10 债的转让 272
6.10.1 债权转让的概念及标的债权的限制 272
6.10.2 债权转让通知 273
6.10.3 债权转让的效力 273
6.10.4 债务承担 274
6.10.5 债权债务概括转移 275
6.10.6 债权的变更 276
6.11 债的消灭 276
6.11.1 一般规定 277
6.11.2 债的清偿 278
6.11.3 提存 279
6.11.4 债的抵消 279
6.11.5 债的免除和混同 280
第7章 合同法研究 282
7.1 合同 282
7.1.1 合同的概述 282
7.1.2 合同的解释 283
7.1.3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284
7.1.4 合同法及其适用 285
7.2 合同的订立 286
7.2.1 合同的订立方式 286
7.2.2 合同的内容 288
7.2.3 合同的形式 289
7.3 合同的效力 290
7.3.1 有效合同 290
7.3.2 无效合同 291
7.3.3 可撤销合同 291
7.3.4 效力未定合同 292
7.4 合同的履行 293
7.4.1 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 293
7.4.2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295
7.5 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298
7.5.1 合同变更的概念和特点 298
7.5.2 合同变更的要件及效力 299
7.5.3 转让合同与基础合同关系 300
7.5.4 合同权利的转让 301
7.5.5 合同义务的转移 306
7.5.6 合同解除 308
7.5.7 合同解除的程序 308
7.5.8 合同终止 310
7.5.9 债的消灭 311
7.6 违约责任 316
7.6.1 违约责任的基本原理 316
7.6.2 归责原则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319
7.6.3 违约行为形态 321
7.6.4 免责事由 325
7.6.5 实际履行 328
7.6.6 违约责任的形式 328
7.6.7 定金 330
7.7 有名合同 331
第8章 侵权行为法研究 333
8.1 侵权行为法的一般规定 333
8.1.1 侵权行为的概念 333
8.1.2 侵权行为一般条款 334
8.1.3 侵权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334
8.1.4 侵权行为法 338
8.1.5 侵权行为法司法解释 340
8.1.6 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 341
8.2 侵权责任的构成 345
8.2.1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345
8.2.2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346
8.2.3 侵权民事责任方式 349
8.2.4 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的适用 350
8.2.5 抗辩事由与诉讼时效 351
8.2.6 侵权责任竞合 355
8.3 特殊的侵权责任 358
8.3.1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 358
8.3.2 专家责任 359
8.3.3 恶意诉讼、告发的责任 360
8.3.4 新闻侵权 360
8.3.5 网络侵权 362
8.4 替代责任和诉讼当事人 362
8.4.1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致人损害 362
8.4.2 用人者的责任 364
8.4.3 监护人责任 365
8.5 危险责任与环境污染责任 366
8.5.1 危险责任 366
8.5.2 环境污染致人损害 370
8.6 物件致害责任 372
8.6.1 产品侵权责任 372
8.6.2 动物致人损害 373
8.7 事故责任 375
8.7.1 道路交通事故 375
8.7.2 医疗损害侵权责任 376
8.7.3 劳动者受害责任 378
8.8 商业侵权与证券侵权 378
8.8.1 商业侵权 378
8.8.2 证券侵权责任 380
8.9 损害赔偿 381
8.9.1 一般规定 381
8.9.2 人身损害赔偿 385
8.9.3 精神损害赔偿 391
8.9.4 特殊的损害赔偿 392
8.9.5 附带的损害赔偿 393
参考文献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