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历史沿革 13
一、富源县的历史沿革 13
(一)建制沿革 13
(二)县内行政区划沿革 14
二、古敢水族乡的历史沿革 17
(一)建乡以前的历史沿革 17
(二)建乡以来的发展 18
三、补掌村公所历史沿革 22
四、都章村历史 23
(一)都章村沿革 23
(二)一个水族村寨的社区史:都章村的社会变迁 24
五、富源水族源流 38
(一)族源 38
(二)迁徙、融合、发展 39
第二章 生态环境 43
一、环境资源 43
(一)地形地貌 43
(二)气候、土壤 44
(三)河流水资源 45
(四)矿产、石材 46
(五)森林植被 47
(六)野生动物 48
二、生态环境的变化 48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 48
(二)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 49
三、宗教信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52
第三章 人口 55
一、富源县水族人口 55
二、古敢水族乡人口 57
三、补掌村公所人口 62
四、都章村人口 63
(一)都章村人口素质 65
(二)都章村人口的行业结构 71
(三)都章村人口的婚姻状况 72
(四)都章村人口的家庭状况 75
(五)生育状况 76
(六)死亡状况 77
(七)人口迁移流动状况 77
(八)计划生育状况 78
(九)人口与发展 79
第四章 经济 80
一、古敢水族乡建乡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80
二、都章村的经济变迁 82
(一)民国时期的经济变迁 82
(二)从土地改革到“文革”前夕的经济变迁 85
(三)“文革”时期的经济 91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91
三、都章村的农业 93
(一)都章村的农业历史 93
(二)包产到户以来都章村的农业 95
四、都章村的畜牧业 102
五、都章村的手工业 106
六、都章村的商业贸易 107
第五章 政治 109
一、政治权威的演变 109
二、政治关系的变化 111
三、组织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特点 112
四、社会转型时期领导权的有效运用 113
五、基层民主矛盾 114
六、农村社区管理:以补掌村公所为例 115
(一)补掌村公所的干部工作责任管理制度 115
(二)补掌村公所财务管理责任制度 118
(三)补掌村公所的乡规民约 119
(四)补掌村公所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24
第六章 习惯法及其变迁 126
一、拜神禁忌 126
二、婚姻习惯法 127
三、家族及财产继承习惯法 128
四、丧葬习惯法 130
五、社交行为习惯法 133
六、物权习惯法 134
七、土地相邻关系调整习惯法 135
八、债权习惯法 138
九、调解处理习惯法 139
十、现实生活中的民间调解 140
(一)民间调解 140
(二)用抓阄方式调节潜在纠纷 141
(三)公共财产保护 142
第七章 文化 144
一、建筑文化 144
二、婚俗文化 149
三、节日文化 156
(一)春节 156
(二)二月二祭白龙 157
(三)三月祭龙节 158
(四)清明节 160
(五)端午节 160
(六)六月祭土地 160
(七)六月“祭山牛”、祭山神 161
(八)七月“接老祖”、“送老祖” 163
(九)八月中秋节 163
(十)九月重阳节 163
(十一)十月“舂牛粑”(打牛王粑) 163
四、民间文学艺术 164
(一)民歌 164
(二)故事传说 169
(三)民间舞蹈 172
第八章 教育 175
一、古敢乡早期现代教育回顾 175
二、基本情况 176
三、古敢水族乡中学简介 176
四、古敢小学简介 179
(一)历史轨迹 179
(二)现状简介 180
五、幼儿教育基本情况 183
六、都章村教学点简况 183
七、古敢乡发展教育的措施与经验 184
(一)党政重视 184
(二)制定过硬措施,回收流失学生 185
(三)狠抓制度落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85
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86
(一)教师结构欠合理 186
(二)教学设施仍有待完善 186
第九章 科技、卫生 188
一、传统工艺 188
(一)刺绣 188
(二)编织 189
(三)印染 189
(四)雕刻 190
二、传统生产方式 190
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191
(一)水稻的旱育稀植 192
(二)水稻的抛秧技术 193
(三)反季农作物的推广 194
(四)农药化肥的推广使用 194
(五)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95
四、农业机械设备和家庭用具的使用情况 195
五、医药卫生 197
六、兽医 199
第十章 宗教 200
一、自然崇拜 200
二、鬼魂崇拜 201
三、祖先崇拜 201
四、吞口 206
五、石崇拜 209
六、道教、佛教信仰 209
附录:都章村16户水族家庭调查 210
主要参考文献 234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