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文学教育的历史机遇 2
二、选题的性质及意义 7
三、本书的内容架构 10
四、本书的价值与突破 11
第一章 香港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课程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1
第一节 香港文学教育的背景 5
一、香港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发展与中文教育的影响 5
二、香港的文学发展、文艺思潮与文学教育的关系 12
三、语文和文学分科的论争 25
第二节 中国文学科的提出、雏形与考试课程的颁布 41
一、中国文学科的提出 41
二、中国文学科的雏形 44
三、会考中国文学科考试课程的颁布 47
第三节 语文、文学迷失的第一代中国文学课程(1972—1977) 51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52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54
三、教学方法与原则 56
四、学习评估与考试 58
五、课程反思——文学教学目标的迷失 60
第四节 学术取向的第二代中国文学课程(1978—1989) 61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62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63
三、教学方法与原则 71
四、学习评估与考试 73
五、课程反思——学科知识体系与文学史教学的迷失 76
第五节 文学作品取向的第三代(现行)中国文学课程(1990—现在) 80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81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82
三、教学方法与原则 91
四、学习评估与考试 92
五、课程反思——文学作品与文学常识教学的迷失 97
第二章 从个案的典型分析来看目前香港中学中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112
第一节 个案研究设计 112
一、研究问题的基本架构 112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115
三、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118
第二节 香港中学中国文学教学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27
一、课前计划阶段 127
二、课堂教学阶段 137
第三节 香港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教学个案的典型分析 187
一、“意到笔随”的文学教学 187
二、“兴趣为本、从做中学”的文学教学 191
三、“结合生活体验、能力为本”的文学教学 194
四、“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不悔”的文学教学 195
第四节 香港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实施课程与文件课程的比较 201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比较 202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比较 207
三、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 210
四、学习评估方面的比较 213
第三章 从师生问卷调查的意见来看目前中国文学科课程实施的情况 216
第一节 问卷调查方法 216
一、问卷的设计 217
二、问卷派发与回收的情况 218
三、教师与学生的背景 219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对中国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看法和意见 224
一、师生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224
二、师生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227
三、师生对教学方法的看法 232
四、师生对评估方式的看法 243
五、师生对中国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整体印象 245
六、师生对文学教育与中国文学科存废问题的看法 248
七、学生对中国文学科教材的看法 262
八、学生对中国文学科课程的看法与会考成绩的关系 266
第四章 香港中学会考中国文学科课程的展望 275
第一节 中国文学科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文学文本”取向的文学课程 275
第二节 文学教学本质的思考 279
一、文学的性质与功能 280
二、文学教学的范畴与内涵 283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选取与应用 300
一、从接受理论看文学文本选取的考虑因素 301
二、从文学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文本的选取与应用 308
第四节 文学教学模式与取向的思考 315
一、从文学接受看文学教学的取向 316
二、有效教学理念在文学教学上的应用 321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文学教学上的应用 329
第五节 文学学习评估与考试的思考 344
一、文学课程目标与会考试题内容的关系 344
二、情意领域教育目标与会考试题内容的关系 353
第六节 中国文学科课程的学科统整——加强课程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 361
一、与中国语文科(中一至中五)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361
二、与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中六预科中文)课程的衔接 365
三、与中六中国文学科课程的衔接 367
结束语 369
参考书目 380
附录 398
后记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