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30202512
  • 页数:7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围绕中国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模拟和模型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国内市场动态监测与政策分析,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与公共投入分析与评估,中国粮食安全预警与政策分析,中国农民收入监测与分析,中国农业环境资源政策分析与监测,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及科研项目评估监控与管理,中国农业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评估等等。

1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与农业政策分析:文献综述 3

1.1 CGE模型的基本含义 3

1.2 CGE模型的基本思想、应用优势与局限性 4

1.3 CGE模型的主要应用范围 7

1.4农业CGE模型的构建与政策分析 9

2中国农业CGE模型的数据集 11

2.1基准均衡数据集 11

2.2社会核算矩阵 16

2.3参数 19

2.4结论 19

3中国农业CGE模型:基本框架与农业政策分析 20

3.1国内外关于进行农业政策分析的CGE模型的研究 20

3.2中国农业CGE模型:基本框架和若干拓展 21

3.3中国农业CGE模型的程序化和计算 37

3.4中国农业CGE模型应用:挑战与案例示范 37

4中国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一个基于中国农业CGE模型的应用分析 39

4.1引言 39

4.2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40

4.3中国农业CGE模型:基本结构与数据框架 43

4.4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情景设计 45

4.5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和粮食自给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7

4.6结论及政策含义 53

1贸易政策分析工具 57

1.1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模型 57

1.2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预测模型 66

1.3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模型 72

1.4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预警模型 77

1.5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国内市场供求的政策分析模型 80

2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81

2.1东北亚地区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概况 81

2.2东北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83

2.3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86

3中日韩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分析 88

3.1中日韩农业基本特征 88

3.2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结构特征 91

3.3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99

3.4未来中日韩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研究重点 101

4中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102

4.1文献综述 102

4.2研究方法 103

4.3数据来源 104

4.4计算结果及分析 104

4.5一般结论及政策建议 107

5可能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及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09

5.1简介 109

5.2可能的优惠贸易协定 111

5.3模型 111

5.4模拟结果 112

5.5结论 114

6中日韩农产品区域贸易研究 115

6.1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 115

6.2模型的基本结构 115

6.3数据库的设计 116

6.4政策模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118

6.5结论展望 121

7中国城镇居民植物油消费需求分析 122

7.1中国居民植物油消费的特征 123

7.2中国城镇居民植物油消费需求弹性的测算 125

7.3研究结论 130

8棕榈油产销贸易分析 132

8.1棕榈油基本情况 132

8.2世界棕榈油的产销状况分析 133

8.3我国棕榈油进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135

1农业支持政策的理论与方法 139

1.1农业支持的基本理论 139

1.2 OECD农业支持政策及衡量 144

1.3 WTO农业支持政策及其衡量 152

1.4 OECD和WTO农业支持政策方法比较 156

1.5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现有研究评述 161

1.6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7

2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价 170

2.1农业支持衡量方法 170

2.2计算原理、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170

2.3政策分类、计算项目及处理 176

2.4中国农业支持评价结果及分析 186

2.5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评估 197

2.6主要结论 208

3 OECD国家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价 210

3.1 O ECD国家农业支持水平和特征 210

3.2美国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价 215

3.3欧盟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价 220

3.4本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价 225

3.5结论性评述 229

4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32

4.1引言 232

4.2乌拉圭回合协定执行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33

4.3多哈回合农业贸易谈判 240

4.4政策模拟 242

4.5我国在国内支持问题上的立场建议 268

1研究综述 273

1.1相关理论综述 273

1.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安全预警主要方法综述 277

1.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安全预警主要结论综述 282

1.4对理论、方法、结论的评论 287

1.5研究结果综述 288

2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295

2.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意义 295

2.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297

2.3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300

2.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26

2.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评价 330

2.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产出 343

2.7结论与政策建议 346

3中国粮食库存模型 350

3.1中国粮食库存的研究成果 350

3.2中国粮食库存模型 352

3.3中国粮食库存状况分析 353

3.4结论与讨论 357

4中国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58

4.1食物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358

4.2衡量食物安全的指标体系 361

4.3我国食物安全状况的总体评价 369

4.4改善我国食物安全状况的政策建议 389

5中国食物安全的具体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 393

5.1食物安全预警的总体设计 393

5.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96

5.3全国食物安全各指标的预测与预警 397

5.4我国食物安全总体预警分析 412

5.5各省食物安全预警分析 416

5.6结论与讨论 434

6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食物安全的影响 436

6.1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 436

6.2主要农业政策变迁 437

6.3农业政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食物安全的影响 439

6.4结论与讨论 442

1引言 447

1.1研究的背景:中国的贫困状况及其变化 447

1.2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448

1.3内容结构 448

1.4研究的创新之处 449

2贫困的宏观分析模型(PAMS )综述 450

2.1介绍 450

2.2 PAMS系统的结构 451

2.3 PAMS能解决的政策模拟 455

2.4 PAMS的建立与运行 455

2.5 PAMS在布基纳法索的应用 458

2.6结论和PAMS方法的一些局限性 462

3基于洛伦兹曲线的PAMS模型在中国的应用 464

3.1对PAMS模型的改进 464

3.2基于洛伦兹曲线的不平等和贫困模拟 466

3.3宏观与微观模块的链接 477

3.4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 484

3.5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模拟分析 489

3.6本章小结 490

1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 493

1.1国外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493

1.2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496

2农业现代化评价方法 499

2.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99

3中国农业现代化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02

3.1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502

3.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02

3.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503

3.4指标体系的内涵 504

4数据的获得及其处理 505

4.1数据获得及其处理 505

4.2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检验 505

5中国农业现代化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测算及其程序 509

5.1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509

5.2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09

6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514

6.1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 514

6.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的分类特征 518

6. 3结论 530

7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 532

7.1中国农业现代化区域特征 532

7.2区域农业现代化各因素发展水平及指数差异 540

7.3结论 559

8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征分析 561

8.1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561

8.2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特征分析 574

8.3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特征分析 583

9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性评价 597

9.1农业现代化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 597

9.2农业现代化动态监测与评价阶段指标值 599

9.3我国农业现代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 603

9.4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 603

9.5结论 605

10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606

10.1农业投入不足 606

10.2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606

10.3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607

10.4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低,需要着力提高 608

10.5农业机械水平不高 608

10.6西部地区灌溉水平落后 609

10.7中西部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609

10.8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不高 610

10.9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611

10.10城镇人口比重仍然有待提高 611

10.11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偏大 612

10.12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 613

11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预测 614

11.1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预测模型 614

11.2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水平预测结果 617

11.3中国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水平预测 618

12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619

12.1因地制宜地做好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 619

12.2提高各级政府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宏观调控能力 619

12.3构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区域平台 620

12.4分类或聚类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试点工作 620

12.5调整财政支农政策目标,确定财政支农的优先序 621

12.6集聚项目资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621

12.7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 622

12.8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扶持农民和农业企业建设现代农业 622

12.9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623

12.10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623

12.11大力扶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624

12.1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624

12.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625

12.14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服务力度 625

1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理论 629

1.1全面小康的内涵、特征和目标 629

1.2与小康社会建设有关的基本理论 633

1.3经济发展的衡量 643

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的方法论与数据来源 646

2.1重要方法论 646

2.2数据来源与整理 652

3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 654

3.1对现有农村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述评 654

3.2本研究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设计理念和创新 659

3.3本研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的子系统和候选指标 661

4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667

4.1指标的相关性检验和分析 667

4.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668

4.3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669

4.4权数的确定 672

4.5指标的合成 673

4.6农村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 675

5全国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结果与分析 676

5.1全国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676

5.2全国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的单项指标评价与分析 678

6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评价个别结果与分析 681

6.1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评价和分析 681

6.2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评价的个案分析 683

6.3中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评价和分析 689

6.4中部地区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个案分析 691

6.5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评价和分析 695

6.6西部地区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个案分析 697

7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比较分析 703

7.1东、中、西部代表省份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纵向比较 703

7.2东、中、西部地区代表省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横向比较 704

8农村人类发展指数结果 706

9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预测 708

9.1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预测方法 708

9.2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预测结果 709

10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710

10.1主要结论 710

10.2政策性建议 710

1中国农业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715

1.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简要历程 715

1.2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718

1.3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主要推动力 734

2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及测算方法 739

2.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进展及成就 739

2.2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752

2.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率 758

2.4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方法 760

3技术进步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65

3.1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趋势 765

3.2中国农林牧渔各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及定量分析 777

3.3中国各地区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比较 801

3.4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作用分析 813

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分析 820

4.1农业技术进步的源泉分析 820

4.2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分析 827

5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842

5.1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支撑 842

5.2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850

5.3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构想 854

5.4加快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对策建议 864

1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背景 873

1.1国家农业政策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 873

1.2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873

1.3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874

1.4推动龙头企业持续发展,贯彻中央支农政策对农业企业竞争力研究提出了要求 875

2农业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方法综述 876

2.1农业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方法综述 876

2.2监测研究理论与方法综述 900

2.3企业信誉等级评价理论与方法综述 911

3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22

3.1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认识 922

3.2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29

3.3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说明 935

4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943

4.1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943

4.2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样本与数据 943

4.3农业企业竞争力综合值的计算 947

5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动态监测研究 952

5.1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监测的需求分析 952

5.2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953

5.3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监测的流程 953

5.4农业龙头企业监测的实证分析 959

5.5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971

6农业龙头企业信誉等级评价研究 97

6.1农业企业信誉的系统分析 973

6.2农业企业信誉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79

6.3我国农业企业信誉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 991

7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发展态势分析与预测 995

7.1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995

7.2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发展态势分析 998

7.3监测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999

7.4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1000

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005

8.1农业龙头企业对(GDP的贡献 1005

8.2农业龙头企业对出口创汇的贡献 1006

8.3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1006

9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009

9.1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009

9.2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012

9.3我国发展龙头企业若干政策建议 1015

1我国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 1027

1.1有关局部均衡模型的分析与比较 1027

1.2国内应用的一些模型 1032

1.3关于局部均衡模型综述的小结 1035

1.4中国农业政策分析模拟模型 1036

1.5新能源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 1042

2 WTO农业框架协议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1050

2.1新一轮农业框架协议的延续性 1050

2.2 WT)新一轮农业框架协议取得的新进展 1054

2.3可能达成的农业协议及其影响 1060

2.4 WT)新一轮农业谈判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1067

2.5结论与建议 1084

3我国小麦流通研究 1087

3.1我国小麦供给与需求 1087

3.2我国现阶段小麦流通格局 1096

3.3我国小麦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 1102

3.4坚持综合协调配套改革,促进小麦流通健康发展 1104

4 WTO“蓝箱”政策改革对欧美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1107

4.1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与多哈回合谈判框架的“蓝箱”政策的比较和评价 1107

4.2“蓝箱”政策改革对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可能影响 1108

4.3共同农业政策及“蓝箱”政策改革对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可能影响 1113

4.4基本研究结论 1117

1中国土地资源的自然地理背景 1121

1.1积温与熟制 1121

1.2地貌、土壤与耕地资源 1124

1.3水资源分布与南水北调 1131

1.4小结 1136

2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耕地资源变化 1137

2.1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现状 1137

2.2耕地面积预测 1139

2.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预测 1146

2.4耕地变更分项预测 1149

2.5结论与对策 1151

3中国土地资源变化的空间规律 1153

3.1新古典经济学的土地利用演化理论 1153

3.2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 1155

3.3各省耕地的变化规律 1157

3.4各县耕地的变化规律 1158

3.5土地资源的质量分布与变化 1160

3.6小结 1162

4中国种植结构的演化 1164

4.1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化 1164

4.2中国种植结构演化的驱动力分析 1165

4.3对中国种植结构变化推动因素发展的基本估计 1167

4.4中国种植结构近中期预测 1168

4.5结论与对策 1170

5中国种植结构演化的空间规律 1171

5.1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布 1171

5.2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演化的空间分布 1172

5.3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自然条件原因 1174

5.4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人文条件原因 1176

5.5结论与对策 1177

6中国食物消费与供给中长期预测 1179

6.1中国食物消费与供给的研究现状 1179

6.2中国城乡食物消费的变化 1180

6.3中国粮食和油料的生产潜力 1183

6.4中国食物的供给与消费平衡 1187

6.5结论与对策 1189

7典型城市扩张案例分析:北京市及附近郊区城镇扩张 1191

7.1北京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环境背景概述 1191

7.2统计数字下的北京市建成区密度变化规律 1191

7.3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与展望 1193

7.4对北京城市发展速度的测算和建成区扩张的预测 1195

7.5主要结论与问题的对策探讨 1197

8典型城市扩张案例分析:上海市及附近郊区城镇扩张 1198

8.1上海市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环境背景概述 1198

8.2统计数字下的上海市区建成区密度变化规律 1198

8.3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与展望 1200

8.4对上海城市发展速度的测算和建成区扩张的预测 1202

8.5主要结论与问题的对策探讨 1204

9典型城市扩张案例分析:广州市及附近郊区城镇扩张 1205

9.1广州市和佛山市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环境背景概述 1205

9.2统计数字下的广州城市建成区密度变化规律 1205

9.3广州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与展望 1207

9.4对广州城市发展速度的测算和建成区扩张的预测 1209

9.5主要结论与问题的对策探讨 1211

10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1213

1中国农业用水概况 1237

1.1中国水资源基本特征 1237

1.2中国农业用水基本状况 1239

1.3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要意义 1240

2农业用水效率及可持续性分析 1244

2.1分析范围及对象 1244

2.2分析方法与模型设计 1244

2.3重点研究区域华北区农业用水效率及可持续性分析 1246

2.4全国分区农业用水效率及可持续性分析 1256

3农业用水管理体制研究 1263

3.1历史沿革、现状与问题 1263

3.2国外水资源管理体制 1278

3.3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1284

3.4案例分析——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分析 1289

3.5典型型农业缺水区华北三省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 1295

3.6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1301

3.7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305

4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及可持续性分析软件简介 1309

4.1农用水资源子系统软件概述 1309

1.2软件菜单 1309

4.3数据浏览 1311

4.4数据查询 1311

4.5排序 1312

4.6筛选 1312

4.7图表功能 1313

4.8系统演算功能 1313

4.9《农用水资源子系统软件》设计原理 1314

1中国农业经济数据库系统管理手册 1317

1.1农业经济数据库系统概述 1317

1.2 TBS/DLS运行环境、系统结构及目录结构 1319

1.3农业经济数据库软件安装说明 1321

1.4农业经济数据库后台管理系统管理菜单目录 1323

1.5农业经济数据库系统管理注意事项 1331

2中国农业经济数据库管理软件使用指南 1332

2. 1数据库 1332

2.2记录 1342

2.3编辑 1347

2.4字段 1348

2.5全文索引 1354

2.6维护 1357

2.7工具 1361

2.8设置 1365

2.9窗口 1368

2.10帮助 1368

1概述 1375

2系统简介 1376

2.1网站 1376

2.2新的分析模式 1376

2. 3灵活的接口 1376

3解决方案 1377

3.1系统结构 1377

3.2系统总体结构及框架图 1378

3.3系统软、硬件环境 1378

4相关技术介绍 1380

4.1 ASP 1380

4.2.NET 1381

5开发流程 1382

5. 1开发流程 1382

5.2项目开发模型 1382

6质量保证 1384

7系统维护计划 1385

7.1维护范围 1385

7.2维护内容 1385

7.3维护协议 1385

8系统使用说明 1386

9国家农业政策开放实验室 1387

9.1主页 1387

9.2重要新闻 1388

9.3分析报告 1389

9.4项目简介 1390

9.5决策分析报告 1391

9.6学术探讨 1392

9.7同行业动态 1393

9.8系统综述 1394

9.9研究简报 1395

9.10总结报告 1396

9.11专家评审 1398

9.12应用证明 1400

9.13出版物 1401

9.14图片资料 1403

9.15人才招聘 1404

9.16工作简报 1405

9.17研究团队 1406

9.18效果演示与报告系统 1407

10农业政策研究网 1411

11各子系统使用简介 1412

11.1农业经济数据库(WBIAE200301) 1412

11.2农业部门均衡(WBIAE200303) 1413

11.3贸易与流通(WBIAE200304) 1415

11.4农业政策分析(WBIAE200305) 1418

11.5粮食安全(WBIAE200306) 1421

11.6贫困与发展(WBIAE200307 ) 1434

11.7区域经济发展(WBIAE200308) 1437

11.8资源环境经济(WBIAE200309) 1437

11.9农业技术经济(WBIAE200310 ) 1441

11.10涉农企业发展(WBIAE200311) 1444

11.11农业贸易(WBIAE200314 ) 1447

11.12土地资源(WBIAE200315 ) 1450

11.13水资源(WBIAE200316 ) 1456

主要参考文献 1459

附录一 微观贫困分析模型 1485

附录二 贫困变动分析模型 1504

附录三 城乡收入差异和地区收入差异的分析模型 1524

附录四 农民收入变动模型 1537

附录五 项目目录 1547

附表一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548

附表二 中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预测结果1 1551

附表三 中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预测结果2 1553

附表四 前百名农业企业竞争力综合值一览表 1555

附表五 农业企业竞争力综合值及各类指标综合值排名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