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果》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郗荣庭,刘孟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84017X
  • 页数:4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阐述了干果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包括干果的含义,分类和特点,栽培历史和现状,国内外干果生产、科研及营销动态,我国的干果种类及其自然分布,育苗和建园,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利用等;各论则对各干果树种的特色知识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简明的介绍,内容包括中文名称、别名、英文名、学名,起源和演化,经济利用价值,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和展望,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农业技术特点,采收及商品化处理等。

总论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中国干果的栽培利用简史 2

第二节 中国干果的传播与引种 5

第二章 中国干果生产和营销概况 7

第一节 生产概况 7

一、主要干果生产概况 7

二、各省干果生产概况 8

第二节 营销和进出口动态 10

一、枣 10

二、板栗 11

三、核桃 11

四、仁用杏 12

五、榛子 12

六、其他 12

第三节 展望 14

第三章 中国干果的种类和分布概况 15

第一节 中国干果主要种类 15

一、干果植物种类 15

二、干制产品树种 16

第二节 中国干果自然分布 16

一、中温带干果分布区 17

二、暖温带干果分布区 18

三、北亚热带干果分布区 18

四、南亚热带干果分布区 18

五、北热带干果分布区 19

六、干旱温带干果分布区 19

七、高原温带干果分布区 19

第四章 苗木培育和果园建立 20

第一节 苗木培育 20

一、建立苗圃 20

二、实生苗培育 21

三、自根苗培育 22

四、嫁接苗培育 24

第二节 园地选择与规划 29

一、园地选择 29

二、果园设计与规划 30

第三节 栽植 32

一、树种、品种的选择 32

二、授粉树的配置 32

三、栽前准备 32

四、栽植技术 33

五、栽后管理 33

第五章 栽培技术要点 34

第一节 园地管理 34

一、土壤管理 34

二、科学施肥 39

三、节水灌溉 41

四、提高肥水利用率 41

第二节 树体管理 41

一、整形修剪 41

二、促进花芽分化 43

三、花果管理 43

第三节 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45

一、防治原则 45

二、无公害防治技术 46

三、禁用农药及农药、有毒物质残留标准 52

四、常用无公害农药 52

第六章 产后商品化处理 59

第一节 采收时期和方法 59

一、采收成熟度 59

二、采收方法 60

第二节 产品分级包装及贮藏 61

一、分级 61

二、包装 62

三、贮藏 63

第三节 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 64

一、加工原料及预处理 64

二、干制 65

三、罐制 71

四、糖制 74

五、饮料 75

六、果粉 75

各论 78

第七章 核桃 78

第一节 概述 78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80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81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84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91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108

第八章 泡核桃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116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118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22

第五节 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122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127

第九章 山核桃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32

第三节 栽培技术要点 133

第四节 采收与加工 138

第十章 黑核桃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主要树种及优良品种 141

第三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43

第四节 农业技术特点 144

第十一章 薄壳山核桃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151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152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53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154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159

第十二章 板栗 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163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167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72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178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189

第十三章 日本栗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194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195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97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200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207

第十四章 扁桃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210

第三节 主要种类和品种 211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16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218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222

第十五章 仁用杏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226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228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30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232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235

第十六章 榛 238

第一节 概述 238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241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244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47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251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榛子加工 257

第十七章 银杏 261

第一节 概述 261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263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265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66

第五节 栽培技术要点 269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273

第十八章 阿月浑子 275

第一节 概述 275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276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278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81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286

第六节 果实采收及贮藏 291

第十九章 果松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294

第三节 主要品种 295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95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297

第六节 采收及种子处理 305

第二十章 香榧 307

第一节 概述 307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309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310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10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311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317

第二十一章 澳洲坚果 318

第一节 概述 318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319

第三节 种类及主要优良品种 320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23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324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328

第二十二章 枣 331

第一节 概述 331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336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339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43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347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355

第二十三章 酸枣 363

第一节 概述 363

第二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64

第三节 农业技术特点 365

第四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367

第二十四章 柿 368

第一节 概述 368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369

第三节 主要品种 370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73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375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386

第二十五章 制干杏 392

第一节 概述 392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393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393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396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参照仁用杏) 401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404

第二十六章 制干葡萄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410

第三节 主要品种 410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12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413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418

第二十七章 腰果 423

第一节 概述 423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424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425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25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427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428

第二十八章 龙眼 432

第一节 概述 432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433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434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36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438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444

第二十九章 罗汉果 448

第一节 概述 448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450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451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52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454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461

第三十章 无花果 463

第一节 概述 463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和适生区域 464

第三节 主要品种及优良类型 465

第四节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67

第五节 农业技术特点 469

第六节 采收及商品化处理 471